摘要: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失能与半失能老人与日俱增,对养老需求呈现多元化。一方面老龄基数剧增,社区与机构养老资源无法全面满足养老需求。另一面家庭结构趋小化,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导致居家养老出现问题,养老服务体系面临威胁。养老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状况下,结合现代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发展电子商务养老新模式,建设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老龄基数;养老服务体系;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18KY0313)。
引言
改革初期为了严格控制人口膨胀实行优生优育,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优化中国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环境容纳的可持续发展,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问题一一出现,少子化与高龄化、老龄化并存,老龄人口逐年增加,老龄化加深。与此同时老龄人口养老需求呈多元化,不断剧增的养老需求是养老服务发展的潜在动力。为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养老产业也在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方向,而结合电子商务的时代背景养老服务产业出现新型养老服务方式——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养老体系构建。
1、电子商务模式的养老体系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增强
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加速增长,中国人口进入新常态“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其向深度老龄化发展,中国出现第一个深度老龄化城市——上海,根据2018年《统计年鉴》统计2016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15003万人,2017年达到15831万人,老龄抚养比由15.0%上升至15.9%足以说明老龄化极速加剧。同时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人口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在老龄需求剧增下,养老产业极具潜在发展动力。
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不全
我国为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大力促进社保发展,不断拓宽保证范围包括人群和空间范围,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完善,基本可以保障人民生活基本养老需求,但我国养老保障依然非全覆盖,一方面养老保险覆盖存在结构失衡,一方面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养老保险结构失衡。 据统计2017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与人数为91548.3万人数,参保人数增加,但覆盖率依旧非全覆盖。
1.3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传统的养老服务从千年以前便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根据以前上海调查,上海的养老格局“9073”即是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以及3%的机构养老。说明家庭养老方式依旧是我国养老方式的主流方式,但在家庭结构扁平化下,现在家庭结构呈“4-2-1”、“4-2-2”形式,家庭养老成本剧增情况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家庭抚养成本提高,年轻一辈时间和金钱负担过重,无法提供面面俱到的养老服务。另一面家庭养老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缺乏,种类较少也无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1.4 基于电子商务的养老模式出现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以互联网技术支撑迅速深入各行业。电子商务+传统行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行业业务融合是各行业发展的趋势,根据统计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交易量越来越大,交易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淘宝双“11”电商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此外电子商务不仅仅体现在大众消费,现在更与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具有潜在市场的养老产业融合,实行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电子商务养老方式,提供养老服务。
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人口剧增,养老市场养老供需状态是养老需求大于养老资源供给,养老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养老市场内需剧增促进养老市场产业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与养老结合又是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养老服务市场亟待扩大,电商企业增多,电商养老企业不仅提供线下涉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用品,而且线上建立平台,保证老年人口养老需求得到便捷式满足。电子商务形式的养老模式出现,一方面显示新型养老电商行业出现,提供新岗位,促进就业,另一方面也不断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2、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养老服务体系运营模式
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基数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各行业也在我国蓬勃发展,养老行业也逐渐融入电子商务,而基于电子商务的养老服务体系模式运行方式为:“养老信息+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平台+网络社交平台+网络物流平台”
2.1 养老信息服务
将各地区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对地区的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居家养老、老年照护组织的老年人口信息进行信息归纳整理,利用国家老龄官网等建立老年人口综合服务性平台,输入老年人口信息。通过现代卫星定位、通信、网络普及技术,提供全面服务包括老年人口需求:老年人的求助、健康管理等,并利用网络大数据调查老龄人口养老实际需求,针对需求对养老服务内容进行改善,促进养老资源合理利用。
2.2 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平台
建设电子商务养老,必须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完整地系统,要涵盖交易双方的交易记录、资金结算。平台要保证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还必须保证网络结算平台的安全性,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简单清晰的养老产品信息,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要充分结合养老服务系统,提供具有针对性养老产品,满足老龄人口有效的养老需求,另外结合养老需求变化,因时制宜,调整平台信息,做到电商养老服务供给方与电商服务需求方双赢发展。
2.3 网络社交平台
建立网络社交平臺,提供信息分享,保证信息分享的有效性与便捷性。此举措不仅促进老年人口朋友圈扩大,也可以是老年人口享受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是对老年人口物质与心理的满足。此外信息交流也可以促进电商养老产品的宣传力度。但在网络社交平台必须注意的是,网络社交平台建设一方面必须保证养老信息正确性,保障老年人口权益,另一方面要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性,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等。
2.4 物流平台
对于电商平台购买的养老服务,包括线上、线下,必定会涉及物流信息。电商平台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建立良好物流平台,一方面对养老服务的购买跟踪,保证消费者信息知情权。另一方面建立物流平台,保证电商提供养老服务内容的快速性和购买方享受服务的便捷性。
3、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养老体系建设发展的建议与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网络平台融合各行各业是中国行业发展新常态,电子商务养老形式也是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举措,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其发展需要一定时间,需要不断完善。为促进“互联网+”机构养老服务建设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完善电商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调控功能
“电商”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属于空白区,电商养老工程的开展、实施、落实既缺乏法律法规的政策性引导,发展实践时间短又缺乏经验指导,且中国养老法律法规不完善,注重大局引导,缺乏细节性指导,政府后期政策法规中应注重政策内容细节性,完善法规,指导发展。此外,在完善法律法规中严格执行法规,保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落实法律法规操作,由于养老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养老主体异质化,对于养老市场的监管显得颇为重要。政府应该从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参与标准、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管,保证养老服务市场质量,为电商养老创造良好市场经营条件。此外涉及互联网必定涉及网络安全问题,制定政策保护民众网络安全权益,如何保证个人信息不被网络泄露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2 促进电子商务模式养老宣传力度
我国的互联网+养老历程较短,普及率较低,电子商务的概念普及率更是低下,国家应该通过新闻、媒体等资源加大知识宣传力度,促进民众对“互联网+”机构养老金融形成初步认知。吸引老年人自主参与,一方面增加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吸引潜在资源,促进养老资源合理使用,促进服务提供方和服务享受方双赢局面。
3.3 电子商务养老产品研发精准性
老年人口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对电子商务养老服务内容研发应该做到内容与需求对接,精确满足养老需求。老年人口因体质、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存在群体差异,因此其养老需求也存在差异,就生理机制而言,对于普通自主老年人口其需要的是心理、生活满足。对于失能与半失能老人而言,无法进行自我照料,其对于生活服务照料尤为重要。养老机构可以运用智能网络满足养老需求。当然在保证老年人口享受“互联网+”养老服务金融性产品时要保证产品简单明了、保证老年人口上网安全性。
此外基于电子商务养老服务体系必须注重与消费方互动,保证电子商务平台信息真实性,重视用户反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在线互动,促进平台服务内容宣传。深层次挖掘用户反馈信息也促进平台联系实际,调整战略促进平台发展,也促进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辉,涂平凡,张标,赵冬梅,乔忠.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村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02):306-309
[2] 李胜楠,栾阳.我国电子商务养老的应用与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12):78-80
[3] 温丹丹.养老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分析[J].信息化建设, 2016(02):334-335
[4] 长江养老保险公司信息技术部.电子商务在企业年金业务中的应用与展望[J].上海国资,2010(07):90-92.
[5] 耿永志,王惠颖.“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转型、融合与新业态[J].天津行政学院报,2017,19(04):36-41.
[6] 乔志华,刘芳.我国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08)
[7] 张宇,魏志强.“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的新探索[J].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6(04)
[8] 华迎放.“互联网+”综合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劳动,2018(05):42-53
[9] 宋紫翎.利用“互联网+”從机构养老到社区养老的改变[J].劳动保障世界,2018(14):27
[10] 闾志俊.互联网时代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 2018,34(05):106-110.
作者:郭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