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伟
【摘要】“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图解”在其中就起到了奇妙的作用:细读主题图,抓住信息,插入解决问题之匙;演绎情境图,突破关键,开启解决问题之门;妙画思维图,理清关系,迈入解决问题之道。可见科学用“图解”辅助“解决问题”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教学方法
现行的解决问题教学中,过于重视解题的结果,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以“图”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呈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信息解读不充分。教师过多关注到学生能否看图列式,忽略了让学生描述每一幅图背后的意思。二是关键词突破不具体。应用题是用语言来表达其内容和数量关系的,如,“还剩”“增加”“相遇”等词语,这些词语又十分抽象,却让学生光凭头脑表象是去突破理解。三是思维图描绘不清楚。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画图解题,但学生体会不到“为什么要画”,把画图解题当成一种任务,变成一种负担,没有把画图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运用了以下三个相应的策略,对改善“解决问题”教学的弊端,科学运用“图解”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有很大帮助。
一、策略一:细说主题图,抓住信息,插入解决问题之匙
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就是整个小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起始阶段,而低年级学生却恰好处于一个识字量少,理解能力较差的阶段。这时,需要教师充分去挖掘教材中主题图,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下主动去看图、读图,对图意进行有序地描述,理清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以说引解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说图,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这样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在一年级上册的《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点,我们便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图意。课件出示以下画面:(图1)
学生从只会说“原来有5个苹果”,过渡到训练学生说:“原来有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了2个。”最终,可以表述为:“原来有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了2个,还剩下多少个?”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图表应用题,学生逐渐把数学语言和学生自己的语言融合,能用准确、恰当、完整、干练的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意思,还提高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以问引解
一年级下册,教材逐渐从“看图说话、计算”的解决问题过渡到“有图有文”的解决问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中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抛出“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条件)”,“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下图:(图2)
教学案例:
师:从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们已经知道13个同学捉迷藏,有6人负责找人。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生:藏起来了几个?……
师:现在能帮他们算一算藏了几个人吗?为什么?
生:要想算出藏起来多少人,需要从13人中减去6人,剩下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是13-6=7。
师:说得很好,像这样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就用减法解决。
通过对“捉迷藏”主题图解读,使学生有趣地认识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提升了他們对减法的认识,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引发了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
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细读主题图,充分解读信息,抓住简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强化思路分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主题图的分析与思考上来,形成解题策略。
二、策略二:演绎情景图,突破关键,开启解决问题之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活动是以词语为中介的,弄清每一词语的真实含义,是正确进行思维的必要条件。到了中高年级,文字应用题占主要,对于题目中所含有,如,“增加”“照这样计算”“相遇”等等关键词,就成为我们解题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对关键词进行演绎,通过实际情景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静止的图像动态化,具体地反映数学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灵感,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率。以行程中的“相遇问题”为例,就有“同时”“相向而行”等关键词需要学生理解,利用教具难于显示出两个物体同时进行不同速度的过程,学生也无法感知到在每一单位时间内两个物体是如何运动的,这就阻碍了对题意的理解。但是我们通过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
(一)以身边事演绎
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情景:亮亮和芳芳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亮亮每分走50米,芳芳每分走4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我们可以分成以下几步进行演绎:第一步,准确理解“两地”“同时”“相遇”。
(图3)首先,亮亮和芳芳分别在两地,(两人是从哪里出发的,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出发(是不是同时出发的?她们走的方向是怎样?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演示,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运动最后结果是怎样,强调相遇)。 (下转第33版)
(上接第32版)
通过演示,能寓“解决问题”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他们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也很好地理解到两家距离=芳芳4分钟走的距离+亮亮4分钟走的距离,从而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
(二)以多媒体演绎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绎,引发学生思考另外一种方法,寻找“速度和”“时间”“路程和”之间的关系。
(图4)首先,让学生观察亮亮与芳芳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1分钟的路程。接着,出示不同颜色线段突现每分钟两人共行的米数,即速度和。最后,按时间先后将其中的“速度和”移出,如果走了4分钟,就有4条这样的线段,把他们组合起来的总长度就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路程与速度和的关系,明白到两家距离=(芳芳每分钟走的距离+亮亮每分钟走的距离)×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多媒体,能把从过程到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路程与速度和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