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隐喻这一语言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国关于隐喻的研究颇多,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隐喻关系作出进一步研究。隐喻关系包括对应关系和非对应关系,从隐喻关系的视角,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助于揭示语言本质并分析其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异同。
关键词:对应关系;非对应关系;隐喻
作者简介:阚海月(1995-),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属于比喻的一种。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用一种事物来暗指另一种事物,虽然二者的本质不同,但是有相似之处,就会出现隐喻。人类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立的。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通过隐喻人们去认识、发现和理解世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关系包括对应关系和非对应关系,通过对隐喻关系,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方面的异同。
二、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指的是,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中的用法、意义一一对应,在喻体和喻义方面基本吻合,如英汉语言中都有red apple/红苹果来喻指红红的脸颊。一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英汉语言中会使用an old fox/老狐狸来表达,两种语言都会使用“狐貍”这一喻体来指代奸诈狡猾这一形象,可见“狐狸”这一形象在中西方文化的认知中都是有奸诈狡猾的这一属性。英汉语言会使用sheep/绵羊这一喻体形容一个人非常温顺、柔和,用monkey/猴子这一喻体指代聪明,用rose/玫瑰这一喻体指代爱情,这类对应关系的隐喻在英汉语言中还有很多。通过语言现象,往往可以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背景与认知方式。从英汉语言中对应关系的隐喻可以看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认知方面的共性。
三、非对应关系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的不同,人类的认知必然会产生差异,植根于两种语言土壤的隐喻也不例外,因此产生了非对应关系的隐喻。
(一)喻体对应,喻义不对应
在英汉隐喻中,有很多喻体相对应,喻义却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在中国,龙是尊贵、吉祥、皇权的象征,在古代,宫廷的装饰物上会刻有许多龙的图案,人们会用“真龙天子”指代帝王的尊贵,在许多宫廷影视剧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台词“圣上乃真龙天子”,中国人会自称“龙的传人”足以见得“龙”这一喻体在汉语中的尊贵祥瑞之意。但西方,《圣经》认为上帝创造万物,魔鬼撒旦与上帝作对,并且把撒旦称作“the great dragon(大龙)”许多希腊神话中,龙都被塑造成凶悍狠毒、残忍的形象,并且公主总是被龙掳走,最终依靠王子打败恶龙。因此在英语中,“龙”这一喻体是贬义的,是凶悍、邪恶的象征,如 he was eager to take the evil dragon down a peg(他非常想压一压那个邪恶敌人的气势)。
(二)喻义对应,喻体不对应
同样是形容一个人坐立难安,非常焦灼的喻义,汉语会用“热锅上的蚂蚁”,而英语则是“a cat on the bricks”。在表达勤快的喻义时,汉语会使用“蜜蜂”这一喻体,如“你真是个勤劳的小蜜蜂”,英语则会使用“early bird”这一喻体,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这种喻义对应,喻体不对应的现象在句子,尤其是谚语中很常见,如:Our help remained a dead letter(我们的求救如石沉大海),To kick down the ladder(过河拆桥),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Rob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等。
(三)喻体和喻义均不对应
喻体和喻义与语言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有的时候一种语言的喻体和喻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成分,造成了一种文化缺省现象。《圣经》中讲述,上帝先是创造了亚当,之后取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所以在英语中用“rib(肋骨)”这一喻体指代妻子,但是中国受圣经文化的影响较小,在汉语的文化背景中找不到用“肋骨”做喻体的习俗,因此形成了喻体和喻义上的空白。“ugly duck(日后会出人头地的小不点)也属于喻体和喻义均不对应的文化缺省现象。
四、小结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使得英汉语言中对应的隐喻关系的出现。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与认知特点上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即个性使得两种语言在隐喻中出现非对应的关系。通过对隐喻关系的对比可以深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陆全. 英汉语中隐喻的映射现象[J]. 中南大学学报,2001,(4).
[2]祁金善.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