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海洋在国家的地位中变得愈加重要,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将海洋发展纳入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对其的深度实践,我国与周边国家紧密联系,我国也逐渐加强了对海洋的关注和治理,将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中去。不可忽略的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综合硬件实力,还需要有较好的软实力,软实力的表现之一在于有良好的法律体系,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海洋法制体系来保驾护航。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海洋法治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性
由于“一带一路”的倡议,海上丝绸之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其具有深远的历史,而且是中国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海上通道。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可能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与旧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它借助于许多的航线和港口,形成一个巨大且紧密联系的网。
现今,从中国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我国便全身心投进其建设中去,并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当中,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尽管面临着丰富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来实现海洋强国目标。
(一)历史教训
唐代以来,海丝之路的发源地位于福建泉州,从泉州作为出发港的国际航线已经有九条航线,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九十多个,发达的航线和造船业促成了中国古代海洋强国的面貌。
然而,闭关锁国作为曾经的对外交往政策,在此政策下,中国古代海洋繁荣的面貌没有给中國带来更多的优势,而是带来一系列灾难。鸦片战争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强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通过海洋促使中国国门被敲开。由于中国没有足够的海防实力来抵挡列强,因为我国大部分为内陆地区,所以自古以来相比较海军而言,更加注重陆军力量,轻视海军力量的结果就是无法阻挡列强的海防进攻。
(二)现实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经营好、发展好属于自己的蔚蓝“土地”。多年以来,尽管中国不断吸取历史教训、借鉴历史经验发展海防、海军等,但由于中国拥有的海洋资源不计其数,包括其弯曲的海岸线和地处极为重要的海洋军事战略地位等优势,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来,已经形成了贯穿亚、非、欧等国家的七十多条海线。在2015年3月公布的“一带一路”路线图可以看出,各地区的关键海域和关键要道都被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所覆盖,根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太平洋地区、南海、印度洋等重点海域来看,在这些海域中,目前中国一方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美国、印度等国家,打着“海洋航行自由”的名义,实行“自由航行计划”,经常以派遣军舰、干扰作业等手段,不断侵犯属于我国的许多海域,挑战中国海洋主权。这一系列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倘若没有强大的海权作为依靠,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和体系来面对和处理争端,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无法得到繁荣发展,国家的安全无法得到完整保障。
二、如何构建海洋法治体系来发展海洋强国
从上述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必要性的分析下,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推动构建一个有利于维护海洋强国建设的良好法治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海洋法治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目前通过了多项专门海洋立法,并且在区域性组织作用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我国也加入了许多区域性公约来维护海权,同时,颁布一系列国内法来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配套实行,然而,为了更进一步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还需从国内法、区域法以及国际法等多层面来完善关于海洋方面的法治。
(一)国内法层面
在国内法层面上,针对国内关于海洋方面的立法与《海洋法公约》衔接的不足、不相适应的情况,为了弥补国内法律制度与国际海洋法公约的断层这一缺点,根据《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各方面管理要求,将有关海洋法规则转化为国内的立法,以此来完善国内的相关立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紧密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已经迈入了另一个关键的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法律体系需逐步提上日程。必须加快立法,制定一部属于我国的《海洋基本法》,在《基本法》的规定中涵盖有关维护海权、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内容,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台的多部海洋立法,纳入海洋基本法当中,并且在与《海洋法公约》互相协调的基础上,科学立法,有计划和目标地进行规划,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国内海洋法律体系。
(二)区域层面
1.国内地方立法层面。
通过建立规范健全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来完善国内海洋法律体系,并竭力发挥起地方法律对国家海洋法律体系的针对性作用。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良好发展依靠海洋的发展,各地依靠本地自身特色来制定海洋方面的条例、规章制度等,如舟山市依靠舟山群岛的优势,加强对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等,能够有效地指导各省市海洋发展实践工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支持和指导,完善和指导立法,才能够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国家海洋法规体系建设。
2.国际区域组织层面。
加强区域组织合作,能够使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倘若我国不努力寻求加入相关的区域海洋组织,不仅不能得到区域组织相关的利益,而且还必须在国际社会上承担义务。况且,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争议复杂,渔业纠纷、主权安全的矛盾较多,在这样不利的背景下,通过积极加入区域组织,就具体的领域规定具体的合作义务,制定具体的议定书。这将对于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很好的启示,有利于我国国际义务的承担和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
(三)国际层面
我国的海洋法治体系并不是孤立于全球的,是属于全球海洋法治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海洋法规则也会随着不同观念、不同立场、不同代表而变化。
努力完善国际层面的海洋法治是建设海洋强国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为国际海洋法律体系稳定发展的局面保驾护航,致力于通过在《国际海洋法》框架下,能够和平解决处理与他国的海洋争端,中国做出的努力不可忽视,例如,《海洋法公约》的第七十四条第四项、第八十三条第四项是公约对于国际间海洋争端解决的临时规定,中国努力践行了关于“临时安排”的规定,根据联合国资料显示,《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关于海上共同开发石油的协定》等协定书,其都呈现了中国这一主体,对《公约》第七十四条、第八十三条规定的海洋争端解决中“临时安排”的有效践行。因此,中国应继续以《海洋法公约》为主体,保持自身对国际层面海洋法治的践行,保持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此来维护海洋权益。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完善海洋法治的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进行海洋开发”,随后,将“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的规划写进了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阐释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因此,从党的报告中可以看得出海洋强国这一思想被逐渐安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最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造一个安全的海上贸易要道,需要我国加强海权方面的建设来维护海洋权益。因此,在党中央海洋强国思想的影响下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有关海洋强国法治思考,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使得法律的可操作性更强,还让我国的海洋法律制度适应我国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另外,我国通过积极践行合法用海、管海、护海的职责,深度参与国际上的更多海洋事务方面,可以获得更多机遇和发展海洋建设的权利,这样,我国便能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邱一洁,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2019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俏. 习近平海洋思想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6.
[2]刘笑阳. 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J].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6):28-38.
[3]仪喜峰. 论海权的宪法保护--“海洋条款”入宪及海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 太平洋学报,2014(6):1-10.
[4]郭晓杰. 國外海洋立法对我国海洋基本法的借鉴意义[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7(5):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