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的“愚兵”思想新论

2020-05-26 12:05吕芙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清丁洪章《武经七书全解》整理与研究”。

摘  要:《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圣典,位列《武经七书》之首,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九地》篇中阐述了独特的“愚兵”思想。具体内涵包括:易事革谋,使士兵无知无识,达到保密的效果;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鼓舞士卒冲锋陷阵;投之亡地,陷之死地,激发士卒拼死求生的欲望,利用士兵精神力量来增强战斗力等。《九地》篇中的“愚兵”思想,并不是真正地愚弄士兵,也并非让士兵变得愚蠢,而是基于战胜敌人而提出的战术策略,是驾驭士兵的策略,是“驭兵”思想的光辉表达。

关键词:孙子兵法;九地;愚兵

作者简介:吕芙蓉(1999.8-),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通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2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圣典,位列《武经七书》之首,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1]《孙子兵法》蕴含的兵学思想十分丰富,涉及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军队建设、间谍情报等诸多方面,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在《孙子兵法》之《九地》篇中,孙子曾提出“能愚士卒之耳目”“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带有“愚兵”色彩的主张。有人将这种“愚兵”思想简单理解为将领可以根据现实状况与作战需要,把士卒当成被无知无识的羊群,挥之则来,驱之则往,甚至以其生命为赌注将他们诱逼向绝境,使其没有退路,以此打仗。这种理解是极其片面的,我们认为《九地》篇中的“愚兵”思想实际是“驭兵”思想,是指挥军队打仗的战术与策略。

一、易事革谋,使士兵无知无识,达到保密的效果

孙子的“愚兵”思想首先表现在将领不断变更计谋,制造假动作,使士卒无法识别上层的真实意图。

《孙子·九地》篇说:“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曹操注:“愚,误也。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2]316这里的“愚”字指将领故意采取某些措施使士卒对于己方的军事计划不了解,或做出不准确或错误的判断,或者形成某种错误的认识,即可以理解为上层对下层在军事信息上达到一种类似于“蒙蔽”的效果。

在如何实现“愚士卒耳目,使之无知”目的的做法时,孙子指出以下措施:或“易其事”,即战法要经常变化;或“革其谋”,即计谋要不断更新;或“易其居”,即驻军要经常改变驻地;或“迂其途”,即进军要迂回绕道。总之,“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3]110,就是打破“静态”,强调“动态”,通过对军事计划反反复复的变动或者异于常规的指令,使士卒糊里糊涂、无知无识。一方面,当时士卒知识文化素养的低下导致他们难以弄懂将领频繁更变指令;另一方面,不断变更的命令消磨精力,使士卒无暇从体力活动中分心思考,知悉将领的真正想法。这符合孙子提倡的“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孙子·计篇》)。显然,“使人无知、使人无识、使人不得虑”的对象不仅包含了己方的士卒,也包含了敌方的士卒。孙子之独特,在于不僅要“诈”对方的兵,还要“愚”己方的兵。

在《孙子兵法》看来,“愚兵”是必要的。因为将领的想法属于谋略层面,属于军事情报,如果都让士兵知道了,那就有泄密的风险。在春秋时期,各国军队已经善于使用间谍。这在《孙子·用间》篇中有专门地、系统地论述。“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3]141,足见间谍对于战争胜败的重要意义。在谍影重重的局面下,意味着将领不仅要学会用间谍去侦查敌方的军事情报,更要懂得防范敌方的间谍来刺探己方的情报。战争决策与计划等要求很强的保密性,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隐藏战争战略意图,不为一般的士卒所知,以免走漏风声,是作战行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孙子的“易事革谋,无知无识”不妨可以看做是一种混淆视听的假动作,出于保守军事机密的需要,是谨防敌方窃取先知、先发制人的重要措施,也是以求己方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奇效的重要条件。为将者才是掌控全局之人,故而不能让士卒知道行动的目的,只需知指哪打哪就好了,孙子的“愚兵”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一种保密思想。

二、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鼓舞士卒冲锋陷阵

孙子的“愚兵”思想其次表现在主张将领布置作战任务时只强调有利的一面,对于风险危害只字不提,激励士卒冲锋陷阵。

《孙子·九地》篇说:“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张预注说:“任用之于战斗,勿谕之以权谋,人知谋则疑也。人情见利则进,知害则避,故勿告以害也。”[2]327-328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注说:“犯,干也,即用也。事,战斗之事也。言,谋始之言也。害,利中之害也。”[4]这里的“之”字指士卒,前半句“犯之以事,勿告以言”即驱使士卒执行任务而不告诉意图,与愚兵思想的第一层含义大致相同,后半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则带有些心理战术的影子。“利”即有利,可以理解为战争局势有利的一面。将领只把战争的好处通知下去,对于潜在或已经发生的坏处有所隐瞒,不告诉士兵。

一般而言,了解掌握的越多,思考顾忌的也就越多,无形中心理压力也会越大。尤其对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大部分士卒,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很难与“静以幽,正以事”的将领相提并论。如果不利消息弥漫整个军队,士卒从心理上就很难再建立起必胜的决心,严重点甚至引起骚动,威胁到稳固的军纪。军心散乱,也就是这个道理。故意封锁部分不利信息,只透露有利消息,出自于将领希望士卒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投入战斗的愿望。这不仅减轻了士卒的心理包袱,达到轻装上阵之效,而且在有利信息的鼓舞下,士卒的信心必将极大提升,使得士卒自愿主动地燃起奋勇杀敌的斗志。将领在战前刻意弱化、隐瞒战争的风险,这未尝不带有用“利”隐晦地去驱使士卒、迷惑士卒的色彩。因为趋利避害乃生物的本能,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个体的生命得以延续,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不管是淡化战势的不利以求维持军队的严整与自信;还是隐瞒战争的危险,意在激励士卒见利而前仆后继,避免害怕而疑惧不进;归根到底,都反映了孙子巧妙地利用人的心理,达到激励士气的目的。

三、投之亡地,陷之死地,激发士卒拼死求生的欲望

孙子的“愚兵”思想还表现在主张将领把士卒诱逼到绝境,因势利导,激发士卒的精神力量,使得士卒在危险中拼死求生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战斗力,直至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九地》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张预注说:“去其梯,可进而不可退;发其机,可往而不可反。”[2]318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不可忽视精神力量的作用。一支军队如果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那么其战斗力将会大大提高。孙子注意激发战争过程中士卒的精神力量,如在指挥作战上,强调在登高时要撤去梯子,让士卒有进无退;在冲锋时,如击发弯机射出箭一样一往直前;在战前准备时,要破釜沉舟,烧桥断绝后路,似驱赶群羊般驱使士卒持续作战。自古以来,不少人把这段话当做孙子“愚兵”思想的典型表现,谴责上层统治者视士卒为战争工具。可是,“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3] 116-117,孙子这种做法的意图就是要激发战争中士卒的精神战力。“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3]120这种精神力量的激发,实际上也是心理战的一部分。军队的心理状态、作战能力与其所处的作战形势密切相关。当军队处于逆境,而且有路可走时,士卒往往是惶惶不安、徘徊犹豫、策划退路,尚存一丝侥幸心理,无心作战。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几乎不可能战胜敌人。然而,当军队深陷绝境时,三军被激发最原始的求生欲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拼搏。此時,他们往往不再迂回恐惧,而是抱着必死之心,满怀悲壮之情,最终反败为胜。正如弹簧被压到极限会有强大的反弹力一样,人被逼到死角,同样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所以,“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3]116不无道理。置士卒于没有退路的境地,而非一般的危险之地,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这是调动士卒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不能理解为“愚兵”,而是“驭兵”的手段。

《九地》中“愚兵”思想是根据作战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保密思想与从心理出发的驭军之术。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上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愚兵”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没有考虑到发挥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以为决定战争胜利主要取决于将领的个人能力与谋略,忽视充分调动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将士卒当作牛羊一样驱使,虽是比喻性的说法,但是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也需要辩证对待。

参考文献:

[1]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

[2]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丁洪章.武经七书汇解[M].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组歌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孙子兵法》珍贵版本(清代部分之二)
《孙子兵法》珍贵版本(清代部分之一)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已有25种语言文本
格里菲思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