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磊
南海碧波,漫天星辰。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一声轰隆隆巨响,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实现了筑梦九天的又一次胜利进军。
對于“80”年代加入航天的人来说,“百次”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144次航天发射,也是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郭学文参与执行的第144次发射任务。
弹指一挥间,郭学文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工作了37个年头。
1982年,郭学文从广州中山大学天气动力专业毕业,本来可以到大城市工作,但心中对航天的向往,让这个只有20岁的湖南小伙毅然踏上西行的火车,来到了数千里之外的大凉山腹地。
郭学文来到单位后,在“扎根山沟、矢志航天”的精神激励下,很快成长为气象室的技术骨干,两年后成为数据预报组副组长。
在缺乏数值预报的那个时代,天气预报主要靠气象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推演,如何准确预报窗口天气是每一位气象人的追求。
1984年,郭学文迎来了自己航天人生中第一个重要时刻——执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自己的首次航天发射任务。郭学文与同事们在发射现场保障,当时他是现场保障组副组长。
为了做好任务天气预报,他翻阅了过去近1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加班加点,终于找全了影响西昌发射场的主要天气系统,总结出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为准确预报首次任务发射窗口天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走出工作间亲眼看到火箭腾飞,听到火箭从头顶飞过的轰隆声时,心情既紧张又激动。”谈起当年首次执行发射任务,郭学文满是自豪。
如今,郭学文已成为中心气象系统学术带头人,他紧盯国内外气象预报技术发展前沿,对航天发射天气预报和气象保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展了建立资料自动接收、数据智能加工、信息快速传递、预报客观定量的综合性、网络化、多功能的现代化气象预报业务平台。
此外,还提出了天气预报的新定义和“天气预报可信度”,总结了航天气象保障理论建立的方法和思路,开辟了国内气象预报可信度新领域。
2016年11月22日,中心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4星,西昌发射场成为我国航天发射次数首个破百的发射场。
“说句心里话,那时两三年才有1次发射任务,能在有生之年参加100次发射,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一个梦想。”郭学文捧着这份特殊的100次发射荣誉证书,心里感慨万千,他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1到100,不止是单纯意义上的数值增加,更是中心综合发射能力实现“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每年2-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5次以上”等多项的重大跃升。
对于“90”年代来到这里的人来说,“百次”是最渴望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对于年发射2到3发的航天人来说,“百次”将会是如何漫长的跋涉。
西昌“破百”的那一夜,整个西昌航天城沸腾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而自豪的笑容。100次,它是西昌航天人一路艰辛、百折不挠的记录。
在欢庆胜利的人群中,刘成国和赵梅夫妇特地在独具标识的发射成功“中国红”大屏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纪念合影。
刘成国是1992年来到中心工作的,赵梅比他晚一年,在中心像他俩一样参与执行百次发射任务的夫妻航天人还有很多,他们一起经历了“星箭爆炸”“星箭坠地”等失利后的巨大痛苦,也见证着中心走向高轨、走向世界、走向深空的豪迈。
“合影的时候我就在想,中心的百次梦实现了,我们这代航天人的百次梦也为时不远。”赵梅在谈到她的“百次梦”时说道。
仅仅一年多后,她就圆了梦。
如今,赵梅已是测控总体专家,之前她一直作为安控指挥助理,协助安全指挥员对火箭飞行态势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偏离轨道时,启动炸毁程序。
航天发射是高风险事业。在她的百次任务经历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就是我国第二颗北斗卫星发射任务。
2010年1月17日00时12分,火箭起飞50秒后,安全控制显示屏突然报警,速度曲线连续出现大幅跳变,不断跃出炸毁线,5秒之后跳变依然剧烈。
此时火箭飞行时间短、高度低、速度快、爆炸破坏性强,还带着有毒液体,一旦炸毁,后果不堪设想。
炸毁火箭在世界航天史上早有先例。2003年,日本H2A火箭发射升空,因偏离轨道被迫引爆;2008年,美国一枚亚轨道卫星升空47秒后,因飞离预定轨道实施炸毁。
一秒一秒过去,安控间内的气氛令人窒息,赵梅正是这次任务的安控助理。
误炸或漏炸对航天飞行所带来的灾难都是难以估量的!
“炸?!”“还是不炸?!”像座大山向赵梅和同事们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观察着每一帧数据的变化。
千钧一发之际,赵梅听到了负责设备数据观察的车著明高工自信果敢的声音:“火箭没问题,是跟踪测量设备问题。”
果然,到了第58秒,测控数据渐趋稳定,火箭各项飞行指标变为正常,发射又一次取得圆满成功。事后查明,数据的异常正是某测量设备发射的信号不稳所致。
也正是在北斗卫星高密度组网发射任务的牵引下,中心测量数据逐步实现了从地基测量为主,到天地一体融合测量的综合数据保障模式的跃升。
“现在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确性都有了显著提高,不会再因为某个测量设备的数据抖动而影响我们整个安控系统的分析判断。”赵梅说。
岁月与经验的沉淀,让赵梅从一个普通岗位人员蜕变成为测控领域专家,她将美妙的人生轨迹汇聚到中心的建设发展中,共同交织出一条最美的上升曲线。
1到100次,设备实现了升级换代,各系统岗位人员也在不断更迭,也有很多人没有等到他们的100次,就依依不舍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发射场,却始终心系着这里的每一次腾飞、每一次跨越。
对于“00”年代成为航天人的我们来说,“百次”是奋斗可期的梦想
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用户体验,为最终实现全球组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听到指挥长宣布成功的消息后,01指挥员白春波终于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氣。这次任务对他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接连2发任务跨型号担任01指挥员,之前他曾3次担任长征二号丙发射任务01。
相比较而言,长三甲系列型号火箭发射任务参与的系统更多,组织协调更加严密,对于“跨型号”的白春波而言是,许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在,我们的发射组织指挥模式成熟,设备设施稳定性可靠,系统岗位文书系统完整,缺的就是老一辈航天人的那种拼劲儿。”面对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白春波选择迎难而上。
不懂的就现场问,不会的就加班学,任务周期短就加班加点带着各系统测试,针对任务制定数百条风险防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压力还是挺大的,许多工作心里都没底,干通宵的情况肯定是有的。只要成功,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白春波说。
来不及多说几句,又是熬了一夜的他,便驱车赶往发射塔查看有无受损情况,组织射后恢复工作。
加班加点、连续奋战是白春波及西昌发测站同事们的工作常态。两年多来,面对北斗卫星加速组网,他们以平均每月发射1.2颗卫星的高密度,刷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速度的世界纪录,创造了42次导航卫星发射百分百成功的世界航天奇迹。
2018年,他们累计352天执行任务,创造出发射当天下一发火箭转场、同一发射工位状态转换仅7天、同一卫星测试厂房保障6颗卫星同时在场测试,加注常规、低温推进剂近万吨,圆满完成17次发射任务等历史记录。2019年,他们再次以13次高密度发射连战连捷的成绩圆满收官。
这一次任务也是白春波参与执行的第111次任务,回忆起第1次参加发射到现在的十几年经历,白春波感慨说:“我是2003年到中心的,很庆幸,我们生在了这个最好的时代,发射百次是我们这代航天人奋斗可期的梦想。”
一代代西昌航天人追梦奋斗49载,从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从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发射,到嫦娥系列航天器深空探测……太多的第一、太多的奇迹,都凝结在了每一位西昌航天人的“100次”。
1到100次,是拼搏的目标,也是荣誉的象征,更是精神的传承。100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未来,西昌还将迎来下一个100次,文昌也会突破100次,也还会有更多的西昌航天人突破100次,他们将在追梦路上接续奋斗,创造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