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郑学勤院橡胶产业痴心人
中國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首席顾问、返聘专家郑学勤不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奔走在海南岛的田间地头,“为国家做贡献,多好!工作就是我的享受,我感到很有乐趣”。
郑学勤出生于1929年7月,195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后,郑学勤怀着报国之心,跟随当时到校招聘的王震将军来到偏远荒凉的海南岛工作,参与到垦荒执教的大行动中。这一干就是60多个年头。
来到海南儋州后,郑学勤切身感受到“垦荒”的含义。为了种橡胶,他和其他专家一起穿梭在密林中,手握砍刀披荆斩棘,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毒蛇猛兽,还要在密林中支着铁锅煮水给试管消毒,并攀爬到树上授粉。在郑学勤及团队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选育出7个抗风、抗寒、高产优良橡胶品种,使我国橡胶年产量成倍提高。到2004年,我国已从一个无胶国跃升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
橡胶是工业的基础,对当时的国家工业发展至关重要。郑学勤和同事们扭转了我国天然橡胶缺乏的局面,但郑学勤对此仍不满足,他又深入亚马孙热带雨林寻找野生胶树,并冒着生命危险,带回了5000株野生胶树苗。经过杂交,海南橡胶树产量得到5倍提升。
退休之后的郑学勤继续留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一如既往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郑学勤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既要能在实验室里坐得住,又得乐于出去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更要勤于到田间地头去,“否则就别想把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尉凤英院对技术革新着迷
今年已经86岁的尉凤英,眼神里依然透着一股英气。这位曾受到毛主席13次接见的老劳模,带出的38个徒弟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劳动模范———辽宁省朝阳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大队长夏志国、沈阳市沈河区房产“110”房屋报修中心主任夏云龙、沈阳机床集团设备维修工人陈新海……
年轻时的尉凤英就对技术革新着迷,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刚5个月,她就完成了第一项革新———自动卡具,使产量一下提高了80%。为了研制自动送料机,因驱动转动部分形似机车轮拐的转动,她就跑到铁道附近蹲着观察,结果被机车喷出的雾气熏得一脸水;在梳头的时候,看到多齿木梳就联想到车床的单刀切削,于是研制出四刀切削。正是因为这种痴迷劲儿,一个仅靠夜校补充文化知识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在这些技术革新的帮助下,她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仅用434天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仅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5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
尉凤英虽然退休了,但仍然言传身教带着一群“劳模徒弟”向前奔。尉凤英说,她更愿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2007年,尉凤英与沈河区房产报修中心的夏云龙结成师徒,深知维修工人辛苦的她,用缝纫机为报修中心的38名队员每人缝制了一个“健身袋”。在劳模精神的鼓舞下,沈河区房产“110”房屋报修中心有求必应,全心全意为百姓排忧解难,社会满意率达100%。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多大劲就要使多大劲,能干多长时间就要干多长时间。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尉凤英常说。
姚玉峰:用纯净之心追光
去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全国道德模范姚玉峰作为“凝心铸魂”方阵彩车上的代表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当游行队伍行进到天安门城楼前时,整个游行队伍沸腾了,姚玉峰和大家情不自禁地高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这一刻,唯有这样的呼喊才能表达我内心的激动。”姚玉峰说。
1990年,姚玉峰考取了原国家卫生部公派奖学金的出国项目,留学日本大阪大学。他用三年时间取得了三项当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成果,提前完成了博士答辩。答辩后,大阪大学千方百计挽留他,美国哈佛大学也盛情邀请他。
但是,想到自己出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是为了回来可以帮助治好国内的病人;想到是国家的公派奖学金,才圆了自己的留学梦;想到祖国正处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姚玉峰抵住了一切诱惑,毅然回国。
回国后,姚玉峰每天接诊天南地北的病人。他的专长是治疗角膜病。1995年,他做了世界上第一例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移植。世界眼科界命名它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医学教科书把它作为教材资料。
姚玉峰也是中国最早用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一体化解决老视白内障的眼科医师,并成立了我国唯一一家培训基地把该技术向全国进行推广。
从2009年起,姚玉峰开始举办全国性的角膜病学习班。连续11年,他培训了7000多人次的眼科医生,相当于全国眼科医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机缘巧合,姚玉峰遇到了两位伟大的老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93岁的黄旭华院士和我国开国将军甘祖昌的遗孀、96岁的龚全珍老阿姨。他们都患了严重的眼疾,四处求医无果,希望姚玉峰给他们做手术。
他们都是超高龄,存在多项基础疾病,且拥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这让姚玉峰感到无比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治病救人的职责和对英雄的崇敬,让他破除了胆怯、逃避和推却的心理,义无反顾承担起两位老人的手术。手术后,两位老人完全复明了,能读书看报,能看电视,还能继续工作。
面對社会的赞誉,姚玉峰说:“我更加坚信,有时比知识和技术更珍贵的,是医生的职业情怀、责任、勇气和担当。”
“我会继续不忘初心,永远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一如既往地让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每一分努力,都无愧于荣誉,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姚玉峰说。
王忠心:导弹兵王铸传奇
秋夜,练兵犹酣。一枚导弹静卧测试大厅,犹如一柄寒光闪闪的利剑。一名老兵指挥若定,鹰隼般的目光密切注视着每一个指示灯的变化,时而下达指令,时而核准参数,指挥操作号手对导弹电路、气路、液路上数以万计的节点进行严密测试。
他就是“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当兵30多年,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小伙,成长为全军闻名的“导弹兵王”,王忠心的军旅人生处处书写着传奇。
初入军营,王忠心潜心学习某型导弹专业知识,不久后便当上了测控班长。部队的导弹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当别人还在等配套训练器材到位时,王忠心早已将20多本专业教材、10万多字操作规程熟记于心。新装备一到,“抢跑”的王忠心如愿“领跑”,成为全旅唯一的“兵教员”和士官测控指挥长。
这些年来,王忠心步履不停,先后熟练掌握了3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精通19个新型导弹测控岗位,执行重大任务30余次,实装操作1500余次,其间没有下错过一个口令、做错过一个动作、连错过一根电缆、报错过一个信号、记错过一个数据、按错过一个按钮、损坏过一件仪器。这“七个一”,至今在基地部队无人能及。
他技术精湛,堪称权威。一次发射演习,在距离发射窗口不足3分钟时,导弹出现异常。就在战友们束手无策之际,王忠心凭着“庖丁解牛”的本领,迅速找出并排除故障。最终,导弹呼啸升空,精准刺向目标。一名在现场指挥的上级领导感慨地说:“别看老王是个兵,可他是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虽然王忠心早已满服役期,但他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坚守岗位。站在新的起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未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