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2020-05-26 01:58李辉郭海霞李艳
商情 2020年15期
关键词:工匠校园文化院校

李辉 郭海霞 李艳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高职院校作为孕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有效供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的内在支撑。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为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  职业素养

新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素质核心要素已被上升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思考与定位。作为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也同样面临了如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适应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国家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育人模式、校园环境、课程教学、实践体验、榜样力量等方面完成工匠精神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融合并培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价值

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被多次提到,可见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这也推动着国家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升到战略高度。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内涵。随着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带来的变革,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构建呈现出新趋势。它与新时期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从“中国速度 ”走向“中国质量”,从“资源优势”走向“创新优势”,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战略举措。

(一)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

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对工作的热忱之心和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坚持不懈,是需要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作为支撑的。充分注重培养工匠精神,能够使工匠充分的注重产品的品质,打造优质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树立大家对中国制造业的信心和民族品德的成长。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注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加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自我发展并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他人,自然可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增強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工匠精神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而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谋生为导向的,这也是学生学习技能的驱动力。但个人在以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除了具备硬实力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更需要职业精神这个软实力。在工匠精神的支撑下,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才会实现。把工匠精神嵌入高职教育中,让职业教育中成长的学生充分养成工匠精神,拥有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认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同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位的更新速度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岗位学习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新职位,获得自我成功。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理念问题

目前,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于学生的技能发展,把“素能本位”变为“技能本位”,把“德技并修”理解为“技能至上”,强调“职业性”,忽视“高等性”。没有重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没能很好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之中,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热衷于学校间技能大赛的排名和获奖数量,却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所需要的资金、场地设施、教学设计、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较少。甚至涉及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简单理解为就是团委、学生处和学管人员组织学生搞点文体活动等,不能把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和现在比较流行的第四课堂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形成合力育人。更没有形成完善、科学的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在宣传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时,就宣传效果来讲,目前我们还只是偏向于对人物本身的宣传,较少的涉及到职业精神对优秀学子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首先在批量培养与个性培养方面,“工匠精神”的培养包括精湛技艺的传承,更包括匠心塑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品性。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这与目前学院很多专业的大班制教学相矛盾。其次学院很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并且要紧跟形势不断更新,才能做到运用自如,这与高职院校三年制的“短、平、快”培养模式相矛盾。

(三)实践教育体系问题

学生的实习体系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学院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教育成本问题,不太重视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考察。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自己的个人关系,联系相关企业,想把学生带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去进行实习或考察,却总是被领导以 “不安全”为由进行驳回。所以很多课程的实习,学生只能在校园里通过网络获取相关案例信息和参考图片等方式进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时,学院对于学生的实习岗位并无严格要求,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性小甚至不相关的专业,使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脱离。

(四)教育教学方法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的授课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虽然部分课程会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实训结合的方式,但案例练习要求主要是根据本门课程而设置的,因此致使其设计任务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有些理论知识单纯靠讲解是无用的,学生须进入到真实情境中去体会和实践操作。例如,教师在课堂讲解模拟销售和谈判时,即使教师如何介绍应该把顾客当成上帝,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未必完全领会。但如果课程在商场进行,学生进行实际观摩并真实接触客户之后,可牢固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其教学效果是在课堂上达不到的。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一)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学院除了坚持培养优秀高职人才的理念,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优良传统以及传承精神的重要凝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包括校园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含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只有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无限的动力支持。一方面学院要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在学校的景观文化中突出职业精神的相关内容。比如实训楼、教室或者校园道路,用校企合作的企业命名,或者是用学院优秀学子的名字来命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熟悉度,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易于学生产生奋勇拼搏的激情,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会极大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另一方面学院各系可根据自己专业的学生特点,开展各种结合专业的主题活动,比如征文比赛,或者其他主题专题讲座,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加深对职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需引起重视的是,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的氛围营造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高深层次,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加大企业家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宣传

创新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企业家精神本质也是创新。在新时代落实新发展理念、化解新矛盾新风险,在高質量发展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能砥砺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干劲、闯劲、钻劲”是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内涵。一个个鲜活的劳模事例,都在证明职业精神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因此在校园文化熏陶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借鉴优秀企业的文化资源,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劳模精神让宝贵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在校园中得到推广和传播。

(三)增设真实情境,强化学生专业和职业的认同度

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是无法用文字或者理论教学所能教授或培育的,它需要真实情境中的他人行为、态度或价值观,共同体分享情绪和情感体验等来进行传递。学生将来就业后的工作内容可能一直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就需要一份执着和热忱,来战胜工作的枯燥,并坚持对工作的严谨态度。这很大程度上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并从内心热爱这份工作,在外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从而养成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坚持和耐心的职业态度。同样,高超技能的养成也需要课堂教学和情境的教学结合才能达成效果。而情境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促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同所学专业,并对将从事的职业产生认同感,需要学校构建工作与学习实践场,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充分感受师傅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技能、工作态度等,在群体的影响下,使学生逐渐建立对所学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为培育工匠精神构筑重要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内涵。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和“大国工匠”后备军的重要阵地,需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关注,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培养出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牛晓芳.新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D].新疆大学,2019.

[2]李国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双高课题一般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201902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工匠校园文化院校
90后大工匠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