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如何影响银行财务绩效

2020-05-26 02:13张琳廉永辉曹红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财务绩效绿色发展

张琳 廉永辉 曹红

摘 要:基于2007~2017年中国34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提供的分省绿色发展指数,考察了绿色发展对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投放有助于改善其财务绩效,并且这种改善效应主要来自绿色信贷对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作用;绿色发展水平能够增强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并且这种增强效应主要与地方经济增长绿化度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度有关。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政府部门应加强和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政策,以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发展;财务绩效

文章编号:2095-5960(2020)03-0022-11;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綠色信贷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商业银行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减少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投入、增加对绿色环保行业的资金支持,对于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外部的监管要求和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绿色信贷要有利可图,在绿色经济迅速发展和环保产业日益壮大的情况下,绿色信贷不仅是银行践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体现,而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盈利业务。那么,开展绿色信贷能否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随着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吗?

现有研究关于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不同观点。一些学者发现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何凌云等[1]以2008~2016年9家上市银行为样本的研究表明绿色信贷余额与银行资产收益率正相关;高晓燕和高歌[2]构造了银行竞争力指数,并基于2010~2016年20家上市银行数据发现绿色信贷规模扩张能增强银行竞争力;廖筠等[3]利用2008~2017年10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发现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效率有长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另外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胡荣才和张文琼[4]以2009~2014年14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发现绿色信贷会造成银行营业利润降低;刘忠璐和王鹏英[5]发现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后营业利润和总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国外文献较少直接研究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而是主要考察了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如:Scholtens和Dam[6]、Mathuva和Kiweu[7]都认为银行履行环保职责会损害财务绩效;Weber[8]发现商业银行的绿色环保行为能为自身带来可持续的价值增长;Finger等[9]则发现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有助于改善盈利,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后盈利有所下滑。

既有文献在研究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的关系时,普遍忽略了银行面临的绿色发展环境对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的影响,这可能是目前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的原因之一。绿色信贷是为促进社会绿色发展服务的,绿色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质量、环保政策制度等会影响绿色信贷的资金需求和资产收益,从而影响绿色信贷和银行财务绩效的关系。因此,研究绿色信贷的经济效果时有必要考虑银行所处绿色发展环境的差异和变化。少数文献注意到了绿色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如:张弢和范龙振[10]指出低碳产业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业务机遇;王凤荣和王康仕[11]指出绿色发展催生的金融需求为银行带来了长远商业利益,从而推动了绿色金融创新。但这些文献均为定性分析,没有明确考察绿色发展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

鉴于此,本文利用2007~2017年中国34家商业银行数据和2010~201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绿色发展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具有如下特色:(1)明确了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受外部绿色发展环境的影响,同时不同的绿色发展维度对绿色信贷经济效果的影响也有差异。(2)通过分解银行净利息收入结构,分别考察绿色信贷对银行生息率和付息率的影响,更清晰地展示了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3)广泛搜集资料获取了34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信息,较之以往实证研究用到的样本(一般为16家左右上市银行)更为丰富,得到的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普遍性。(4)在中国日益重视绿色发展背景下,研究结论对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提升盈利能力具有启示意义,为政府部门继续加大绿色发展支持力度,实现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绿色信贷影响银行财务绩效的理论探讨

支持绿色信贷改善财务绩效的观点主要有三个。

(1)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抓住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有助于扩展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空间。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逐步缩减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支持,短期会对银行绩效造成不利冲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寻找新的盈利来源。绿色信贷能够帮助银行在新经济领域拓展业务范围和增大市场份额[4],且环保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环保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偏小、民营企业较多[12],商业银行向这类企业投放绿色信贷可以获取较高的风险溢价,从而提升资产收益。二是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当前银行业同质化竞争程度较高,绿色信贷作为一项新业务,在银行业还未广泛开展,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能凭借先发优势,获取更高的品牌知名度,从而占据优质绿色项目资源,增加绿色信贷收益。[1]

(2)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环境保护的绿色声誉,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一是争取关注绿色环保的客户资源。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对积极支持环境保护的银行认同度高,更愿意与绿色声誉较高的银行开展合作。[13]二是获取资本市场中绿色投资者的支持。银行通过增加绿色信贷投放向外界传达其支持环境保护的信号,从而降低银行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发行低利率绿色债券的概率。[14]三是获取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为鼓励商业银行投放绿色信贷,政府部门会提供财政和资金支持,包括对公益属性较强的绿色项目贴息、与绿色信贷表现好的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另外,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中期借贷便利时会考虑其绿色信贷投放情况,从而影响银行运营资金的数量和成本。[15]

(3)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降低风险成本。企业因环保不达标受到法律的制裁,间接增加了授信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16]具体而言,污染企业接受罚款、停产整顿、甚至责令关闭等处罚后,会严重影响其经营活动,导致企业还款困难。如果土地受到污染,还会减少银行处置违约企业担保物的收益,进一步增加银行的损失。此外,银行向污染企业发放贷款可能会承担审核失察的连带责任。苗建青和苗建春[17]指出向污染企业发放贷款短期获利可能较高,但银行将面临较高的信用及声誉风险,而向环保企业发放贷款则有助于减少因环境风险产生的呆账、坏账。

但也有观点认为绿色信贷会对银行财务绩效产生一些消极影响。(1)绿色信贷可能无法带来较高收益。不同绿色项目的经济性和公益性存在差异,公益性较强的绿色项目在正外部性没有充分内部化的情况下,盈利水平较低[18],无法承担较高贷款利率。(2)“两高一剩”贷款客户的流失会使采取绿色信贷政策的银行短期利益受损,特别是当这类企业是当地的支柱企业时,会对银行盈利造成较大影响。对于负债较高的“两高一剩”企业,银行如果“抽贷”可能会加剧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更加难以偿还借款,银行将面临更大损失。[19](3)绿色信贷会增加银行营业成本。商业银行构建完善的绿色信贷体系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成本会增加管理费用,且环境风险管理技术性较强,需要投入的产品开发支出会更高。[20]

综合而言,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既有提升效应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竞争性假说:

H1a: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增加会提升财务绩效。

H1b: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增加会损害财务绩效。

(二)绿色发展对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关系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些学者从增长质量、绿色生活、环境治理等角度分析了绿色发展的内涵,认为绿色发展是在绿色政策和相关制度支持下,实现经济增长与高消耗、高排放相脱离,从而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1][22]王勇等[23]指出绿色发展水平可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等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前述分析,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依赖于绿色经济盈利前景、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环境法规执行水平等因素。因此,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效果与社会的绿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绿色发展水平会影响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收益和成本,从而影响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的关系。

(1)银行所处环境的绿色发展水平能够影响绿色信贷的收益。一是绿色经济的快速增长催生了庞大的融资需求,为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了发展机遇。随着社会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环保企业盈利情况在逐步改善,扩大了银行资产的收益区间。二是绿色经济的转型升级将压缩“两高一剩”行业的盈利空间,商业银行将信贷资源转移到前景良好的绿色产业,能更好地改善财务绩效。随着环保产业客户资源的增加,商业银行因放弃“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而流失的客户将被绿色项目客户所替代,从而减少银行收缩传统业务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三是绿色政策制度的完善将提高绿色信贷的收益。一方面,环境资源定价机制的完善将促进绿色项目外部性收益内部化,提升绿色项目的收益率;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政绩考核的强化,政府通过有力的财税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投放绿色信贷,从而增加银行收益。

(2)银行所处环境的绿色发展水平影响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成本。一是资金成本。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公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具有绿色声誉的商业银行更易通过拓展客户资源和发行绿色证券吸收低成本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二是风险成本。随着环保执法趋严,银行向“两高一剩”行业发放贷款所面临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大,投放绿色信贷能更好地规避因环境风险导致的利润损失。三是管理成本。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环保部门和银行信息共享等绿色政策制度的完善,将有效降低银行的信息搜寻成本,同时绿色标准等政策章程的明晰能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提供更加确切的指导,减少因政策模糊导致的额外成本。

综合而言,绿色发展增强了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削弱了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消极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说:

H2: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提升效应(损害效应)较强(弱)。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为银行财务绩效FP。选取如下两个指标:一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参考现有研究绿色信贷和银行财务绩效关系的大部分文献,选取ROA反映银行的综合盈利水平。二是净息差NIM,即净利息收入与生息资产之比,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绿色信贷作为一项生息资产与绩效构成中的净利息收入关联性更强,因此采取这一指标更能反映绿色信贷对银行財务绩效的直接影响。

解释变量:一是反映银行绿色信贷投放情况的指标GL。本文采用绿色信贷余额占总贷款的比重衡量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其中绿色信贷为商业银行投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资源循环利用、工业节能节水等节能环保项目与服务领域的贷款。二是反映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GD。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编制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从经济结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环境政策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在评估绿色发展水平方面较有影响力,在既有文献中也被用于反映区域绿色发展状况。[23][24]本文采用该报告中的绿色发展指数GDI反映不同省区的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绿色发展水平越高。三是绿色发展和绿色信贷的交叉项GL×GD。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绿色信贷与绿色发展的交互项,能够考察不同绿色发展水平下银行投放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对于模型(1),我们重点关注GL的系数α1,α1显著为正(负),则说明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具有改善(抑制)作用;对于模型(2),我们重点关注GL×GD的系数β3,如果β3显著大于0,则说明随着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改善(抑制)效应增强(减弱)。

控制变量集合Z主要包括了银行规模SIZE、权益资产比ETA、流动性比例LIQ、不良贷款率NPL和成本收入比CIR等银行微观特征,具体定义见表1。为减少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绿色信贷占比和银行微观特征变量均取滞后一期。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其他未考虑到的、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因素,还加入年度虚拟变量ydum来估计双向固定模型。

(二)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研究样本为中国2007~2017年34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2007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同年商业银行开始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绿色信贷相关信息,因此选取2007年为样本时间起点。按照银监会的分类标准,样本包括5家大型国有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家农村商业银行。截止2017年底,样本银行总资产占中国商业银行的81.73%,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数据来源方面,绿色信贷数据根据商业银行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手工搜集得到,银行财务数据均取自Wind数据库,并结合银行年报对缺失数据进行了补充。绿色发展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本文采用全国绿色发展指数;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本文采用总行所在省区绿色发展指数。因为该报告没有披露全国绿色发展指数,本文使用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的加权平均和来代替,权重为各省(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此外,由于最新一期报告仅更新至2016年,2017年绿色发展数据将使用2016年数据代替① ①2010~201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在测度相关指标时实际使用的是2008~2016年数据,因此仅反映了中国2008~2016年省际绿色发展水平。。

表1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财务绩效指标方面,样本银行资产收益率ROA的均值为0.967%,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盈利水平;净息差NIM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4.091%和1.226%,呈现较大差异,这可能与银行面临的客户群体和承担的风险不同有关。绿色发展指数的均值为0.447,最大值为0.722、最小值为0.339,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增长绿化度、政府生态治理投入不同,因此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绿色信贷占比GL的均值为3.077%,标准差为3.261%,表明银行个体间绿色信贷水平存在分化,部分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融资需求,另一些银行尚未向环保产业投入较多资源。不良贷款率NPL的均值为1.156%,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违约率上升,但银行信贷质量整体较好、信用风险可控。成本收入比CIR的最大值为51.17%、最小值为19.24%,样本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相差明显。

表2汇报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各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多数在0.4以下,可以认为多重共线性问题对解释变量系数估计的影响并不严重。GL和ROA、NIM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正相关。当然,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计量分析予以确认。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首先选择估计方法。比较极端的策略是对所有个体设定完全相同的回归方程,即采用混合回归;相比而言,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假定每个个体的回归方程中斜率相同,但截距不同。其中,如果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致性与某个解释变量相关(与所有解释变量均不相关),则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但是,无论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致性是否与解释变量相关,FE模型的估计结果都是一致的,而且FE模型的前提假定显然更为符合经济现实,因此此处统一采取FE估计模型。为减少扰动项不规则带来的问题,所有回归均采用了银行层面聚类稳健的标准误。

表3第(1)、(2)列为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了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ROA和NIM时,绿色信贷占比GL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增加绿色信贷投放有助于提升银行资产收益率和净息差,从而改善财务绩效,支持了假说H1a。第(3)、(4)列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了绿色发展对绿色信贷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绿色信贷占比和绿色发展指数的交互项GDI×GL均显著为正,表明绿色发展水平较高时,银行投放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大,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增加了绿色融资需求、改善了绿色项目收益,从而能够增强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积极效应,支持了假说H2。控制变量方面,绿色发展水平本身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显著性较弱;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可能风险偏好更强,贷款定价时获得了更高的风险溢价,净息差水平较高,但风险成本较大,综合收益较低;成本收入比高的银行,运营管理能力较弱,收益率较低。此外,对年度虚拟变量联合显著性的F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年度固定效应的原假设,印证了模型加入年度固定效应的合理性。

(二)绿色信贷影响银行绩效的渠道:基于净利息收入分解

表3显示绿色信贷改善了银行净息差,这一改善效应可以来源于两個渠道:一是绿色信贷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增加了生息资产收益;二是绿色信贷提升了银行的绿色声誉,降低了负债融资成本。为明确绿色信贷改善银行财务绩效的具体机制,将银行净利息收入进行分解,分别选取生息资产收益率(生息率)IIA和付息负债成本率(付息率)IEL作为被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

表4第(1)、(2)列中,被解释变量为生息率IIA时,GL系数显著为正;被解释变量为付息率IEL时,GL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绿色信贷对银行净息差的改善效应主要是通过提升生息率实现的,表明绿色信贷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收益,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银行绿色声誉对降低负债成本作用不大:一是可能因为绿色声誉虽然会吸引具有环保意识的客户,但并不是大多数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原因,另外大众对银行环境责任实践情况了解甚微,无法根据绿色声誉差异进行选择;二是绿色信贷投放较多的银行更有资质和需求发行绿色债券,虽然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通常较低,[14]但是发行量小,对降低银行融资成本的作用有限,且并非所有的绿色债券都能以较低利率发行。第(3)、(4)列中,被解释变量为生息率IIA时,绿色信贷占比和绿色发展指数的交互项GDI×GL显著为正,表明随着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银行投放绿色信贷能获取更高的生息率。而被解释变量为付息率IEL时,GL和GDI×GL系数均不显著,说明绿色信贷和绿色发展对银行债务融资成本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三)不同绿色发展维度的调节效应

绿色发展指数GDI包括3个一级指标:一是经济增长绿化度GDE,包括绿色增长效率、三次产业发展等指标,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二是资源环境承载潜力GDR,包括资源丰裕、生态保护、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等指标,反映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充裕程度;三是政府政策支持度GDS,包括绿色投资、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指标,反映了政府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和响应力度。其中,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侧重反映了绿色发展的“发展”层面,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侧重反映了绿色发展的“绿色”层面。分析各绿色发展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发现① ①篇幅所限,没有汇报各绿色发展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文中所列数据为皮尔逊相关系数。:一方面,绿色发展指数GDI和经济增长绿化度GDE、政府政策支持度GDS的相关性更强(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8),和资源环境承载潜力GDR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为0.003,但不显著),因此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等“发展”层面因素更能决定一个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绿化度GDE和政府政策支持度GDS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0),而GDE和GDS均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GDR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6和-0.207),原因可能在于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与省区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度高,而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与自然禀赋密切相关,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正相关度高,表明了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绿色转型需求更强、空间更大,政府对环境改善的投入更多。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绿色发展维度对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的影响,我们分别以经济增长绿化度GDE、资源环境承载潜力GDR、政府政策支持度GDS作为绿色发展衡量指标重新回归模型(2),结果如表5所示。不同财务绩效指标回归中,GDE×GL和GDS×GL的系数均显著为正:经济增长绿化度较高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绿色融资需求更大,绿色项目盈利前景更好;同时政府加大绿色投资、加强环境治理有助于提升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和绿色资产收益,因此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表现出更积极的影响。而GDR×GL的系数不显著,表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与银行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关联性较弱。可能在于:一是地区“绿色”水平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绿色信贷收益,只有当“绿色”水平激发“发展”因素,即当地为充分保护或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而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后,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才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二是环境治理类绿色项目一般公益性较强,银行为其提供融资主要是支持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对经济收益的考虑较少,更多显现了银行的环境保护责任。此外,GDR×GL系数不显著可能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主要受地区自然禀赋影响及样本期内变化不大有关。

2.替换绿色信贷统计口径。因产业目录更新及监管部门评估指标变动等原因,少数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口径发生过变化,导致同一年份存在两个统计值。在基准回归中本文使用的是新口径数据,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我们重新使用旧口径数据计算绿色信贷占比GLO,并重新对前文中交互项显著的各列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除第(9)列交互项系数仅边际显著外,其余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3.替换绿色发展指数。前述回归中,以全国绿色发展指数度量全国性银行(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面临的绿色发展水平,其中全国性绿色发展指数以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的加权平均和来代替,权重为各省(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不过,全国绿色发展指数只能体现年份差异而无法体现个体差异,由此可能对估计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此处我们基于全国性银行的贷款地区结构数据,重新构造能够体现银行个体差异的绿色发展指数及其分项指标。新的绿色发展指数构造方式如下:

GD2i,t=∑NA=1ωiA,tGDIA,t (3)

其中,A代表银行贷款涉及的地区,ωiA,t是i银行t年在A地区投放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重,GDIA,t是A地区t年的绿色发展指数。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我们重新使用新的绿色发展指数估计本文基准模型。表8列示了以总资产收益率ROA、净息差NIM和生息资产收益率IIA为被解释变量时交互项模型的回归结果。各列回归中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当银行面临的总体绿色发展程度、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处于较高水平时,开展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提升效应更强,这与基准回归结果是一致的。

五、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文以中国2007~2017年34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及绿色发展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绿色信贷对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和净息差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有助于改善财务绩效。(2)绿色信贷能够提升银行生息率,但对银行付息率无显著影响,说明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改善效果主要通过提升生息资产收益实现。(3)绿色发展水平对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说明绿色发展能够增强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4)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较高时,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改善作用更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对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绿色信贷不仅是银行为营造良好社会形象而履行的社会责任,更是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高盈利潜力的新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除了认识到绿色信贷具有环境保护的公益性,还要认识到其对银行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特别是随着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增长,商业银行应尽早建立绿色信贷发展规划和业务体系,开拓绿色经济领域的新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政府部门应以提升商业银行内生动力为关键制定绿色信贷激励政策。绿色经济增长提升了环保项目收益,加强了商业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经济激励,但生态环境本身的改善对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因此,商业银行完全出于环境保护意愿开展绿色信贷的动力较弱。政府部门应着重提升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经济激励:一是通过加强环境规制、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绿色项目外部收益内部化,提升绿色信贷资产收益,并借助财政贴息和担保提升商业银行对公益性较强、收益難以内部化的绿色项目的放贷意愿,从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经济领域;二是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细则,包括明确绿色项目分类准则、出台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建立环保信息共享机制等,降低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成本,并将央行货币投放、政府财政存款与银行绿色信贷表现相挂钩,为积极投放绿色信贷的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第三,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使绿色信贷更好地发挥绿色声誉效应,从而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其中,商业银行要从行动和宣传两方面打造绿色形象、提升绿色金融品牌知名度:一是要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二是要按照《绿色信贷指引》的要求,公开绿色信贷战略和举措,加强绿色数据披露。新闻媒体应强化绿色信息传播,加大对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等环保行动的报道,如绿色信贷政策的推进、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绿色信贷对环境的影响等,降低绿色信贷情况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畅通绿色信贷对银行绿色声誉的作用渠道。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完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便于商业银行披露绿色信息和公众及投资者掌握和监督银行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尤其是进行绿色投资的宣传引导,培育更多的“负责任投资者”,促使公众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在经济决策中优先考虑绿色声誉较高的银行。

参考文献:

[1]何凌云,吴晨,钟章奇,等. 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J]. 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1):91~103.

[2]高晓燕,高歌. 绿色信贷规模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系探究[J]. 经济问题,2018(7):15~21.

[3]廖筠,胡伟娟,杨丹丹. 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动态分析——基于面板VAR模型[J]. 财经论丛,2019(2):57~64.

[4]胡荣才,张文琼. 开展绿色信贷会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吗[J]. 金融监管研究,2016(7):92~110.

[5]刘忠璐,王鹏英.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9 (2):22~31.

[6]Scholtens B. & L. Dam. Banking on the Equator: Are banks that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non-adopters[J]. 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8):1307~1328.

[7]Mathuva D. M. & J. M. Kiweu. Cooperativ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Savings and Credit Cooperatives in Kenya[J]. Advances in Accounting, 2016, 35:197~206.

[8]Weber O. Sustainability Benchmarking of European Banks and Finan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s[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 12(2):73~87.

[9]Finger M. & I. Gavious & R. Manos.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 2018, 52:240~261.

[10]张弢,范龙振. 低碳经济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变[J]. 金融论坛,2010,15(8):76~80.

[11]王鳳荣,王康仕. 绿色金融的内涵演进、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基于绿色转型视角[J]. 理论学刊,2018(3):59~66.

[12]刘志红,曹俊文. 节能环保企业规模与产权性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江西省的调查数据[J]. 科技管理研究,2018(5):135~141.

[13]易金平,江春,彭祎.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以湖北省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2~118.

[14]姚明龙. 绿色债券发行利率折价因素实证分析[J]. 浙江金融,2017(8):55~59.

[15]张琳,廉永辉. 绿色信贷、银行异质性和银行财务绩效[J]. 金融监管研究,2019(2):43~61.

[16]Aintablian S. & P. A. Mcgraw & G. S. Roberts. Bank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Risk[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010, 34(1):389~401.

[17]苗建青,苗建春. 关于日本银行界在融资过程中环境风险控制的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08(2):10~16.

[18]王遥,潘冬阳. 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中的金融市场失灵问题与干预机制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1):29~34.

[19]陈伟光,卢丽红. 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外部障碍与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3):66~76.

[20]马秋君,刘文娟. 基于绿色信贷的我国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2):264~267.

[21]胡鞍钢,周绍杰. 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22]史丹. 绿色发展与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中国的进展与比较[J]. 中国工业经济,2018(10):5~18.

[23]王勇,李海英,俞海.中国省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0):96~104.

[24]王凤荣,王康仕.“绿色”政策与绿色金融配置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8(5):1~14.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财务绩效绿色发展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期限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苏宁云商轻资产盈利模式及其财务绩效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
基金定投品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