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建立太原120家庭急救档案的现实意义及具体举措,希望通过“一人一记录”(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还有基础急救培训记录),让更多百姓成为“第一目击者”。当意外降临时,他们能够运用所学急救知识结合专业电话指导,第一时间及时有效自救互救,为伤病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120;急救;档案;培训
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危重疾病往往不期而至,如何在危急时刻,让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直接关系到后期的继续治疗以及恢复程度。然而生命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第一目击者”(现场第一个施救者)是否具有急救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在实际救援中,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现场有百姓掌握心肺复苏术,在急救人员赶到之前能够一直帮助患者心肺复苏,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持续心肺复苏加电除颤等救治,最终将猝死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生命接力。
下面以太原市为例,主要论述建立太原120家庭急救档案的现实意义及具体举措。
一、建立急救档案的重要意义
目前有据可查的,只有济南急救中心有120家庭急救档案,主要围绕个人基本信息与疾病史,在我国其他省市,这方面的档案建立还未起步。
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研究显示:70%心脏骤停发生在家庭中,但生存率仅为6%。在现实中,抢救黄金时间段内,在现场的往往只有身边亲人、朋友、同事或者路人,而不是急救人员。所以让更多百姓具有报警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尽快帮助伤病者恢复呼吸与心跳,对于挽救生命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在太原,建立120家庭急救档案,档案内容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医保类型及卡号、紧急联系人姓名电话、详细地址、接车地点、行车路线),既往病史、过敏病史、医护学习或培训经历,以及基础急救培训记录(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意外伤害包括溺水、触电、中毒、烧烫伤等,突发疾病包括心脏病、脑卒中等),尤其是在急救培训记录中明确是否2年内参加过培训,确保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熟练度。建立家庭急救档案,其重要意义在于:
(一)可以客观掌握百姓疾病史及个人基础信息。当意外发生时,当档案中的电话号码拨打“120”时,接通电话同时,档案资料会立即显示在调度受理台上,调度员只需简单核对后即可派出救护车,节省了急救呼叫受理时间,提高了呼救受理的准确性,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急救绿色通道。
(二)提前展开救援。突发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辨识报警人是否具有基础急救能力,从而选择不同程度的电话指导,能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提前展开有效救援。
(三)建立急救档案,能够起到正向积极引导作用。让更多市民关注到急救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急救培训项目,切实提升急救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
(四)可以搜集基础数据。可以了解百姓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根据疾病史等信息进行针对性培训普及,也便于开展急救培训等方面的科研项目,更好地服务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更好地守护百姓生命健康。
二、普及培训率低是最大难题
家庭急救档案要落在实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关键是要提高全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培训率。
在国外,法国应急救护培训率为40%;德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为80%;美国政府要求任何公民在18岁之前,必须接受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普及率100%。而在我国急救体系起步晚,社会重视程度不足,应急安全教育普及率并不高,2010年我国民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只有0.9%。在实际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中,还存在一系列更为严峻的现实。
(一)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太多人不知道危急时刻拨打120,一些高学历、精英人才排斥甚至忌讳120以及医院,更有医学院校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心肺复苏术,在实际中,培训普及的一部分精力,用在了让“时间就是生命”“人人为急救,急救为人人”“来学急救吧,关键时刻救你一命”等急救理念宣讲上。
(二)缺乏完善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体系。在国外和香港地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由经过专业训练、持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担任,他们会定期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资质认证。而在内地,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太原为例,常年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单位主要是急救中心以及省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培训讲师主要来自一线急救人员,培训内容大多来源于急救实践,围绕如何拨打120、心肺复苏和创伤的急救(“二次损伤”概念),内容比较单一,偶尔针对学生、社区等不同群体,会增加意外伤害如溺水、烧烫伤,突发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识别,突发常见病预防以及急救常用药等的培训。红十字会培训人员则有急救人员也有医院的护士等等,他们大多利用工作间隙甚至牺牲休息去做宣讲。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普及进万家精准健康工程的推广,部分医院以及社会团体纷纷加入该行列。
(三)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效果不明显。以太原急救近5年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为节点,5年来培训约5万余人次,普及率仅1%(太原市445万市民)。加上人口流动、外来人口以及急救中心并未覆盖的广大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普及率只会更低。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参加二次以上培训者人员并不多,导致很多培训者掌握知识并不完全,遇紧急情况不敢真正实施现场急救。凡此种种,可见提升百姓的急救意识、报警意识、争分夺秒意识、自救互救意识,任重而道远。
三、具体举措
(一)做好顶层设计。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太原院前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现在年出诊量7.5万次,每年依然以5%的速度在递增。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急救网络,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全民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如太原市范围内各单位、团体、社区、农村必须每2年接受一次急救培训,在太原市交通便利场所设计“市民急救”循环培训,在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增设急救培训,发动全市民众勠力同心,打造“守护生命之城”。
(二)立法予以规范。《太原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列入市人大五年立法规划,立法除了明确院前急救承担的社会责任、规范秩序等,还倡导和鼓励社会救援,鼓励通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症伤病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步建立免责条款,让更多公民成为合格的、勇敢的“第一目击者”。
(三)逐步开展电话急救。太原急救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展电话指导急救。一是通过与报警人对话,初步进行病情评估,以便急救医生在车上提前做好急救准备。二是真正实现急救“零等待”,接通“120”的同时,即意味着第一时间获得指导救治,症状危重的指导救护持续到急救医生接受救治为止。三是可以科学合理分配调派急救资源,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让有限的急救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当前中国社会急救人才极度匮乏,缺口巨大,按照国家卫健委规定,每5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每辆车最少配备4名医师计算,太原市435万人,急救车辆至少87辆,急救医师配备需达到348人,目前太原市急救医师配备仍存在较大缺口,急救资源非常有限。
(四)逐步建立120家庭急救档案。建立太原市120家庭急救档案,在个人基本信息与疾病史基础上,增加急救培训普及档案,具体工作可由120牽头。确保当登记档案中的电话号码拨打“120”时,接通电话同时,档案资料会立即显示在调度受理台上。与此同时,经过培训后,不仅急救医师甚至急救调度员,均可以根据报警人参加急救培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电话指导。
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程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健康太原”的重要保障,通过试点建立太原市120家庭急救档案,加大急救普及培训力度,极大地提升百姓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唐玉娟,庞卫勤.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J].中国健康月刊,2011.
[2]帅琴瑛,陆玉,张凤玲.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J].教育学论坛,2018(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