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中医医院内一科,辽宁 锦州 121000)
脑卒中严重且多发性并发症类型中,吞咽障碍占较高比例,指在从口腔至胃体对液体或固体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传递延迟或运动障碍现象。临床以语言表达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为主要表现,可诱导吸入性肺炎发生,严重者,甚至引发窒息,明显增加死亡风险。受其影响,患者营养摄入不足,且有进食恐惧等负性心理,促使生存质量显著下降[1-2]。故重视加强吞咽障碍的护理,对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维护身心整体健康水平意义十分重大[3-4]。本次研究对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予以选取,就护理干预价值展开探讨,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232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龄49~71岁,平均(64.2±4.9)岁;梗死合并出血21例,脑出血38例,脑梗死61例。对照组112例,男57例,女55例,年龄47~70岁,平均(64.4±4.7)岁;梗死合并出血18例,脑出血35例,脑梗死59例。组间自然信息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在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②有程度不等的吞咽障碍;③生命体征平稳,处于脑卒中病程恢复期;④患者或家属均自愿签署本实验知情同意书;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③生命体征不稳者。
1.3 方法:对照组应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对症支持,注意事项告知,日常照护等。观察组重视针对吞咽障碍行全面、整体的康复干预,措施如下。
1.3.1 心理干预:患者在并发吞咽障碍后,除摄食、发声受到严重不良影响外,还明显加大了误吸、呛咳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故负性情绪较为严重。护理人员需主动与其建立有效沟通,强调良好的情绪对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以调动患者康复积极性;同时介绍同类型康复效果理想的案例,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注意温馨、整洁进食环境的营造,使患者在拥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完成进食行为。
1.3.2 健康宣教:可通过一对一讲解、发放宣传册、播放视频、微信平台发送健康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吞咽障碍的病因、康复必要性、康复技巧予以掌握,进而提高自我照护能力,方便各项康复方案的实施。
1.3.3 理疗干预:①电刺激疗法:可应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行电刺激干预,固定频率设置为30~80 Hz,电极于吞咽肌表面放置,将电源打开后,行连续的小电极刺激操作,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在刺激过程中,指导患者作规律的吞咽动作[5]。②冷刺激干预:首先,用冰冻无菌盐水棉签轻柔对患者口腔内舌根、软腭、环状软骨两侧等处擦拭,完成后,嘱患者作吞咽动作;其次,指导患者深呼吸,在此期间对上述部位行轻柔刺激,将时间控制在5 s内。上述两种操作为一组,每组共行15次刺激干预,每日安排3组,1个疗程为28 d。
1.3.4 运动训练干预:①基础训练:适用于病情为中、重度的患者。a.唇部训练:以对口唇的对称性和力量进行练习为主;b.舌训练:以对舌伸缩功能及左右、上向运动锻炼为主,可由外力协助完成;c.发音训练:嘱患者作反复咳嗽动作,在此期间用力张口,时间尽量延长,并鼓励发“啊”音,此操作每次为5 min,每日安排3次;d.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开展随意咳嗽训练,以使声门的闭锁能力改善,增强呼吸控制效果,促使胸廓活动范围得以适宜调整。②直接训练:在病情为轻度的患者中较适用。又称摄食训练,通过营造良好的摄食环境,准备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鼓励患者进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依据患者机体可耐受程度对体位选取,可为坐位,也可将床头抬高至40°以上,以保障摄食过程顺利进行。进食30 min内,不可做翻身动作,以降低误吸、食物反流风险。坚持少食多餐原则,对进食的量、速度均合理控制。
1.3.5 照顾者教育:取得家属配合,向其讲解相关知识,照护患者技巧,以发挥辅助进食的作用。提高照顾者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力度。通过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激发患者热爱生活的信心,进而增强遵医依从,保障干预成效。
1.4 观察指标:①对比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即应洼田饮水实验评估,具体步骤:指导患者端坐,取37~40 ℃温开水30 mL让其以平常速度饮入,对饮水期间有无呛咳及完成饮水的具体时间记录。Ⅰ级:1次完全咽下,无意外事件,无呛咳现象发生;Ⅱ级:分2次咽下,未出现呛咳事件;Ⅲ级:可1次咽下,但存在呛咳情况;Ⅳ级:需分2次以上咽下,同时存在呛咳现象;Ⅴ级:全量咽下存在较大难度,有频繁的呛咳征象出现。其中总有效为Ⅰ+Ⅱ级。②对比两组生存质量。即采用GOQLI-74生活质量评估问卷予以评估,包括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身体功能4个维度,单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理想。③对比并发症率:包括营养不良、腹痛腹泻、肺炎等。
1.5 统计学分析:涉及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组间计量资料生存质量评分应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并发症率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5.8%;与对照组76.8%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生存质量评分: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GQOLI-74量表各维度即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身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n(%)]
表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P<0.05。
2.3 并发症率:观察组营养不良2例,腹痛腹泻2例,肺炎3例,并发症率为5.8%;对照组营养不良6例,腹痛腹泻7例,肺炎9例,并发症率为19.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患者一旦并发吞咽功能障碍,即可对机体的营养摄入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引发系列心理、生理问题,促使康复过程受到阻碍[6-7]。重视针对吞咽障碍行全面、整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得到更为科学、系统的照护,为改善吞咽功能创造了理想要件[8-9]。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首先行心理干预,可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境;行健康宣教,可增强患者自我照护能力;行理疗刺激,具辅助康复作用;行功能训练,可加快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促使患者吞咽反射灵活性增强[10]。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重视全面、整体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显著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防范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