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一科,辽宁 大连 116021)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骤然发作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危重,在救治期间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然而,常规护理内容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影响病情监测、治疗效果[1-2]。为此,笔者建议实行整体护理干预,以克服常规护理的弊端,而为证明整体护理干预的可行性[3-4],开展了本粗分组对照试验,对一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纳入时间是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本研究全过程均手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监督。①纳入标准[5]:经心电监护仪检测、体征分析、病史询问等综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临床数据完整;②排除标准:无法言语沟通、合并心力衰竭、精神疾患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均52例:对照组患者在心电监护仪监测、治疗期间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男26例,女26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58.34±3.46)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30例,下壁梗死19例,前间壁梗死3例;研究组患者实行整体性护理干预:男27例,女25例;年龄为46~79岁,平均年龄为(58.72±3.26)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29例,下壁梗死18例,前间壁梗死5例;两组患者除护理方案外,其余病历资料均保持了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即按照科室护理常规提供体检、床旁护理、持续心电监护、指导低盐低脂饮食等,对于有手术治疗需求者,则根据医嘱进行术前准备、麻醉配合等;研究组:以上述常规护理内容为框架,在全面考虑患者、家属护理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护理内容,做好整体护理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护理干预:
1.2.1 疼痛护理:指导发病一周患者保持绝对卧床静息,限制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且应对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提供细致的日常生活护理。同时,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通常吸氧2~3 d,并遵医嘱使用吗啡、杜冷丁等进行镇痛干预,期间询问患者疼痛感、血压变化。此外,动态监测其心电图,一般监测时间是3~5 d,严重者可适当延长;对于心肌梗死发作6 h内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溶栓治疗,观察其用药后反应,保证其用药安全。
1.2.2 活动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活动方案,在第1~3天保持绝对卧床静息,其余洗漱、进食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第4~6天可进行床上活动,第1~2周可逐渐下床活动,第3~4周可上下楼梯,病情稳定者可安排出院;期间注意询问患者感受,监测其心电图,若有出汗、自述疼痛者则停止活动。
1.2.3 心理护理:在患者胸痛剧烈时,护理人员应全程陪伴,应用安慰、抚摸、采取止痛措施等,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放宽心,严密监护、可靠治疗下能够转危为安,纠正其错误认知。同时,护理人员应有条不紊地完成护理工作,增加患者感官上的信任感、安全感。对于病情稳定者,可介绍医院环境、治疗仪器、管床护士和医师等,消除患者陌生感,保持其心理平和[6-7]。此外,患者骤然发病、面色苍白、疼痛剧烈时,护理人员应在抢救同时,以和蔼语气安抚患者、家属,互相配合地度过危险期。
1.2.4 认知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不同,应用语言沟通技巧,为患者介绍病因、治疗、休息、转归和饮食等知识,比如急性期应加少探视等,消除患者与家属麻痹思想,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告知患者、家属本病发作与长期不健康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高盐高脂饮食、饮酒等,应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心电图等[8-9]。
1.4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在坚持用药、营养均衡、适当活动、定期复查心电图、规律作息方面的遵医行为,按从无、偶尔、基本配合、完全配合进行评分:0分、1分、2分和3分,评分范围是0~15分,评分越高,表示其遵医行为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行χ2检验。
2.1 心脏不良事件发 生率:研究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的15.38%(P<0.05),见表 1。
表1 2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52)
2.2 遵医行为:研究组平均遵医行为评分是(13.28±0.74)分,高于对照组的(9.75±1.15)分,其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14,P=0.000)。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心脏病,多因冠状动脉骤然发生长时间缺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所致,病情危急,要求实行心电监护仪进行严密监测,并安排住院治疗,期间提供系统、全面而周密的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10-11]。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主张实行整体性护理干预[4],然而该护理模式比较新颖,是否适宜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期间?有无可行性?相关报道鲜见,有待证实。
鉴于上,在本次课题研究中,笔者即在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期间,引入整体性护理干预,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心前区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等表现,持续24 h监测其心电图变化,同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观察患者有无情绪激动、角色冲突等表现,并了解其既往史,从而进一步周全、调整护理计划,从疼痛、活动、心理、认知方面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护理质量。结果提示:研究组中仅1例患者出现心绞痛,该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遵医行为良好,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张玲[12-13]的研究结果一致,直观体现了整体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并彰显了整体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的优越性,适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