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体会

2020-05-26 03:47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耳穴黏度受试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发症种类。该疾病的发生主要因为患者机体长时间制动,导致机体中静脉血流滞缓所引致。倘若未能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开展合理治疗,将会引发静脉血栓脱落,因而导致肺栓塞等不良现象。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和以往相比,我国中医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取得满意效果[2]。本文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用了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得出心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以及相关检查,受试者确诊,符合卫计委最新颁布的关于此类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受试者家属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一照就诊次序将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观察2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患者51例,女患者29例,年龄为66.52~81.3岁,平均年龄为(72.38±2.56)岁。观察组男患者52例,女患者28例。年龄为67.38~83.12岁,平均年龄为(73.64±5.33)岁。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受试者接受常规化护理措施。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受试者接受。优化中医护理方案,详情为:①基础化护理:每天对受试者双侧下肢加以观察,分析其是否出现水肿、颜色改变、浅静脉怒张以及肌肉是否存在深度压痛等现象。倘若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当测量受试者两侧下肢所相应的平面周径。如果周径相差0.5 cm以上,应马上通知医师[3]。定期为受试者翻身及时更换体位。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鼓励受试者在疾病稳定之后48 h实施肢体功能训练。对于偏瘫者,每天按摩1~2次,每次半小时。②饮食干预:受试者饮食应当清淡。多进食高维生素、低脂肪食品。确保大便畅通,降低食用盐摄入量。多进食新鲜蔬果以及黑木耳等减少血液黏稠度的食品。患者禁烟禁酒,以避免尼古丁刺激引发静脉收缩,促进血栓形成。告知患者多饮水,全面稀释机体血液黏稠度。③心理干预:受试者在发病之后,通常合并多类情绪改变现象[4]。如焦虑、抑郁等等。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血管痉挛度,同时也极易出现血栓。医护人员应关心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给予病患安慰、同情和支持。将不良情绪转变为积极化情绪。④穿刺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尽量避免在患者患肢开展静脉输液和穿刺置管等相关操作,以免患者的静脉内皮细胞受损[5]。尽可能选择上肢静脉为患者穿刺。当选择静脉小分支时,应选择细针头,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在移除针头之后短时间按压,以免造成局部血栓。对于需要长期输液者,应避免在相同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在使用对此静脉造成刺激药物时,应当格外注意。⑤中医护理:依照相关部门颁发的中方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为指导,借鉴当前科室治疗和护理的成功经验,对既往的中医护理方案加以优化。为患者实施改良后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其中包含给药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如情绪调理、生活起居等等项目)优化护理方案内容将特别注意中医技术应用,详细处理方案为:a.受试者在入院之后首日起,对患者每天开展穴位按摩。所选择穴位为两侧膈俞、太冲、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对上述穴位按摩3 min,共计15 min,每天进行2次。b.耳穴埋豆。在对消费者开展穴位按摩的过程中,应当在病患的耳廓取下述穴位:踝、膝、髋、脾、肝、心。利用耳穴探针对上述穴位加以刺激,寻找最为敏感疼痛点视为为治疗穴位[6]。完成选穴之后,应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予以消毒。使用生王不留籽利用胶布以压丸法对所选穴位加以按。告知患者自行按压埋豆穴位,3~5次/天,每次进行2~3 min。以局部酸麻胀痛为度。耳穴埋豆两耳应当交替操作,隔日开展此项操作1次。

1.3 观察指标:①分析两组受试者住院第1日、第7日以及第14日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此其中包含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黏度。②分析两组受试者入院后第1天、第7天以及第14天下肢肿胀程度情况。详细判别方式为:不存在肿胀记0分;肢体存在皮纹、肿胀程度轻微,记1分;皮纹消失,下肢肿胀显著但无水疱形成,记2分;下肢肿胀显著,出现水疱,皮纹消失,记为3分。③统计两组受试者DVT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原理: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计数资料使用χ2计算,当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受试者干预期间内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两组受试者入院后1 d、7 d、14 d全血还原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后14 d全血黏度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 受试者干预期间内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s]

表1 受试者干预期间内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s]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受试者下肢肿胀程度比较详情: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肿胀程度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下肢肿胀程度比较详情(n=80,%)

2.3 两组受试者DVT发生率: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25%,观察组为21.2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χ2=5.22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患者疾病突发卧床休养,进而造成肢体活动量降低。这一点重点体现于重度偏瘫患者之中,患者的血管智商能力下降,血管受到压迫,血流受阻。上述因素会引起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此类患者的疾病发生原因开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能够全面加速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管痉挛[7]。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输液过程中应防止在相同部位相同静脉反复性穿刺,以免在局部形成血栓。且患者以及家属对于中医护理的认可程度以及配合度,其为减少患者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中医角度而言,下肢DVT属于“肿胀”“淤血”、“脉痹”等范畴之中。主要致病因素为虚、热、湿、淤为病机[8-10]。疾病主要因为淤血、湿邪处于脉络所引致。因为患者长期卧床,气血受到损伤,气伤则血行不畅,血行迟缓,引发淤血滞于脉内,血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发病。或者由于患者饮食不洁、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淤血和湿热相互影响,结于血脉之内,阻于脉络。由此能够看出,脉络血瘀、湿阻为造成此类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对于此类患者开展优化,中医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本实验对于观察组患者,以常规化护理方式为基础,开展了中医特色护理。每日对病患开展诸如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等治疗,效果显著。选择穴位为膈俞、太冲、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其中足三里穴有着生血补气、疏通经络的效果。可补可泻、能升能降、能清能温。相关研究也指出,刺激足三里对于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经常刺激此位置,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血管运动。在临床中通常用于处理各类血瘀、血虚肿胀病症。对上述穴位加以按摩,能够起到强化代谢、促进气血循环的效果。在对患者按摩的同时按压耳廓穴位,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选取耳廓穴位之后,利用耳穴探针按压寻找最敏感的痛点视为治疗点,后将王不留行籽使用胶布以压板法贴在所选择穴位。告知患者自行按压耳穴埋豆位置。双耳应当交替操作,隔日开展。

近几年,国内外诸多学者对耳穴作用原理进行了诸多研究,有很多有关耳穴与经络、人体生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记载文章。古代医者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认识到耳穴与经络、脏腑有着相当重要的生理关系。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四肢、肌肉。对患者开展局部耳穴实施按压能够起到疏通腠理、加速血液循环的效果。虽说当前,对于而且和相关躯体部位之间还没有发现确切的形态学通路存在,但诸多临床研究指出,按压耳穴能够起到相应具体位置反应。

总而言之,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开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能够在根本上体现出中医护理在处理该病症中的优势。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有效稀释血液黏稠度,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强,有效性高,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耳穴黏度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