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 东 广州 5104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呼吸科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该疾病后,患者多会存在气流受限等临床特征[1]。在加上该疾病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及病死率相对较高的临床特点,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与威胁。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则会出现呼吸急促、喘促有声以及鼻翼翕动等临床治疗,若是治疗不及时,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增加患者的死亡概率[2--3]。因此,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极为关注。从中医角度上来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喘证”的范畴,临床多采用中医护理联合相应的中医疗法为患者展开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本文主要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总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联合穴位贴敷法的治疗效果,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1 对象: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诊断治疗的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7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23例,平均年龄(69.86±4.53)岁,平均病程(9.54±3.17)年]和观察组[37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20例,平均年龄(69.53±4.55)岁,平均病程(9.54±3.21)年]。对比两组患者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需求。
纳入标准:①经我院相关诊断检查,疾病情况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诊治指南)中相关的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护理配合度高,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③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剔除标准:①对本次治疗用药存在过敏反应或用药禁忌证的患者;②伴随急性左心衰、急性肾功能障碍以及自身存在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③存在恶性肿瘤以及严重精神疾病,无法有效配合医疗护理与治疗的患者;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具体治疗内容为:患者在入院后,需为其进行化痰、抗感染以及平喘等对症治疗,之后按照医疗嘱咐给予患者100 mL的盐酸溴已新进行治疗,治疗方式为静脉滴注,静脉滴注频率需严格控制在每天1次,用药剂量为每次4 mg。除此之外,还需给予患者100 mL的氯化钠药物0.9%+多索茶碱0.3 g进行静脉滴注治疗,静脉滴注频率需控制在每天1次。连续治疗1周。在治疗期间,需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疾病情况监测等。
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治疗内容为:选择白芥子、川椒目以及川穹各15 g,同时混合适量的全蝎作为药物处方。将以上药物有效混合并研磨成粉,研磨过后加入姜汁搅拌,搅拌后加入适量冰片。将制作完成的药物贴敷与患者双侧肺俞、肾俞、脾俞以及天突等穴位,每次贴敷三组穴位,以轮换的方式进行穴位交换贴敷治疗,每隔1~2 h一次轮换,每天1次,直到患者皮肤发红且感到灼痛为最佳,连续治疗1周。中医护理内容:①病情评估: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在最短时间内充分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疾病情况,并对其疾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案制定,达到保障护理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②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从中医角度出发为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充分为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辩证方法、辩证分型、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效果以及中医护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通过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来提高患者的疾病安全防护意识、中医保健知识以及自我保健技巧等;③饮食调护:对于饮食调护方面,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疾病类型进行不同的饮食指导,其中对于外寒内饮症状患者,就需要嘱咐患者多食用散寒疏风以及止咳宣肺的食物,例如紫苏粥以及白果煲鸡等;对于风热犯肺症状的患者,就需要嘱咐患者多食用宣肺化痰以及舒风清热的食物,例如百合汤、雪梨川贝汤以及银耳汤等;对于肺气郁闭症状的患者,就需要嘱咐患者多食萝卜及生姜汁等食物;对于合并发热症状的患者,就需要嘱咐患者多食用清热利津的食物,例如苦瓜、绿豆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④情志护理: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通常会因为疾病原因产生焦躁、不安以及恐慌等不良情绪,这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较大影响,大大降低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情志护理。例如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护理,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以此来改善患者的不安情绪。另外,护理人员还需以语言或肢体互动的方式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让其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达到提高治疗地护理配合度,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⑤生活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需定期打扫病房,同时在适当的时间开窗通风,维持病房的空气流通,保证病房内的空气清新,以此来减少病房内细菌和病菌的滋生。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另外,在进行病房通风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嘱咐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出现因冷风吹而感染风寒,导致病情加重。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与护理过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与肺功能指标情况。其中临床症状积分主要包括痰量积分、咳痰难易程度积分、呼吸困难积分以及痰性状积分等。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1秒内最大呼吸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内自打呼吸量与最大肺活量占比(FEV/FVC)等。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22.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使用t和“±s”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痰量、咳痰难易程度、呼吸困难以及痰性状等临床症状积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情况(±s)
2.2 对比两组患者功能指标情况:经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PaO2、PaCO2、FEV1、FEV/FVC等肺功能指标情况分别为(76.34±12.43)mm Hg、(46.82±11.54)mm Hg、(50.23±1.24)%、(57.43±4.77)%;观察组患者PaO2、PaCO2、FEV1、FEV/FVC等肺功能指标情况分别为(87.98±11.23)mm Hg、(39.54±10.02)mm Hg、(64.62±6.75)%、(63.82±3.82)%。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aO2:t=4.227,P=0.001;PaCO2:t=2.875,P=0.005;FEV1:t=12.754,P=0.001;FEV/FVC:t=6.36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极为常见的肺部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和疾病迁延的特点。对于处在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而言,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在加上患者存在反复发作等特点,不仅会加大患者的治疗难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使其出现焦躁、不安、沮丧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4-6]。而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对临床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治疗效果。如此一来,便让患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严重者,甚至还会造成患者死亡[7]。因此,临床对急性发作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极为关注。
近几年,随着中医学在临床护理和治疗中的应用越加广泛,受到了广大医疗学者和患者的青睐。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学上属于“喘症”的范畴,需要进行活血通络。温补阳气以及驱邪散寒等方面的治疗[8-10]。穴位贴敷方法属于中医学中一种无创伤和疼痛的穴位疗法,该疗法中所用的川穹、全蝎、白芥子以及川椒目等药物具有松弛患者平滑肌以及改善肺不张与肺气肿的效果。将以上药物联合贴敷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可起到补虚祛寒、活血通络和温补阳气的效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可达到消除患者患病期间所产生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通过饮食调护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护理,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因此,将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方法有效应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达到全面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提高其肺功能情况的最终目的。
根据上文研究内容显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中采取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中医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显著更佳,同时肺功能改善情况更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护理与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达到确保患者身体健康,促进患者有效恢复的最终目的。因此,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