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构图研究

2020-05-25 13:25任可欣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潘天寿构图中国画

任可欣

摘 要:文章介绍了潘天寿绘画尤其是其创作题材的主要特点,深入研究了潘天寿作品构图的特点,对其画作出“奇”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并剖析了原因。为研究得更透彻,文章通过分析潘天寿的作品《雁荡花石图》所体现的构图表现的形式元素来源,揭示潘天寿构图形式的基本框架和工作原理,即价值核心选择文人画审美理想,同时和西方绘画构图元素相结合,并在艺术品质上实现了画面的“雅俗共赏”。

关键词:潘天寿;构图;中国画;《雁荡花石图》

作為国内知名的画家,潘天寿也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比较擅长写意山水画、花鸟画,偶尔也涉及人物画。其绘画题材较为丰富,有松、荷、人物、山水、四君子等。作品结构往往寻求险中平衡,形态精简且意深。在墨韵上,融合了浓、重、淡、焦等,从线条可以看出笔端的沉稳、凝练。潘天寿的指画(用指头作画)在美术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一笔。加之深厚的书法功底,以及受到“有常必有变”思想的影响,他吸收了各家的优势,创建了个人独特画风。

虽然潘天寿所选的创作题材皆是生活中常见之景物,但他却把它们表现得具有了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早期创作花鸟画时,主要题材是传统的四君子。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在创作中进行摸索,他笔下的这些传统题材作品也有了很多生机盎然之趣。后期新奇景物成为其花鸟画作的核心内容,潘天寿的绘画题材得到了拓展,比如匍匐在巨石上的青蛙、屋檐之上或草丛之中的蜘蛛、树叶上的蜗牛、懒洋洋的猫咪以及葫芦、池塘水牛等,就连生活当中常见的但是不知名的野草、山花等也成为了其绘画的主要题材选择。凭借匠心独运的构图,从而让观者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生活真实且清新脱俗的一面。

一、潘天寿作品构图的特点

一幅好的作品,不仅要在素材、表现内容和画面色彩上有深厚的功力,还要有着吸引人的构图形式。所谓构图即针对自然景物进行再造和改变,实现从立体自然景观向平面的转变,也可称之为画面构成。虽然一幅画作仅仅是这个世界当中的一小部分,不过其蕴含着无数种可能,画内和画外有着联系,但也独立。在绘画构图方面,潘天寿非常注重这一问题,另辟蹊径,在努力钻研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从而最终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的个性的绘画语言。以“奇”闻名,这是潘天寿画作的特色。相比于传统文人画,他的画作用笔古厚且霸悍,在构图方面大胆尝试,画面常呈现出“惊”和“险”的视觉观感。其在创作中,敢于尝试前人所不敢涉及的元素,甚至采用前人没有用过的墨法和笔法。潘天寿在画面构图、空间处理以及色彩处理上大气磅礴,注重画面的视觉张力,给人清新脱俗之感。在他的画作当中,线条具有着方折粗直的特点,在空间上有着塑造方正的追求,用力古拙且劲道。绘画作品上,其用线表现得如同建筑当中的钢筋,透露着刚强不屈的精神气质。刚直的线条、严谨的空间分割,共同呈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从构图方式看,潘天寿画作有着不落平常、新奇壮观以及险绝奇特的特色,这和其立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分析潘天寿的绘画构图时,吴冠中认为他在绘画经营位置当中采用了金石篆刻中的抽象布白之法,平面当中善于拉大差距,使得对比显著,这种简约又凸显张力的效果,让构图带给人强烈、紧张、严肃、惊险、激动等感觉。当代著名画家石鲁说过,事物的形与质、动与静、姿态与神情等,如果不能够在心中活灵活现,则无法在画中呈现。从中能够看到为何文人写意花鸟画可以流传千古。奇特的布局以及有惊无险的情景,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紧张以及新鲜之感,这就是潘天寿在布局上的一大特色。

读潘天寿的构图见解,要纳入到“奇”的语境中才能有更到位的理解。其比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就是把所能够收集的各种绘画材料,在画纸上进行自由的搭配和布局。二是要懂得神、情、魂,潘天寿认为“对物写生,要懂得神字。懂得神字,即能懂得形字,亦即能懂得情字。神与情,画中之灵魂也,得之则活”。三是要懂得取舍,认为对景的写生,需要掌握“舍字”,也就是需要对“舍字”有充足认识,如此方可以掌握“取字”,方能懂得“景字”。又认为,因为舍取需要秉承理法,所以才说舍取不由人,但又因为取舍需要秉承画人艺心,所以又可以说舍取可由人也。“懂得此意,然后可以谈写生,谈布置。”这三点,凝聚于潘天寿的边角构图,则见取舍出奇想,神、情、魂具焉。

从潘天寿画作当中的“奇”看,之所以有这种表现往往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处世的态度有着很大关系。“奇”的源头在于生活和自然。“奇”也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样的画风受到了其性格的影响,潘天寿自身性格耿直,且坚毅质朴。艺术家人格会感染其艺术风格,他的个性在他的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其构图可以看出,绘画理论当中的禁忌并不会成为他的束缚,其能够在画面当中总是表达出合乎情理的东西。他的画总是寻找别人没有用过的视角,画面中心会留白,边角会重点处理,这些都是其画作当中“奇”之所在。

二、《雁荡花石图》构图赏析

雁荡山对潘天寿的艺术创作影响极大,他曾数赴雁荡山写生。高冠华曾言:“雁荡名山,先生自幼便历。”《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记载了其在1955年至1962年期间,曾多次到访雁荡山采风,在雁荡山创作的古体诗《灵岩寺晚晴口占》中有写道:“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曾提及对于山水画家来说,如果没有看到过黄岳、雁山拥有的奇变,那么就无法在心灵中产生奇变。可见,对于雁荡山,潘天寿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影响一生的情怀,在其艺术生涯当中不断升华。潘天寿在雁荡山创作了一系列标志其成熟期风格的作品,如《雁荡山花图》(图1),这也是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经典之作。

潘天寿说过,布置画材需要先追求不平衡,然后再追求平衡。《雁荡花石图》中体现了他别具一格的艺术视角及“奇”的构图形式特色。图中大部分面积被方形体块的磬石占据,给人一种稳阔的感觉,画者使得磬石倾斜,在平稳中又有了动势。岩石上的青蛙和巨石上的青苔苔点,被巧妙地安排在巨石倾斜的边沿处,这种“黑墨”立于“白石”上,加强了石块倾侧的视觉冲击感,促使画幅显得更加惊险,给人以绝处逢生之感。而在画幅的下方,画者又在巨石下面安排布置了生趣盎然的野花、野草,来平衡巨石给人的压迫感,使得画面在陡峭中凸显出生机盎然之趣。该作品透露出刚正不阿的精神气魄,周昌谷曾评论说:“他的画有种奇绝清高之气,强烈的笔墨节奏感,造成一种崇高的意境。”

《雁荡花石图》还体现了潘天寿追求终极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艺术审美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雁荡山“荒山乱石间,几枝乱草,数朵闲花”这样的自然景色,使得潘天寿胸中已然自成诗材、诗意、画材、画意。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潘天寿喜乐游山,山川自然给予其绘画艺术上的思辨。他在游山过程中,尤其喜爱欣赏深山沟壑当中的山野花卉、乱草丛棘,认为这些东西意趣清雅,并且品质脱俗,是日常在花房当中的那些花卉所不具备的。他的很多山水近景,均是以山野花卉、乱草丛棘为主,进而布置和安排山水画,这样的方法和古人有着很大不同,主要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偏好。且“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只有物境、心境能够合一,才可以使得实境走入画境当中。

三、结语

用笔苍劲、布局新奇、题材丰富,使得潘天寿画作展现了个人的独特风格。他的绘画理论以及关于构图的研究,都影响着后来的中国画的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潘天寿绘画图式,不只是拥有着学术上的意义,也对未来中国画构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再有,在艺术上潘天寿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感染着当代画家。潘天寿画作所显示出的深沉雄大的格局,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画来说,具有一定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在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今天,秉持着与时共进的创作理念,学习潘天寿这种另辟蹊径的创造精神,能够推动对绘画空间布局的进一步探究,并为现代艺术家创新研究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潘天寿.潘天寿作品精选[M].天津:杨柳青书画社,2003.

[2]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J].中国书画,2010(7).

[3]纯然,黄专.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J].新美术,1991(2).

[4]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5]卢炘.中国名画家全集:潘天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猜你喜欢
潘天寿构图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大师的劝勉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书画名人汇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