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自4月2日瑞幸咖啡自爆“伪造交易22亿”事件以来,这起“黑天鹅事件”引发了中外广泛关注。不仅中国证监会第一时间对外表明严正立场,并就跨境监管合作事宜与美国证监会沟通,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更是直接亮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性质恶劣、教训深刻,银保监会将坚决支持、积极配合主管部门依法严厉惩处。”
联想19年前发生的安然事件,黑格尔的警世箴言依然震耳发聩:“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在企业社会责任浪潮正步入全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公司治理)在联合国倡导下渐已成为投资领域风向标的今天,瑞幸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企业价值观、公司治理和社会风险防范的关注与思考。
“瑞幸事件”的影响
瑞幸造假不是一般的独立经济案件,由于其在美国上市,又经多轮融资,因而涉及了众多投资者、中介机构;其在中国咖啡市场快速形成的巨大消费网络群体,也牵连到了众多供应链、合作方及消费者,一旦监管和司法当局对瑞幸依法惩处,甚至走到破产清算那一步,将给广大消费者、数万员工和供应链企业带来重大打击和经济损失。
从瑞幸事件向外延伸,其“神速”成长以及所营造的“造梦”风气对商业投资和运营的基本规则和社会诚信构成了极大冲击与挑战;增加了中概股企业在境外上市和资本运作的资信成本;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中国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监管防控也提出了新课题。
作为ESG在中国推进的反面案例,追根溯源,瑞幸财务造假还是公司治理(G)出了问题。依据瑞幸发布的《道歉声明》,此事件中其高管层的权利明显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出现了严重失衡。
作为上市公司,瑞幸尚未发布过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明顯缺失,这也是造成严重后果外界却无从知晓和提前干预的一个原因。
防控“瑞幸事件”的ESG视角
笔者认为对瑞幸事件的机制性防控思考和探究的意义甚至大于对其处罚和追责本身。
成立仅仅两年多的瑞幸,从一开始就放言要以4500家门店超越3300家门店的星巴克。但同样是做咖啡,瑞幸在快速扩张和品牌营销方面做足文章,却在履行对各利益相关方责任,对供应链管理付出应有关注与支出,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方面鲜有作为。也就是说,瑞幸的快速成长是以降低或缺失应负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为前提条件的。
瑞幸事件也再次暴露出华尔街利润至上、追求高回报、快增长商业逻辑的弊端。比起关注公司本身或是产品和服务,单纯逐利的投资人更关心如何找到下一个“接盘侠”,“投资”被“投机”替代。这不但败坏了市场风气,损害广大散户股民利益,最终将影响整个金融生态链的可持续发展。
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除了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力度,赋予审计机构独立性和外调权之外,更需要引入ESG为衡量标准的企业信息披露体系及衡量评估工具,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从商业生态环境来看,投资者更要摒弃投机心理、关注企业ESG业绩评价。客观来看,近年来,ESG的投资价值已逐渐凸显,认为ESG投资会影响经济收益的疑虑也逐渐被打破。
ESG投资强调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财务回报,更要综合考量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要素,要兼顾和平衡投资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影响。研究数据显示,在ESG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能够长期获得更好的经营绩效,与投资者的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于ESG投资的认同正在不断提升,ESG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一定程度上避免遇到瑞幸的“暴雷”事件,降低投资风险,同时还有助于从非财务角度挖掘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兼备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优质公司,获取长期的投资回报。投资人在投资决策中将ESG作为重要考量也将倒逼企业将ESG纳入公司战略规划中,并且积极披露ESG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一个有着可持续共识的金融生态链。
瑞幸“黑天鹅”事件再次印证了ESG投资的价值和意义。对瑞幸事件的反思,也更应该着眼于商业生态体系和利益相关方,重塑新商业文明的价值观追求,摈弃违背商业伦理的“模式创新”和“营销造梦”,回归商业常识和基本运行规律,共创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