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琴
摘 要:本次研究选取建筑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历史分期与建筑工业化发展潮流做出简要说明;再按照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分别展开阐述;最后,通过对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关系浅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做出总结。
关键词:探讨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
工业文明产生于19世纪,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以德法等欧洲工业国家为主的“工业4.0”、以美国为主的“人工智能”,及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等。由于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而来,工业化已经波及到了各行各业,建筑行业自不例外。下面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其工业化及其催生的住宅产业化等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1、我国建筑工业化历史分期
从历史分期角度观察,我国建筑工业化分别经历了停滞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1949-1978年的建设力量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建筑领域的发展相对停滞;1978-2000年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我国建筑行业进入到了探索时期,尤其是唐山大地震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探索的速度;2001-2015年,借助2003年全面发展建筑行业的政策及相关措施推动,建筑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5年至今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筑工业化凭借技术力量、经验积累、人力资源、设计理念、生态保护、城市现代化等全方位革新,我国建筑工业化已经跻身世界建筑业前列。
2、建筑工业化
2.1建筑工业化内涵解析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与工业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果。从此次工业革命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及其比较优势的移植应用观察,建筑工业化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两大要素在其中的应用。从技术的角度讲,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建筑的智能化、联动性、整体功能呈现方面。从思维的角度讲,新的互联网思维,激发了建筑领域在运用模块化、专业化、程序化方面的精耕细作;一方面,建筑设计突破了以往单一化的设计理念,对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进行综合考量后,把设计理念提升到了与城市整体规划相适用的更高层面。另一方面,建筑工业化使建筑施工改变了施工策略,形成了形式新颖的模块化分工处理,先进行单一部件的整体施工,然后再进行模块组装,极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而且,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包含有“整体革新”的理念,因而促使建筑工业化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联动,催生了诸多新风格,将人-建筑-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构建。比如,我国在提出了“海绵城市”方案,极大的改善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了生态、解决了城市洪涝问题、和谐了人与自然关系等。
2.2建筑工业化技术特征
建筑工业化的技术特征表现在结构形式、技术应用、构造形式、建筑特点等方面。以我国为例:
采用剪力墙结构形式,运用灌浆套筒、浆锚搭接、预制、叠合等技术,構造形式如整体装配式形式,此结构形式的特点优势体现在对高层建筑的现浇结构设计及施工实施方面的高度适用性。再如多层剪力墙结构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即是高效化、简便化,在低层建筑施工实践方面比较优势非常大。再如叠合剪力墙结构形式,其主要特点集中体现了多层建筑的应用方面,也有利于低烈度区域内的高层建筑施工实践。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方面,预制特点与现浇特点相得益彰,极大的解决了抗震、高度等因素影响下的建筑施工难点与痛点,但其要求相对也高,如在管理与组织方面,对于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与国外比较,我国在预制框架-预制剪力墙这种构造形式方面,目前还处于基础研究与局部应用阶段,其应用较多的是预制框架-现浇剪力墙的结构形式。
而单一的框架结构形式下,所应用的钢筋套筒-灌浆施工法,型钢或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法,均能够实现模块化的组装,效率相对较高,适用范围以低层、多层建筑为宜。其主要特征是连接点相对单一,易于灵活现浇以及各部件预制,是建筑工业化技术应用中的佼佼者。
至于框架-核心筒结构,则以预制框架-现浇核心筒技术为主,其抗震性能也相对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存在差异化应用,农村建筑采取了形式变形的方法,将其改变为“打圈梁”的形式,其抗震功能及原理基本一致。
3、住宅产业化
3.1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建筑工业化的持续性推进产生了很多重大成果,其中之一便是住宅的产业化。由工业化到产业化是一条必然的发展之路。其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是著名的 “福特汽车生产线”,属于局部的产业化;第二阶段即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划分后各产业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构建;第三阶段发展到了所谓的“制造业6+1”,即以某一产品为例,按照产品设计、材料运输、生产制造、订单处理、市场营销、零售六个产品制造环节,将其统一到“工业产业化”的体系之下。现代的建筑工业化,即是在第三阶段的理念之下,将某建筑工程作为一项产品进行工业化的流程式生产制造,使其满足建筑工业化特征,并形成一条适合于住宅产品的产业链,带动住宅产品的市场效应,最终建立起品质卓越的住宅产业产品市场。
3.2住宅产业化重在设计
住宅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然发展结果,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却并非易事。从现阶段住宅产业化的一般发展状况而言,建筑工业化的技术运用已经基本成熟。与技术性的比较优势相比,设计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按照建筑工业化的利润比例计算,建筑产品的工业设计在其中占比高达90%以上,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方案,需要在住宅建筑的设计方面加大投资。以当前城市旧区住宅改造为例,其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就集中于外观的设计与改造,内部的水路系统、电路系统、弱电网络系统的改造,以及住宅区域的生态环境改造等方面。这一老旧城区的住宅改造也佐证了我国在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上的一些转变。
4、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关系
建筑工业化催生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宅产业化反映出来的居住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住宅品质化、多样化、节能化、健康化、智能化、舒适化方面。由此构建起了住宅产业化中的两大新主体,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与作为生产者的建筑企业。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模式下,建筑工业化使住宅产业化成为了可能,也进一步要求住宅产业化在住宅建筑未来发展中,为建筑企业进一步生产好的住宅产品起到激励其重新定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住宅产品的设计领域突出其竞争能力。
结束语
在我国全面的现代转型中,建筑工业化有利于提升建筑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方面,建筑工业化推动了住宅向产业化方向的发展,另一方面,住宅需求在数量、质量、品质诸方面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需求特征。因此,在当前阶段,积极研究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的关系,借助前者的完善,带动后者的优化,既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也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在住宅领域内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军.建筑工业化趋势和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方向[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7(16):3642.
[2]张云宁,郑思莹,欧阳红祥, 等.工业化建筑效益的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9,41(6):633-636.
[3]徐晓妮.建筑工业化时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3(1):2108.
[4]王昊.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1(1):2513-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