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
医院门诊每日接诊量巨大,护理人员需要面对众多患者和家属,对其专业综合能力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对门诊管理制度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多方面综合条件直接反应了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相比其他科室,门诊输液室每日接诊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强,人员集中且年龄相差不大,病种复杂多样,护理工作繁重,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对护理管理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提高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降低医疗纠纷以及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对护理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优化[1]。品管圈在医院各科室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旨在实现工作场所的管理与完善,通过全员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工作人员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可以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推动整个护理工作的有序展开。本次以我院门诊输液室收治的80例患者以及30名护士为对象,探讨分析了品管圈活动应用效果。报告内容如下。
随机选择我院门诊输液室收治的80例治疗患者和30名门诊输液室护士来参与研究,抽签将所有人均分为两组,每组中包括患者40例、护士15名。对照组内男女患者比例为1:1,年龄范围在6~18岁之间,平均年龄(11.68±2.16)岁;护师4名、主管5名以及6名护士,工作年限1~15年,平均年限(5.68±2.43)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18岁,平均年龄(12.26±2.33)岁;护师3名、主管5名以及7名护士,工作年限1~14年,平均年限(5.52±2.39)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同意书;②不存在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患者;③年龄在6~18岁范围之间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研究中途因任何原因退出的患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人员按照规范对门诊输液室的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和药品说明。
观察组采取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室内管理。对门诊输液室标识做进一步完善,增强标识的醒目效果,适当简化输液流程图,方便不同文化程度以及年龄患者的识别理解。调整优化输液室环境,完善各项基础配置,注意室内通风,且要根据室外环境调节温湿度,另外每日均需要做到室内消毒清洁[2]。②人员管理。督导护理人员工作理念的转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作业。完善各项管理条例,加强对护理人员衣着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要强调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③健康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药物效果,叮嘱其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其不得随意更换作为以及随意调节滴速,不能私自中断输液。注意观察患者输液状态,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输液完毕拔针后要告知患者自行按压针孔部位,确保按压操作准确预防出血。④静脉输液技术改良。降低静脉输液疼痛感,增强护士职业责任感,强化技术操作规范性,执行无痛穿刺技术。即护士利用左手来将患者手掌关节握住,保持握手状态通过左手食指以及拇指来绷紧皮肤,然后右手持针头以30°~45°角度刺入患者手部血管中,深度保持0.5cm即可。整个过程要通过手腕力量快速刺入,检查回血后将针头压低,调整针头与血管平行继续刺入,最后利用医用胶布来讲针头、针柄固定,并解开止血带即可[3]。
应用医院自制考核表对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进行调查统计,考核成绩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另外,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门诊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共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工作质量考评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0%和80.0%,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品管圈护理管理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提高医院门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通过多方面优化、全人员参与的方式,不断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观察组护理工作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在医院内推广应用。
[1] 赵鑫.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5):74-75.
[2] 方勇飞.品管圈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7):124-125.
[3] 张筱笑,丁丽君,杨菊红,林兰青.品管圈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5):67-68.
[4] 李艳.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