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霞
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质量有较大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环境、饮食等,易出现消化道出血疾病,其中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食管、十二指肠以及上段空肠等出血,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肠道出血也叫做下消化道出血,这在较大程度上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疾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此提升患者未来生活质量。
消化道出血疾病因机械性损伤、肿瘤以及炎症等因素引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也会由于气管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所致,主要表现在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肛管疾病,引发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患有直肠疾病,比如溃疡性直肠炎、感染以及缺血等情况,也会出现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此外,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也易受结肠疾病感染的影响,引发出血症状,小肠疾病患者也易引发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
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病情发展阶段不同,其症状也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症状。患者若出现慢性出血,一般情况下没有自觉症状,若出血量相对较大,会存在心慌、头晕以及口干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冰凉、晕厥甚至休克等;(2)生命体征。患者血压、改变以及脉搏变化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若患者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会使机体血量不断减少,导致心率加快,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血量,甚至一些患者会出现脉搏微弱,极易引发休克症状,其中休克早期症状为血压升高,出血量增加,随后血压有明显降低,最终进入休克状态;(3)其他症状。消化道出血疾病由于原发疾病之间的差异性,也会出现肠梗阻、腹痛以及便血等症状。
在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常规实验室检查,在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的过程中,其检查项目有肝肾功能、尿常规以及凝血功能检查等;(2)内镜检查主要通过原发疾病的不同,选择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以及胃镜等对疾病出血部位进行有效的检查;(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主要是采用数字剪影技术将造影剂注入到血管内,观察造影剂外移部位,以此达到检查的目的;(4)放射性核素显像。在采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对活动性出血部位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其检查方法为对腹部进行扫描探测标记物,以此对出血部位进行有效的判定。
消化道出血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症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小的患者主要通过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若出血量相对较大,需要确保患者卧床休息以及禁食,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病情变化,确保静脉通路,这对减轻患者症状尤为重要。(2)补充血容量。若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大,需要静脉输血,能够有效避免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应当避免输血量过多,导致的急性肺水肿。(3)内镜治疗。内镜治疗主要通过小肠镜以及结肠镜进行止血,但对于出血量较大患者不宜采用这种方法。该方法有电凝止血法、氩离子凝固止血法以及冷冻止血法等。(4)微创治疗。首先进行血管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再通过导管实施止血,以此达到止血目的。有一些患者通过微创治疗后,会二次出血,但该方法有效改善了患者全身症状,为择期手术治疗奠定了良好的条件。(5)手术治疗。若患者出血部位不明确不宜采用手术治疗,若出现以下情况可通过手术治疗方法:首先活动性出血量较大,并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次,未发现出血部位,但依然出血患者;最后,反复严重出血患者。
由于消化道出血症状会对患者心里产生较大影响,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积极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采用心理学知识稳定患者情绪,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提升治疗信心。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家属,多采用鼓励语言陪伴患者。
由于消化道出血患者不易随便饮食,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术后第1天采用流质食物,睡前加餐一次;2-3天采用流质食物,睡前加餐一次,主要食物有鸡蛋羹、蔬菜汁以及米汤等;手术后6天,使用无渣半流质食物,主要有面条、软水果以及烂土豆等,在此过程中,还应让患者明白控制进食速度的重要性。
对于持续出血患者需要及时补充血量,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代谢性酸中毒以及细胞缺氧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还应采用血压测量仪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测量,并在此过程中记录患者脉搏。此外,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需要及时将患者头部与下肢抬高,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有效避免回血不畅等情况。
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呕血情况,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除患者口中呕吐物,采用吸引器将口中残留血液彻底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清理患者口腔。此外,还应对患者进行安抚,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消除患者内心紧张情绪。
患者各项指标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当采用温和的话语对患者讲解消化道出血疾病基础知识,知识内容包括治疗注意事项、诊断方式以及护理方法等内容,让患者认识到治疗与护理对提高患者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此外,还需要通过音频的方式对患者宣传该疾病理论成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