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康
一、准确地表达思想
思想应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比如说客观事物是“红色”的,我们的思想反映出它是“红色”的,这种反映就对了,这叫“意能称物”。如果客观事物是“红色”的,我们的思想反映出的也是“红色”,反映对了,可是在表达的时候用了“粉色”一词,以为“粉色”这词的意思就是“红色”,那么就表达得不准确了,这叫“文不逮意”。我们写文章,既要“意能称物”,又要“文能逮意”。换句话说,就是“思想能正确地反映事物,语言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正确地运用语言,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如果语言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颠倒黑白或者似是而非,就会产生不好的宣传效果。
语言运用得不准确,包括几种情况。
(一)大词小用。比如:
(1)玉渊潭在北京阜成门外,一到春天,原野铺绿,河水澄清,景色极好。(习作)
例(1)中的“原野”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的意思,这里应用“郊野”。“原野”的词义大了些。
(2)1956年正是全國向科学进军的时代。(习作)
例(2)中的“时代”指一个历史时期,在这里用显然不妥。应改为“一年”。
(二)生造词语。比如:
(3)家乡啊!你太容易触动我的绪思。(刊)
例(3)中的“绪思”是生造的,很费解。不知是“情绪思想”还是“思想的头绪”。生造词语是脱离群众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上的表现。
(三)似是而非。比如:
(4)我们怎么能忘记这些壮烈牺牲的革命前辈呢!(习作)
例(4)中的“前辈”指比自己长一辈或几辈的人。这地方应用“先辈”。“先辈”专指已去世的令人钦佩、值得学习的人,原句用“前辈”,不够准确。
(四)适得其反。比如:
(5)父亲坚持了严刑拷打,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习作)
例(5)中不停止“严刑拷打”的应当是反动派,不应当是“父亲”。这句话表达得适得其反。应改为“父亲在严刑拷打下坚持了自己的革命立场,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6)中央领导同志在天安门上,接受群众的检阅。(习作)
这也是表达得适得其反的例子。“检阅”是领导同志看有组织的群众队伍的意思。这地方误用了“接受”和“检阅”两个词,把意思写颠倒了。全句应改为“中央领导同志在天安门上检阅了群众的游行队伍”。
可见,运用词语应当准确。我们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的语言是非常准确的。试看下面的例句。
(7)他们的抗战,我们是赞成的;如果有成绩,我们是赞扬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赞扬”和“赞成”都是用来表示“我们”的态度的,但是程度不同,两个词的位置不能互换。
二、表达鲜明的爱憎感情
认不清词语的褒贬意味,因而误用词语,这是文章语言的大毛病。比如:
(8)1942年,八路军摧毁了驻在我们村里的鬼子的据点。(习作)
例(8)中的“驻”应用“盘踞”。这样,贬斥的意味才能更鲜明。
(9)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团体像雨后春笋似的出头露面了。(报)
“雨后春笋”是用来形容美好的、新生的事物的,形容事物产生得快而多。例(9)用来形容反动腐朽的法西斯团体,简直糟蹋了这个成语。
(10)那个梳着两个小辫儿,肥肥的同学,早已坐在杏树下,温起功课来了。(习作)
例(10)中的“肥肥”,一般是形容野生禽兽和家禽家畜的,用来形容人就含有贬义。此处应改为“胖胖”。
(11)队长的话一次又一次地在我脑中闪过,使我助长了无穷的力量。(习作)
“助长”是由“揠苗助长”来的,含有贬义。例(11)的“助长”应改为“增加”。
(12)我的母亲勤俭朴素,一直把持着十几口人的家务。(习作)
“把持”是贬义词,用来形容王熙凤式的女人是可以的。此处应改为“操持”。
(13)我们可以明目张胆地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口号。(习作)
“明目张胆”意指公然做坏事的举动,含有贬义。例(13)中的“明目张胆”应改为“明确”“气充词沛”或“义正词严”。
三、形象地描绘事物、阐明事理
我们要学习运用形象的语言采描绘事物、阐明事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切合实际、准确新颖,切忌浮夸失实、牵强附会。下面是运用不恰当的例子。
(14)每年春天,我都看到五彩缤纷的桃花,开得灿烂妩媚。(习作)
用“五彩”来形容桃花,显然是不妥的。
(15)我在岸边散步,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北海,碧波无垠。(习作)
“北海”怎么是无边无际的呢?“无垠”是没有边的意思,用在这里不切实际。(按:这里的“北海”指北京北海公园的太液池)
(16)我们在猪场里“起圈”,饲养员正在喂猪,我看到那小猪仔把他给包围住了,真好像子女围着他们的父母。(习作)
我们从人的角度来说饲养员“养猪如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人形容成猪,说饲养员是猪的父母。例(16)比喻不伦。
(17)到了菊花展览室,我被这奇花异葩吸引住了,真是目不暇接,像患高血压病的人,眼前冒着金星儿。(习作)
“赏菊”本来是悦目娱心、清新爽快的事,怎么能用高血压病患者的不愉快感觉来打比方呢!
(节选自《中国现当代名家作文论》,文心出版社2000年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