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恳
四肢关节创伤后,一些较为关键、隐秘的位置需进行详细观察,如骨折内固定前测量、骨折后各个骨块关系、角度等,这时就需要采用CT进行详细分析。使用CT之前,医院多采用X线平片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但是实际上X线平片测量不准确,加之人体四肢关节结构复杂,无法精准检查,导致手术无法开展或需改变。而采用CT检查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便于临床治疗开展,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四肢关节扫描多通过双侧对称方式进行扫描,为更好分析四肢关节骨折现象打下基础。
大多数四肢关节骨折的病变选择轴扫方式,患者自然卧躺在床上,两侧肢体保持对称体位摆放。在扫描的图像上,要求信息包含软组织。对患者的膝、肘关节部位在屈伸下斜面扫描,患者的手、足部分则可以进行冠状扫描。
扫描应采取无间隔的扫描方式持续扫描,控制层厚在5mm,保持间距也为5mm。患者身上的一些较小关节,则需要建立图像,采取三维观察的方式了解关节变化,控制层厚为3mm,间距保持在3mm。若使用骨窗对照片进行扫描,则应对患者软组织进行详细观察,保证患者的关节囊、韧带、肌腱等都能够完整的显示在图像上,及时发现关节附近的异物。对半月板检查,也要采用持续扫描的方式检查,将损伤的半月板显示出来。
以某34岁男子交通事故為例,该男子受到撞伤后,其骨盆及右侧膝发生骨折,对其平片检查分析,发现患者存在严重的胫骨髁突骨折。对该患者进行CT扫描,具体发现其两侧的髁间隆突出大量不同的碎块,下方层还发现患者的后方髁间有大碎块存在。该患者前后较差韧带附着处存在撕脱骨折,若不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膝关节固定,则患者的关节也就无法支撑重量。
CT在四肢关节创伤的检查上具有显著作用,其对四肢关节的大小、密度、角度等可精准测量。以实物及CT扫描影响比对分析,发现CT扫描的误差仅为1mm,可靠性突出,在急症手术检查分析上,CT机器设备可起到快速、准确检查的作用。
而传统手术中,其多采用X线平片方式对骨长度及髓内墙进行有效测量,但是X线片长度不包含骨干全长的二张片衔接,且髓腔宽度受照射距离影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大,导致最终检查结果存在明显误差,导致最终选择的髓内针型号不符合实际需要。例如,选针过细,导致实际固定不稳定,选针过大,导致植入困难、或导致髓腔中出现皮质损伤。
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采用CT检查方式,对患者受伤部位及健侧骨全长及上下关节全面扫描。但是部分患者骨折之后,其骨折形成角都、短缩等,导致测量不便,此时,可采取测量健侧的方式,按照临床需求定点测量,获取真实准确的测量长度。之后,在髓腔的最窄部位,设置定点,在不同位置测量最窄处记录,从而获取内腔的实际宽度。对测量的定点,划线并将数据都显示在图片上,便于手术精准开展。采用该方式对大部分骨折固定手术均有促进作用,可以确保患者得到迅速诊断,减少对肌肉组织的损伤破坏,减少患者痛苦的,保证其在最短时间痊愈。
若患者出现股骨骨折,需更换骨头时,则应在手术前就了解患者的头颈实际长度,获取准确数据,便于手术针对患者骨头大小选择合适的股骨头。实际操作中,可以以双髋正位定位方式,得到各项数据,获取股骨头关节面最大径线及头颈长径线。
相较于X线平片数据,采用CT检查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准确的数据。CT检查自身患者身体密度变化较敏感,故对患者的软组织变化,如肌肉、肌腱、韧带等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具体轮廓,而在X线平片中则无法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软组织损伤,以CT显示较为清楚。患者出现外伤后,将出现血肿,血肿主要集中在外部受力部位及骨折部位,血肿实际密度较高,长期发展会压迫神经血管。由于外伤导致的肌肉间积液,受到外伤影响存在出血包裹,最后逐渐发展成为较大的囊肿。通过CT检可以及时发现包膜的液性囊腔,并强化对包膜的观察效果。
外伤发生后,患者软组织存在积气,表现出来为开放骨折、肋骨骨折等,后发展可能会穿通后胸、存在腹壁破碎缺口。以CT检查四肢骨折,可以准确显示积气,了解实际破碎范围, 从而便于手术清理创口,了解骨折现状。
患者若发生开放外伤,外伤发生后的气杆菌感染后,也就是产气感染,若患者气体较多,通过X线平片即可进行检查,若产气较少,进通过X线无法有效检查,应通过CT检查方式,采取最佳的手术及临床护理。采用CT扫描,应对患者皮肤以下软组织进行全面检查,以CT扫描可发现伤口软组织积气,也可了解创伤部位软组织是否存在肿胀,检查发现创伤部位存在片状游离气体,要 及时报告给医生,做好消毒工作。
综上所述,CT分析四肢关节创伤诊疗有重要作用,要认识到CT诊疗的优越性,在四肢关节创伤处理上积极处理,保证患者获取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