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中山市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获“优秀”,PM2.5、PM10、CO、NO2、SO25项指标已实现多年持续下降并稳定达标,2019年PM10、NO2、SO2浓度降幅均高于全省、珠三角的平均水平,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在推进蓝天保卫战过程中,中山不断探索现代化大气治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系统谋划、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的治理思路,助力中山绿色发展。
十载耕耘,不懈探索科学治气之道
控源减排,系统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是中山市的治气模式和经验之一。
全市域实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实现全市工业锅炉、炉窑“无煤化”。2018年,中山市已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大至全市范围,2019年7月起,除热电联产发电机组外全市所有工业锅炉禁止燃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同时继续开展生物质锅炉专项整治,累计完成634台生物质锅炉专用设备或清洁能源改造。为规范生物质燃料使用及保障锅炉烟气达标排放,中山在2019年12月完成500个视频监控点的布设,对全市生物质锅炉燃料使用情况及烟气排放实施全天候视频监控。
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放监督管理,全方位管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2014—2017年,中山市黄标车、老旧车辆每年均实现提前完成淘汰任务, 4年完成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合计111425辆,为任务要求总量的1.24倍,是全省5个淘汰总量超过10万辆的城市之一,仅次于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与此同时,采用“环保取证,交警处罚”的模式,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抽检;进一步提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全市已建成6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点位;建成“中山市非道使用登记管理系统”,加快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调查、登记、编码等工作;开展加油站油库油气回收监督检查,2019年对全市135家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检查共144家次。
以区域限批、“油改水”“共性工厂”为抓手,多管齐下狠抓VOCs污染治理。按照《中山市涉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环保准入管理规定》实施行业、区域限批,目前已累计完成230家涉VOCs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整治,合计削减VOCs排放量约1.62万吨/年;加快推进实施“油改水”,目前全市66家重点监管企业开展VOCs源头替代,其中已完成“油改水”方式实施源头减排54家;深入推进“共性工厂”建设,既实现了污染减排,又让环境管理减轻负担,针对家具制造业、表面涂装行业的中小规模企业多、工厂分散、VOCs排放突出等实际情况,2017年,中山首个也是全省首个VOCs“共性工厂”瑞达家具投产,目前已有含瑞达家具在内的2家家具VOCs“共性工厂”投产,建成待验收1家小家电、1家家具VOCs“共性工厂”,在建1家灯饰、8家家具VOCs“共性工厂”。
建立网格化监测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中山市另一个治气模式和经验。
中山已建成“9+300”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体系,成为全国首个以“2km×2km”高密度覆盖全市的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的地级市。通过全市300个微观站布设,形成大气环境管理的“天罗地网”,实现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执法等精准监控。制定《中山市大气网格化监管制度》,实行“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全面提升污染天气预警管控能力及响应速度。同时对污染传输通道、重点工业园区、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布点监控,切实缩短了空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反应时间,提高了准确程度,全面提升了环境治理的力度。
科学先导,助力提升大气监管效能,是中山市治气模式和经验的第三招。
实施VOCs重点企业污染实时监控,通过“互联网+VOCs治理设施运行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实时监控VOCs废气处理工艺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信息直接推送到监察人员,实现同一时段对多个企业进行监管。
2019年中山市引入大气专业技术团队,长期跟踪研判污染形势变化、气象和传输影响、运用紫马岭超级站数据滚动评估VOCs等前体物削减等工作的空气质量改善效应,结合当前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性提出更接地气的建议;技术团队提出有针对性“一市一策、一时一策”的大气污染治理、污染天气防控应对和解决方案等,并对中山市大气污染存在问题开展成因分析、总量核算、策略研究,削峰措施建议、跟踪评估政策措施成效。
破解难题,以铁的措施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目前,中山蓝天保卫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臭氧污染、扬尘污染防治等短板问题逐渐凸显。
今年是大考年,决胜决战之年。按照目前中山市大气环境污染形势,要打赢这场战役,中山各职能部门必须要步调一致,全力以赴,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破解难题。
继续抓好工业源整治。落实“一企一策”各项措施,对印刷行业(平印工艺、凸印工艺)、汽修行业(喷漆)、建筑行业(内外墙涂装、钢结构户外户内涂装等)“油改水”实施情况重点推进;严格执行禁燃区政策,集中开展锅炉、窑炉的“消灭黑烟囱”清查整治。
继续强化移动源污染联合管控。市交通部门与市交警部门联动协作,严厉整治运输车辆“扬撒滴漏”现象;严格执行《关于划定中山市第一阶段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严格落实船舶在中山市港口靠泊期间使用含硫量≤0.5%的燃油,开展规范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和船用燃油质量专项检查活动。
继续持续强化扬尘污染防控。城市建成区施工工地安装扬尘视频监控设备,确保落实施工现场“六个100%”防尘措施,对未落实“6个100%”防治要求的施工工地,依法查处,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并将相关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管理、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和城市保洁力度。
继续大力整治餐饮油烟和打击露天焚烧。所有排放油烟的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持续推进餐饮行业环保执法检查专项工作,从严查处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继续提高应对污染天气能力。提高大气污染预判能力,制定2020年中山市污染天气削峰方案,结合中山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制定轻微污染天气削峰方案,对敏感地区、重点行业实行临时交通管制、错峰生产、停产限产等措施,力争消除超轻度污染(AQI为101—110)。强化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加快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夯实减排清单,利用“9+300”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体系,提前采取强化措施,通过增加洒水频次、加强交通疏导、集中查处环保违法违规行为、重点监管不稳定达标企业、重点企业实施污染物限排、对超标排放企业依法实行最严处罚等,实现对污染态势的提前防范和压制。
协同治理,推动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严格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当前,中山吹响了重振虎威、高质量崛起的号角,生态环境部门应担起相应的责任,在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的同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研判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近年来,中山大气环境质量出现了持续好转的喜人局面,同时也要看到改善的成效并不稳固,中山PM2.5污染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就已经进入了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目前还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下大力气围绕突出环境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推进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就中山而言,将打造“片警”“巡警”“特警”三警合一模式的大气监管体系。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体系,实施“片警”值守预警;结合基层工作人员日常双随机环境执法,实施“巡警”及时治污;对片警和巡警发现有问题区域出动环境监察人员,实施“特警”精准打击。
构建社会协同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增进全民福祉,也需要全社会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践行者、推动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推進,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众的积极参与,需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责任,需要运用法律、环境经济政策等手段,调动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者系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