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蕊
疫情残酷,但残酷背后总有温情与安慰。在焦虑、担忧和无助之外,还有“为众人抱薪者”给身在困境中的人们以力量和希望。
本来已经说好今年春节接母亲来哈尔滨过年的张瀚文,自1月16日所在医院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防控工作集中培训会后,日日工作至凌晨。21日,距离鼠年春节只剩3天,疫情越来越严峻,知道儿子坚守一线,退休前同样从医的母亲给儿子发去微信,“儿子,妈不去哈尔滨了,在家过年我也开心,妈积极支持儿子!”1月23日,除夕前夜,张瀚文带着家人的惦念与支持毅然进入隔离病区,一进就是10天。
主动请战 冲上一线
作为省卫健委指定的省级定点收治医院,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负责集中收治所有在哈省属医院及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医院接诊的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1月16日,省传染病防治院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防控工作集中培训会,并迅速组建新冠一病区。
张瀚文是省传染病防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出于专业敏感,早在媒体报道“不明原因肺炎”时,就高度关注并与武汉同仁探讨,对疫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储备了一些防疫、防护知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本能地想去研究”。在接到上级迎战疫情的指令后,他几乎没做什么思考,就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行动带动了全科同志战胜疫情的决心,继而全院职工纷纷递交请战书,各岗位人员集结待命,都希望为遏制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
当问起张瀚文主动请战的初衷时,他这样说:“我是党支部书记,面对疫情、冲上一线,我觉得责无旁贷。如果医生不去做、党员不去做,那么所有人都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包括我自己的家庭,我想让生活回到本来的秩序。”
牢记党员身份,面对疫情选择冲上第一线,以专业和坚守为民赴命,这是张瀚文在关键时刻交出的初心答卷。
坚守前沿 共渡难关
从1月23日进入隔离病区,张瀚文每天最多睡3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工作的时间在12个小时左右。1月29日,此前收治的11例疑似患者经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已全部出院,傍晚又陆续送来多名确诊病人,已经在生理极限下工作了7天的张瀚文,这时本该随第一梯队撤出,但考虑到病人的病情,他还是决定等病人病情平稳后再换岗。
进入隔离病房的病人,情绪都很不稳定。张瀚文理解每位患者到来时那种内心焦躁、恐惧之感,积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他们分忧。因在隔离病房要穿防护服,沟通起来很不方便,张瀚文就与病人加微信,休息时与病人语音、视频交流,他用积极的态度给病人鼓励、打气,让他们感受到,还有人与病床上的他们一起战斗。
第一批疑似病人中有一位6岁的小男孩,刚刚收入时,母子情绪都很激动,妈妈一定要和孩子一起隔离。在张瀚文的耐心说服下,妈妈理智地止步了。他又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对小男孩进行安抚和鼓励,孩子最终勇敢地走入了隔离病房。经过隔离观察,又经过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孩子解除了隔离。看到与自己儿子年纪相仿的孩子解除隔离,张瀚文的内心无比喜悦。他说,他始终相信医护人员的心是与患者连在一起的,只要沟通得好,病人是愿意相信医生的。
在危难面前,无比强悍勇敢;面对病人,却又无比温柔细心。职业精神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中。
科学应对 并肩作战
正式进入隔离病房前,为了能合理安排医护人员更换梯队时间,张瀚文主动提出进入隔离病房进行防护服穿着的耐受力实验,感受对空气消毒的频次耐受等情况,发现问题、做好准备,以便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利用防护物资,合理为医护人员制定工作时长。他说:“只有我先体验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才能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的措施。”
医护人员每次进入隔离区域,都必须穿戴一次性手术衣、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雨靴等,甚至还要穿尿不湿,每次都包得严严实实的,衣服不透气,呼吸也困难。很多护士出现恶心、呕吐、乏氧的问题,张瀚文总是第一时间从思想上进行疏导,使他们可以继续乐观前行。采访中,张瀚文不止一次提到,“真正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是护士,最不容易的是他们。医院的后勤保障虽然不在一线接触病患,但也都全力以赴,让我们时时感受到,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科学应对、并肩战斗、相互关爱、不辞劳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全力以赴,我们才有了必胜的信心。
2月2日下午,张瀚文终于换岗走出隔离病区。仅仅休息一晚后,第二天他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说,他一定要坚持到底,直至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相信——生活一定会回到本來的秩序。
(本文图片由张瀚文提供)
责任编辑/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