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鉴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0-05-25 02:52杨明莉
奋斗 2020年4期
关键词:铸就敦煌中华文化

杨明莉

《求是》杂志2020年第3期刊登了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进行考察调研时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取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支撑的高度,从敦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角度出发,强调了交流互鉴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通过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借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篇重要讲话篇幅不长,意蕴却很深远,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交流互鉴:敦煌文化灿烂之所在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自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来的70多年里,敦煌人在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研究与弘扬、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强调了敦煌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敦煌文化又称莫高窟文化,早在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敦煌是西域进入河西走廊和中国的必经之地,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古印度、古希腊以及古波斯的文化在这里和古代中国的文化产生汇集交融,敦煌也渐渐发展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敦煌文化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有700多个洞窟、3000多个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还蕴藏着包括回鹘文、粟特文、龟兹文等诸多珍贵而稀有的文献资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方方面面。敦煌文化艺术感受之震撼、包罗内容之丰富世上少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敦煌文化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敦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再次重申他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观点。敦煌地理位置特殊,古代中国文明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对于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包容开放,学习借鉴,由此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敦煌文化与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佛教东传、“西学东渐”、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兼收并蓄中不断继承发展创新。

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我们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中之重。

敦煌文化的灿烂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的展现。在敦煌研究院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要保持民族特色,博采众长正是基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个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与其他文明不同,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古代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文化产品,还是书法、武术、京剧等文化形式,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至关重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明的可交流互通性决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必将与不同文明的汇聚碰撞,而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才会在文明的交流融合中更具有持久性力量。吸收印度佛教,我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吸收波斯文化,我们诞生了著名的胡旋舞和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吸收西方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借鉴、吸收其他文明,才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基于立足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的问题提出了“三要”:一是本体性研究,“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内涵性研究,“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三是保护性研究,“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要”的提出,不仅对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进行了具体指导,更是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铸就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对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要求。

三、民心相通:丝路精神传承的核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郑重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主张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促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相融提供了桥梁与纽带,2000多年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再一次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民心相通”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增进民心相通”。“至难得者,民心也。”大国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民心,民心向背决定着国之成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治国方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政策才能执行,设施才能兴建,贸易才能畅通,资金才能流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增进与沿线国家民众的心意相通,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使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精神,“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创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作为一门国际性显学,敦煌学的研究需要我们再接再厉,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明确要求:一是敦煌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汇聚过程中,努力掌握话语权是中国进一步壮大发展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话语权不仅仅指表达思想的权力,更强调的是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掌握敦煌学研究话语权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地位的提高,更在于学术影响借由思想而对经济、社会、政治等其他领域的影响与渗透。谁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引导社会舆论、思想心理乃至社会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掌握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说明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中国发展、确立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

二是要通過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运转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高新科技在敦煌文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感受敦煌文化、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这也是中华民族大国风范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的体现与展示。

三是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故事是中国对外宣传的最佳途径。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有这个文化自信运用全球思维、突出中国特色,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讲好中国故事,全方面、透彻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这“三点要求”,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路径,也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努力方向。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博

猜你喜欢
铸就敦煌中华文化
叶鹏:烈火意志铸就“疫”线铁警
应稚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梦想铸就飞天路 开启航天新长征
敦煌 敦煌
敦煌飞天
瞬间铸就劲爆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