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经验的心理学叙事

2020-05-25 02:55韩伟
北方音乐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

【摘要】本文采用音乐心理学的叙事方法,结合格式塔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叙述了儿童声乐教学和钢琴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思想和策略的案例和经验。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叙述;儿童音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119-03

【本文著录格式】韩伟音乐教学经验的心理学叙事[J].北方音乐,2020,Ol( Ol):119-121

引言

近年来,心理学的叙事方法作为质性研究的一个可行途径,得到教师的青睐,也被心理学视为合理的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儿童音乐教学实践,结合实际的教学,尝试叙事的方法,叙述音乐教学的案例和经验。

一、儿童声乐教学与格式塔心理叙事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后来随着该学派领导人移民美国,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该学派的缘起及其立场,针对的是德国的冯特和美国的铁钦纳倡导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的还原论,以及心理实验中的科学主义元素论。格式塔心理学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简单公式。他们的立场和主张,强调的是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例如韦特海默曾以音乐的转调为例,说明完整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调性的呈现,并不影响人对于作品的整体辨认。这一点足以证明,整体的音乐并非绝对的音高的无意义的连接,调性听觉是整体的,不是所谓元素的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位倡导者考夫卡关于视觉的完形趋向律,也完全可以用于音乐的感知和认识,例如熟知的节拍的规律,恰恰符合他的视觉的相似性原理。总之,格式塔心理学派看重的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儿童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要综合,不要孤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生命力不可小觑,整体学习观在当代音乐教育哲学中得以秉承和发展。“人的认知并非心灵对世界的机械表征,而是我们的世界与我们的心灵之间的互动生成。……人类的心灵既寓于自己的完整的有机体,还寓于我们生活的完整的世界。”[2]

许多人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获得唱歌技能,这是不正确的。声乐学习并非简单的练声,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而是通过唱歌达到音乐教育全面育人的整体目标,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用音乐的感染力浸润孩子的情感,积极地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声乐教学不应该是单一的歌唱技巧的训练,应该是综合的、整体的音乐课。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该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而不是将音乐分解为各个元素。因此,应该把儿童声乐课视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课,竭力挖掘歌曲学习的育人价值。

苗苗,8岁,学习声乐一年,结果是谈“唱”色变,对唱歌产生了厌烦心理,缺乏起码的自信心。妈妈决定换一位老师,希望有所改观。新任女老师与妈妈交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她发现,孩子之所以讨厌唱歌,是因为音准不好,经常跑调,渐渐失去了信心。有人认为孩子唱歌跑调就是“五音不全”,其实不然。 “五音不全”在科学研究里叫做“先天失歌症”。研究发现,失歌症患者的比率并不高。老师根据发声的原理给予分析,把苗苗的音准问题归结为两点,一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声带松弛导致音高偏低;二是对听觉的注意不足,对人声和琴声不敏感。针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老师采取了对策。首先,通过物理小实验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发声的原理,再用吹气球比赛的游戏让孩子感知正确发声时身体的状态。其次,通过聆听和模仿,逐一解决孩子在单音、音程、旋律的听辨和正确的表达,还可以辅以音高的手势,循序渐进地训练孩子的听力和音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音准问题得到了改观,加之正确的歌唱方法,孩子歌唱不费劲了,好听了。这些方法看似与格式塔心理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解决孩子的问题过程中,老师将物理学、心理声学、心理学等学科融为一体,运用其中。可见,声乐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不是割裂的,窍门在于要综合,不要割裂。

(二)要整合,但不是简单拼凑

“我们应当关注学生个体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学生个体与音乐在大干世界中的不同文化环境联系起来。”[3]这里,继续以苗苗为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孩子的音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老师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对唱歌感兴趣?老师又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她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于是,老师尝试通过一些主题鲜明的歌曲,引导孩子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下面以《逛北京》《荷塘边的歌谣》为例。

先从歌词人手,歌词呈现的是北京的各大名胜古迹,老师在手机上下载了图片给苗苗看,她的兴趣立刻激发起来。老师再为她讲解了2008年北京奥运,告诉她奥运会的由来。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孩子去唱这首歌。老师发现,孩子的联想能力与前不同,开始把自己的歌唱内容与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老师趁热打铁,让她自己编创歌词,把原歌词中所有的名胜古迹都换成她所知道的地名,她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很快就理解了这首歌的意义并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由于整个过程都保持积极的心態,自然而然就有了良好的歌唱状态,儿童自然的嗓音就完全展现出来,美妙而动听。

经过《逛北京》的学习,苗苗已经受到一定的启发,于是,老师让苗苗自己来分析新歌《荷塘下的歌谣》表达的意思。老师发现她已经可以正确描述歌词的大意,并学会了思考,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香港是娃娃,祖国是妈妈呢?”。于是,老师顺着她提出的这个问题,为她讲解了1997年香港回归,并且告诉她香港是属于中国的。由此老师又引导她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歌词里提到中秋节而不是其他节日?”一步一步引导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观赏明月,所以歌名叫《荷塘下的歌谣》,由此引出这首歌所表达的香港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怀,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通过思考和讲解,苗苗对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再为她讲解这些感情是如何用音乐表达出来的,老师把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型大切分、大附点挑选出来进行身体节奏的体验,让她用身体感受这两种节奏在这首歌曲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最后,她在歌唱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整体性,完全可以对其他学科和经验进行整合。但是,整合不只是各个艺术门类、各门学科的拼凑。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将各个学科融为一体,使教师站在广阔领域的角度,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音乐教学。简言之,要整合,不要拼凑。

二、儿童钢琴教学与教育心理叙事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学情景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音乐教育心理学体现了音乐教育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交叉,体现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下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叙述儿童钢琴经验与教育心理学的关联。

(一)钢琴教学的心理问题

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学习钢琴,在儿童尚无较强自控力的年龄开始学习钢琴,容易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研究。

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对于不是自愿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相当普遍。儿童好奇心强,耐性弱。对于钢琴这类需要踏实练习的乐器,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逆反心理,使儿童厌倦钢琴学习,不愿配合教师教学,甚至最终放弃。逆反心理是令人烦恼的心理问题。

紧张心理。钢琴是用于演奏的乐器。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免不了参加表演。许多学生存在上台紧张的问题,有时会严重影响其水平发挥,造成学生的挫败感,创伤自信心,导致厌学。有些时候,紧张心理会蔓延至日常教学,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阻碍钢琴教学的进度。

表现力差。随着学习钢琴的儿童数量剧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未能与之同步增长。现在的钢琴演奏者很多,但演奏家却寥寥无几。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教师授课方式的缺陷之外,学生对于音乐没有正确的聆听和理解方式,是造成表现力差的一大原因。社会需要的是钢琴家和钢琴的知音,不需要更多的“敲键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心理策略

首要的工作是激发孩子的兴趣。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能掌控孩子们的爱好与偏向,但是却能通过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找出适应他们年龄发展阶段的规律,从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相关研究认为,有几条策略可以有效激发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控制教学时间。学龄前孩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而且活泼好动,无法长期安静地待在琴凳上。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在一定教学时间之后,安排活动与休息。

变换教学方式。长时间严肃与枯燥的指法练习,以及单调的讲授型教学方法,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厌倦。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以丰富多样的乐曲,节奏、读谱、指法练习交错开来等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由于音乐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故其不能传达视觉形象。为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弹一首标题性乐曲时,最好先用形象的语言或童话故事,将乐曲的内容、意境讲給学生。”嗍

定期举行汇报演出,给予孩子充分的表现机会。汇报演出,期末音乐会等形式,可以给予孩子学习练习的动力,也是锻炼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场合。

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逐一加以分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心理的分析与理解,将使教学方法如虎添翼。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都应该以表扬为主,作为教师的教学反馈。行为心理学的强化原理证明,正强化有益于孩子积极行为的发生。

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没有注意的指向就没有积极的心理活动。

学习时间分段。与培养孩子兴趣的方式相同,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需要量力而行,考虑每个孩子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据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孩子的注意随着发展的成熟逐渐增强。面对年幼的学生, “教师应当时刻提醒学生,在练琴时有意将习琴时间分段,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必须获得的音乐信息上。”[5]

集中处理特定学习问题。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如音高、节奏、强弱等,有意培养学生按部就班进行练习的排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培养自制力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

最后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当下儿童学习钢琴的目的,并不在于掌握一门技术这么简单。希望儿童通过学习钢琴,能达到智力、身体、情感的多方面发展。而重中之重的一点,莫过于能够借助钢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可以利用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对于儿童而言,语言中天然带有的节奏感,是进入音乐世界最好的切入点。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此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在节奏和旋律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启发式教学。虽然音乐教学离不开示范与模仿,但教师一定要注意限度。在教会学生必要的乐理知识以及对乐曲的分析方法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对曲子进行探索。学生在学会自己分析曲子的同时,锻炼自学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心理学采用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方法及理论,研究特定文化中人类音乐活动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解释、预测人的音乐活动的规律。音乐心理学,尤其是音乐发展心理学,对于教师深入理解儿童音乐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针对儿童音乐学习,我们在音乐心理学领域还有很大的探索余地。还可以借助美术、舞蹈等形式,帮助理解音乐,这也是一种可取之道。艺术之间存在共性,视觉的图画或身体的动作,是可以用来表达无形的音乐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舒飞群.埃利奥特新版《音乐教育哲学》的“和合”观刍议——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东方化”趋势[J].中国音乐,2018(1):171-175

[2]舒飞群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整体音乐学习观[J].中国音乐教育,2018(12):11.

[3]舒飞群.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和合”与“能动”的学生观[J].中国音乐教育,2018(11):5.

[4]胡多歌.音乐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4

[5]肖益清,张璋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读谱教学[J].艺术教育,2012(2):50-51

[6]舒飞群.音乐教学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发展的理念与策略[J].中国教师,2019(8):14-17.

作者简介:韩伟(1991-),男,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10个心理学问题帮你挑相机 你的“本命"相机是哪款?
心理学
引进版心理学图书的重要性分析及优化建议
跟踪导练(二)5
心理学的花样疗法
《安妮聊心理学》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