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比较与改进策略探讨

2020-05-25 02:29吴伟力
科技资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改进策略评价体系

摘  要: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但是,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时间较晚,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衡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更加直观地展示各个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呢?面对这些问题,国内外研究人员纷纷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修改和推进。

关键词:生态文明  评价体系  分析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4(a)-0203-0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不同,指标的选择也存在多样性,并且很多评价体系依然处于理论阶段。目前,相关工作人员在一部分实行的指标体系在使用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善。因此,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更加合适的政策,为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分类

我国当前阶段中,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对象的不同,分为了城市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

1.1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阶段中,我国还未颁布相关适合城市科学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一部分城市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有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崇明生态岛建设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但是大多仅仅适用于自身城市。中国领土广阔,众多城市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這些差异性导致我国难以建立一个同时适用于所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1]。

1.2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很多省市依据自身特点,建立了适用于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具有代表性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有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但是这些体系的建立特征大多在于建立难度较低,适用范围较广,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的投入或操作性都过于复杂,不适宜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推广。

1.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的构建意义在于将中国看作整体,该理论目前仍属于理论阶段,相关人士认为该指标的建立评价对象范围较大,评价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在学术界也存在较大争议,所以还未开始在实际应用中展开工作。

2  ESI优劣分析和经验借鉴

为了对环境进行测量,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促进环境管理,学术界制定了环境可持续指数(ESI),ESI的数值越高,证明该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在未来可以保持良好的环境[2]。ESI指标体系从建立之后不断地进行更新,调整了变量和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自然资源状况、污染水平、环境管理水平和改善环境能力等数据。

2.1 将“跨境环境压力”加入指标体系中

ESI分为5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下设置了具体指标,指标体系的选择考虑比较周全,将生态环境指标、人类保护环境能力的指标、社会体制环境保护能力等都纳入到指标体系中,这样的指标体系建立为我国设置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提供了借鉴。

例如,在ESI中加入了跨境环境压力指标,这个指标对于全球化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社会中的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建立在其他国家。虽然工厂的建立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因此,将这样的情况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加公平。

又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较少,大部分为高科技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存在很多污染严重企业,中西部作为重要能源基地,为东部省份提供了很多支持,因此,此类环境现状同样非常适宜建立一个与我国生态文明相符的评价指标体系[3]。

2.2 ESI中指标过多

ESI中指标涵盖范围很大,在每一个具体指标下都有着3个以上的变量,整个指标体系中变量接近70个,ESI为了更加科学的衡量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设立了很多变量,但是变量的增加意味着指标数据收集更加困难,部分国家的数据缺少,整个计算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最后结论,这样也造成了数据滞后性。

在ESI中还将政府效率、法制管理等作为变量,这些变量的选择忽略了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变量都会受到经济发展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公平。

2.3 避免指标的重复和专业术语

ESI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指标之间存在交叉关系或者是包含关系,这样重复的指标并没有重复的意义。例如:“人为影响较低的土地面积比例”“人为影响较高的土地面积比例”这两个变量只需要一个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设置两个变量[4]。除此之外,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有很多变量的名字过于专业化,例如“可持续测定仪”“电导率”等,对于其他专业的人员来讲,非常难以理解,评价指标体系是面对公众的,一定要将公众理解能力考虑进去,否则会导致指标体系缺少群众基础,难以发挥其在人民群众中的指导作用,只有普通民众的观念改变了,加上政府的鼓励,才能真正推动环境的改善。

3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3.1 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和人民群众相脱离,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封闭的,基本是一些专业学者进行讨论产生,缺少人民群众的参与,忽略了普通民众的想法。所以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在初期不仅仅要考虑专家学者的意见,还需要选择一部分群众参与,在指标选择方面尽量和人民群众相关联,从而让人民群众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此外,在指标的选择上,要减少专业化的术语,如果不得不选择一些专业术语,可以在后面进行简单备注,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基础,任何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

3.2 建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将市级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对象,虽然得到的数据更加具体,范围也比较小,但是很多地区市级众多,难以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展示不出当地的缺点[5]。如果将省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对象,虽然建立统一的标准比较简单,也可以让各个市进行比较,但是省域评价指标体系也存在缺点,市级之间存在差异,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合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应当以功能区相似的区域,也就是地理位置靠近、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大、生态环境差距小的区域,这些地区是由很多市组成,便于设立评价指标体系。例如,我国的东三省地区,在气候、环境、经济上比较接近,我们可以将形似区域作为一个评价对象,建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导体系。

3.3 简化指标数量,保持长久活力

指标数量的选择要注重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重复指标和包含关系指标。避免主观性强难以衡量的指标,例如群众满意度等。避免选择处于理论阶段的指标。尽量缩短指标计算时间,环节指标体系的滞后性问题。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可能一个具体指标只能代表一个时期,在之后的时期中意义已经不重要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和时代的一致性,选择和时代关联性更高的指标,保证其活力。

3.4 優化组织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部门。包括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等,如果各个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那么将会导致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难以推进。因此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组织领导机构,协调各个部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工作,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各个部门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制。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部门,可以以环保部门为主,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案等工作。还应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考核工作中。

3.5 决策机制的优化

优化组织机制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机制,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综合决策机制。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当保证环境部门的参与,只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促进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立跨学科的顾问团队,对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和实行效果进行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对政策方针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3.6 建立协同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很多地方,各个地方在自然资源分布、人才、技术、资金等都存在不平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存在不同,要不断促进区域间差距的缩小,实现社会公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应当调节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在区域内的配置,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区域间的互动,优势区域要不断带动落后区域,为其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应当建立生态环境协调治理机制,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保护,共同治理。

3.7 建立信息机制

信息机制是组织机制、决策机制的前提,有效的消息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科学的决策,信息的反馈可以正确评估政策的实行效果,为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依据。良好的信息机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8 保障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后三者的实行和执行提供依据。当前阶段中,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上存在缺点,可操作性较低。因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有法必依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主体例如政府、企业要严格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执法必严是指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对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维护法律的权威。除此之外要建立多部门之间联合执法和跨区域执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很多,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帮助我国更好地实行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经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岳,赵晨辉,廖科智,等.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8,34(24):60-63.

[2] 颜顺琪,徐紫萱.江苏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8(26):22-24.

[3] 邓冬梅,刘萍,邓鉴锋,等.林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8,34(5):48-52.

[4] 黄劲,张俊,郑甘甜.乡村生态文明构建与跟踪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平阳县万全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2):250-254.

[5] 孟姝瑱.绿色经济视阙下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J].山东青年,2019(1):142-143.

基金项目:徐州市推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煤矿区生态文明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徐州为例》(项目编号:KC16SQ183)。

作者简介:吴伟力(1979—),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改进策略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