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
苔藓。苔藓。苔藓……
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苔藓。苔藓。苔藓……
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靈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润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会儿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吧: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着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苔藓。苔藓。苔藓……
[怦然心动]
在不被太阳光顾的幽暗环境里,在冷峻贫瘠充满凉意的土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苔藓的身影,即使生长环境恶劣,它们也是欣欣然闪着碧绿和幽蓝的光,让人不禁为大自然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这是苔藓带给我们的生命力量的启示。不光如此,苔藓的净洁、沉定和宁静还代表着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一种追求境界,代表着人类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净土——这一点,作者不仅从在寺庙里生长的苔藓身上感受到了,更是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中体会到了,那一首首“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不禁让我们返回到那长满苔藓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
如今,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扩张,这种如苔藓一般自然宁静的田园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也逐渐失去了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更失去了精神世界里那份至纯至真的品性和宁静淡远的心境,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损失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在文章最后写道:“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 片碧绿和幽蓝,守护着古老而纯真的记忆。”是的,在自然面前,我们要懂得敬畏和谦卑,在精神文化被物质欲求不断侵蚀之时,我们要保持宁静淡远的心境,追求浑然纯净的精神家园。
【文题延伸】不忘初心;追求那一种宁静淡远;美好的记忆……(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