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成
在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寒假”以后,各地中小学尚未开学,而是以“停课不停学”的方式组织教学。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学习的形式和机会是多样的,观影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其重要价值。在家听网课、做作业固然重要,但也可以抬起头,体会“第七艺术”带给人的快乐和美感,争取做一个更有趣、更全面的人。
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赫然在目,作为文本之外声色结合的独特媒介,电影理应成为青少年语文学习的载体。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必将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提升。
“如何看电影”,似乎是横在普通观众面前的一道门槛。其实,何妨放宽心态,从“看”开始。绝大多数人,都是把电影当作“故事”来看的,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故事,对于叙事文学的种种游戏规则并不陌生,从而触类旁通用于电影观赏。因而,一个中学阶段的“初看者”不必费太多力气去了解电影的专业知识,而只从“人物”和“主题”这两个角度切入欣赏,就能收获很多。
比如,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既塑造了一位充满个性和激情的文学教师形象,让所有心怀理想的师生产生共鸣,也让观众——特别是中学生观众了解诗歌教育的意义。黑泽明的《罗生门》不仅是多角度叙事文本的经典(往后催生了张艺谋《英雄》的致敬),而且经过多视角故事的讲述,着力挖掘人性中的美丑,影片结尾农夫小心翼翼怀抱着的婴儿,简直就是人性希望的象征,令观者动容。
电影是故事,却不仅是故事。传统故事都是诉诸文字,靠读者的想象填补,从而构成阅读的乐趣。比之书本,电影有观看时长的限制,而且组成的基本单元是“镜头”。在故事之外,我们不妨了解一些镜头的基本知识和美学特质。比如,从景别来说,镜头有大远景、远景、中景和特写之分,能够辨识电影中的镜头类型,了解其表达作用,进而知道导演掩藏于其后的可能意图,可以算是进入了观影的第一步。大远景一般用来表现户外的壮阔之景,如《指环王3》中烽火在白雪皑皑的山巅传递;远景次之,用来建立环境、表现人物关系;中景一般用来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特写则可以精确表达人物的个性或心情,塞尔吉奥·莱昂内在他的西部片中,通常用近乎夸张的特写镜头来表现角色的眼神和内心,成为特写镜头的典范之作。
当然,光有镜头还不行,一部完整的电影是若干个镜头的组合,这些组合本身是传达意义的,需要巧妙的剪辑。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科幻影史上那个里程碑式的镜头剪辑: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猿人抛向天空的骨头在飞转之后变成了浩瀚太空里的飞行器。这处剪辑是两个时代的拼接,里面共同的东西是骨头——飞行器,它们都是人类的工具,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凭借。这样的剪辑用短短几秒横跨了若干万年,多少意义喻指尽在其中。
除了“看”,现代电影都是可以“听”的。好的音乐是经典电影不可分割的部分。意大利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说,他的电影有另一位重要的编剧,就是音乐。在电影中,音乐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有的时候更是故事本身,是人物的指称,是主题意义的展现。漫威电影《银河护卫队》用12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歌,串起了整个故事,暗示了主人公的成长背景,使观众在无垠太空中找到了“落脚点”,让怀旧的温馨萦绕整部电影。
作为综合性的媒介,电影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观看时要学会发现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让自己兼具包容性和理解力。在影片《饮食男女》中,李安用满桌的菜肴和一个厨房里的主客位置来说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特点;《黑客帝国》这部科幻电影却由袁和平担任武术设计,使武术和武术电影不仅是“中国的”,也使“中国元素”成为美国熔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迪士尼则用一部动画片来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情节表达上比起《木兰辞》更加具体細微。在全人类结成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不同种族的悲欢虽不相通,电影却可以成为交流时共同的语言。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