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明朝的薄俸制最具争议。朱元璋推行薄俸制的初衷,跟他的出身有关,他对以往欺压自己的官员们非常痛恨,认为治理贪腐必须削减官员工资。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拿明朝的官员薪水跟唐朝做对比,发现明朝的薪资是唐朝的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而像这种低薪,养家糊口都有些困难。而在明朝,出现过因为清廉而生活窘困的官员。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不光有薄俸制,有一些历史时期,还曾经实行过无俸制。这些实行无俸制的朝代当然大多数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比如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一般都以战争抢掠为生,所以立国之初,北魏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俸禄。
当时北魏文武百官的生活来源,很多是朝廷赏赐的战利品。每当北魏王朝打了胜仗,那些随军将士和百官就过一次节。至于赏赐的内容,当然是抢到什么就赏什么,所以内容五花八门,既有金银器物、马牛猪羊、衣服首饰,还有俘获的人口,亦即所谓“生口”。
比如拓跋珪天兴二年,“破高车杂种三十余部,获七万余口,马三十余万匹,牛羊百四十余万头……班赐从臣各有差”。
泰常八年四月,南攻刘宋后还军至晋阳,因为掠夺之物甚丰,所以“班赐从官,王公以下逮于厮贱,无不沾给”。这就有点不稳定,打了胜仗,上上下下都收获颇丰,打了败仗就可想而知了。
一打胜仗,就有大量子女玉帛可分,这种山大王式的生活听起来当然很爽。但是也有问题,一个是赏赐不时,没有规律,二是分配严重不均,获得赏赐最多的当然是随军出征的将士及文武官员,留守的官员所获甚少,甚至根本捞不到赏赐。
这些官员生活当然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北魏名臣高允在任中枢机要官员中书侍郎时, “家贫布衣,妻子不立”,其家“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出任机要,而家貧如此,可见北魏官员待遇水平是何等不公平。这不是高允的个别情况,《中国俸禄制度史》中说:“当时平城汉族文官因没有固定俸禄,又不能得到赏赐,以致衣食不足者,当不在少数。”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留守文职官员和地方官员的主要收入就靠贪污受贿、“刮地皮”。史载当时无禄之官,“率是贪污之人”,“少能以廉白自立”,以至百姓视他们为“饥鹰饿虎”。
北魏太武帝时,公孙轨出任虎牢镇将,来的时候单马执鞭,离任的时候从车百辆,百姓登山怒骂相送。这当然是坏官。相比之下,所谓好官也不过是手法比较“文明”而已。
文成帝时,崔宽任陕城镇将,因为国家不给俸禄,所以也不乏聚敛,但是聚敛之后,善于抚慰,且地方治理尚算有方,所以居然被称为“能政”,则北魏其他地方吏治可想而知。
地方官员的贪腐给王朝治理带来很多问题,他们过度剥削压榨百姓,侵夺民产,导致地方残破、民不聊生,甚至无力上交国税。还有的地方民众逃亡,土匪横行,商旅不通,国家当然深受其害。
所以北魏前期,皇帝们经常下诏,痛斥各地官员的贪污不法。比如太武帝太延三年诏书说:“内外群官及牧守令长,不能忧勤所司,纠察非法,废公滞私,更相隐置,浊货为官,政存苟且。”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收入,官员与大商人勾结,通过经商牟取厚利。北魏前期虽然商业并不发达,但是官员经商之风却很盛。如上文所说,崔宽任陕城镇将,一方面剥削百姓,另一方面,因为贩卖漆蜡竹木之类的东西,由此所获不少。
官员经商,当然主要是利用手中职权,与富商大贾相勾结,垄断市场,强买强卖,谋取暴利。比如文成帝和平二年诏称,有的官员做生意,获十倍利润。这哪是生意,简直是抢劫。所以官员们在分润自肥的同时,却导致地方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