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锐
“我们加一下微信,有啥可以直接联系。”这些年多次采访中,我曾碰到过好几次地方主要领导主动要加微信的情况。
去年一次采访完后的闲聊,有同样举动的攀枝花市一名县委书记对我道出了原因:“记者的微信朋友圈常发一些各地动态,很多可以启发我思考;记者见多识广,分享信息快,有些信息有参考价值,有的评论的观点角度很独特。”末了,县委书记还补上一句,“记者的朋友圈很有意思,我常看,你们就是要多发”。
这引发了我思考。我的朋友圈,经常转发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的新闻和深度报道。一般而言,官员在微信朋友圈中不常发声,但在记者转发的好文下,他们也常有大胆表达。如我转发《廉政瞭望》的老作者、武汉大学吕德文研究员撰写的《警惕战时执纪陷入五大误区》一文,呼吁抗疫期间精准执纪后,不仅一些基层干部留言感慨“基层如何不再难上加难”,一些平素只发养花养狗日常的官员也在记者朋友圈评论“一针见血”,甚至留言讨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为何顽固不破,留言达到50多条。
好几次,我转发《廉政瞭望》报道的省内外纪检工作创新后,微信朋友圈里的官员主动联系,说看了文章很有启发,想要获得更多“内幕”,有的还找我要聯系方式,希望前往创新地考察。隔了一段时间,上述官员任职地也搞起了类似创新,为群众解决了一些难题。
记者不仅要报道先进,更要发现问题、鞭笞丑恶,这也是不少官员主动加记者微信时看重的。我有个朋友是党报驻站记者,他充分发挥了话唠属性。采访完某会议后,他发现某处脏乱差,就在朋友圈里晒出来;采访完某企业,也不忘反映官员对企业帮扶不到位,并点评一番。正如他说的,“驻站记者的职责除了宣传,更要监督”,该市一些部门的官员也从他这里了解到不少民情民意。
另一名记者朋友更“虎”。当初他自行到一个典型村采访时,发现该点位有夸大宣传、将未做吹成已做的嫌疑,就拍了一张满是“牌子”的村委会照片,一张还没有动工的现场照,直接发到朋友圈,并用微信转给县领导。后来,相应责任人受了处理,还被拿到阳光问廉节目中做了“典型”。镇村负责人都被问得红脸出汗。
当然,也有不乏今后公关的需要,但上述朋友与我都有同样的感受,随着官员担负的责任越大,官员对真话的渴求也就越强烈,越注意听取那些诤言。主动加记者微信,就是这种心绪和倾向的表达。记者微信朋友圈中的那些文章、感慨和理性批评,都是他们渴求、但在工作中可能不常听到的。尽管他们有时傲娇,但只用一个赞、一个符号、一个表情、一句留言,就足以表明态度。
这是对记者的信任,也是对记者的期待。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不负期待。
烟无尘/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