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应广大群众清明节祭扫诉求,2020年3月17日,郑州市民政局发布了《关于清明祭扫服务管理的通知》:郑州市所有公墓、陵园、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继续暂停市民群众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社区集体公祭、植树葬等群体性活动。各公墓、陵园、骨灰堂由工作人员代为开展一次集体祭扫,有条件的公墓、陵园,开展网上代祭活动。
文本解读:湖北省枝江市一中 万安
1.精神核心。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
2.引领时尚。清明时节,带上一颗感恩、缅怀、敬畏、虔诚、沉思的心,通过网络“云祭扫”,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
3.绿色环保。清明祭扫期间,激增的人流、车流,给城市交通、环保、安全带来许多问题。屡禁不止的烧纸钱、放鞭炮等陋习带来了严重的火灾隐患,其中,山林火灾隐患问题更加突出。这些祭扫问题追本溯源,都与现场祭扫密切相关。
时评链接:
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如何有序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成了一道现实考题。而有关地方提倡网上“云祭扫”,不失为一种替代性方案。
要看到,尽管许多地方已多日没有新增病例,但疫情并没有结束,绝不能放松警惕。如果放开让民众现场祭扫,在公墓、陵园等地就会造成人员聚集,一旦因此导致病毒聚集性传播,疫情又会卷土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清明祭扫毕竟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间传统风俗,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因此,在疫情相对平缓的地区,要落实有序祭扫,不宜“一刀切”禁止。
一方面一些地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预约限流”,暂停集体公祭等群体性活动;另一方面,提供寄语、献花、点烛等网上祭奠服务,也可以起到让民众慎终追远的价值。
网上祭扫不仅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祭扫方式。
简而言之,网上祭扫满足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虽改变了传统形式,但骨子里的精神仍保持不变。
“祭如在”,只要我们心中留有对故人的眷恋,无论是“亲自上阵”还是身處他乡,无论是一捧鲜花、几杯薄酒还是几行诗句、遥寄哀思,都是最好的纪念,这拓宽了祭扫这种传统习俗在地理、时间上的限制,反而更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
请人代扫、网络寄语、献花、点烛的方式,其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而且,这种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
“心”不在,即便站在墓前也无济于事;“心”若在,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网上祭扫就不失为寄托哀思的好载体。非常时期,清明节“云祭扫”也是追思先人的正确打开方式,或许还能进一步助推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摘自《光明日报》)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