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房事”,《安家》是《蜗居》续集吗?

2020-05-25 02:29梧桐
廉政瞭望 2020年4期
关键词:蜗居卖房安家

梧桐

在《蜗居》播出11年后,编剧六六又开始创作“房事”了。“他们希望我能写一个作品,对11年前的《蜗居》致以回应。”六六说,这就是她写《安家》的理由。

就在11年前,《蜗居》大火。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都市题材剧,《蜗居》发生在上海房价飙升时期。那一年,上海商品房平均售价接近1.3万元/平方米,月平均工资5000元左右,算起来有点贵,但好像还蛮有希望。

博士毕业的苏淳和郭海萍住在老上海的弄堂里,生了孩子,却因为家里空间局促,不得不送回老家,于是攒钱七年只为买房。而郭海萍的妹妹郭海藻,有个小职员男朋友,两人日子也过得紧巴巴,毕竟攒钱买房结婚是个大工程。

在现实与欲望的“合流”下,房子成了扎在两姐妹心中的那根“刺”。看到姐姐为买房不堪其扰,郭海藻受欲望驱使,成为了市长秘书宋思明的情妇。结果让海藻不需要奋斗,房子照样唾手可得。但欲望这把双刃剑,既是发展的源动力,也是通往毁灭的高速路。随着宋思明腐败问题的暴露,海藻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像海萍姐妹俩一样,片中的房子牵动着现代人的都市欲望,由房子引发的故事将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六六曾说。

《安家》剧照。

相比《蜗居》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在国产剧的框架内尽可能地深挖人性弱点,并对社会的权力关系有所反思,11年后的《安家》则大为不同。它讲述的是大上海一群底层人物——房产中介,以房子为轴心,把当代人最为关注的话题塞进剧里,但却巧妙地回避了权力话题。

《安家》又名《卖房子的人》,从两个剧名来看,后者突出房产中介该职业,具有职业剧属性;前者则突出的是家庭伦理,展示伦理剧的一面。可以说,电视剧既想展示出职业剧的奋斗精神,也想完成对人性与现实的反思。

尽管剧中的种种卖房细节根植本土文化,展现了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如从“985”高校毕业的鱼化龙,白天陪客户看房,晚上陪客户卖房,被骂也只有笑脸相迎。而房似锦在带客户看房时,手被客户关车门时夹住,只能默默隐忍,但却在主责主业——卖房子这件事上有点潦草。

经网友计算,房似锦卖出第一套房子,仅用时十几分钟,细节展示不足。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当客户是傻子”。相比之下,《安家》的原版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主攻就是卖房,节奏轻快,平均一集卖出一套房子,体现了职业剧中人物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

从伦理剧来看,为完成对人性与现实的反思,《安家》通过买卖房人的故事,不断地输出各类社会议题,以完成复线剧情,包括:男方父母出钱购房,房本上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为了买二套房夫妻办理假离婚;已婚男人为小三买房引起的连锁反应。其中,“小三买房”“假离婚买房”等剧情屡上热搜榜。

这些故事虽然紧扣社会热点,激荡大众情绪,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均是浅尝辄止。为临摹出各类社会现象,在大城市打拼的农村女生房似锦,吸血鬼母亲是其“标配”;生活在农村的吸血鬼母亲一定行事粗鄙;办公室里的漂亮女孩通常无脑拜金……老套的剧情、脸谱化的人物形象难以让人产生共情。比之《蜗居》,《安家》虽然构建了目前各阶层的中国人对“家”的觊觎心态,却显然少了力透纸背的那一股力量。

如果说伦理剧只是社会热点的陈列橱窗,不去探讨矛盾发生的源头,那么热闹过后,剩下的也仅是一地鸡毛。

猜你喜欢
蜗居卖房安家
小猫安家
造个鸟巢好安家
椰子安家啦!
“双11”电商卖房靠谱吗?
卖房游世界
蜗居中“淘金”
律师教你买房卖房“避险术”
不要蜗居我们的蜗居
蜗居
嫦娥三号何处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