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嵘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江苏 苏州 215128)
复习阶段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创设一定的复习情境,指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再次学习,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并在组织整合知识中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利用中考中的错题资源指导学生开展主动反思,帮助学生获得相对正确的学习经验,建构科学的思维;同时教师结合自身开展教学反思,把脉原因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有效复习的重要途径.
1. 1 综合知识运用型
图1
例1.将皮球从离地某一高度O点处水平抛出,球落地后又弹起.它的部分运动轨迹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皮球经过同一高度的A、B两点时动能相等.
(B) 皮球第一次反弹后到达最高点P点时速度为0.
(C) 皮球在D点时的机械能小于在C点时的机械能.
(D) 若将皮球表面涂黑,则会在地面M、N两点留下两个大小相等的黑色圆斑.
点评:《课标》有关机械能要求如下:“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本题考查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要求学生通过球的运动轨迹发现球在向右运动并且机械能总量减少,即机械能不守恒,同时考查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是一道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试题.
错解分析:选择(A)、(B)、(D)3个错解的都是对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及转化关系的知识理解不够,特别是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皮球弹跳过程中机械能总量在减小的信息应用.
图2
例2.如图2甲所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一装满水的小试管(管壁厚度不计)倒扣在水中.对小试管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其缓慢上升到如图2乙所示位置.在此过程中,小试管中一直充满水,这是由于________的作用,试管口中心的压强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本题的实验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第一个空关于大气压的作用,一般学生是知道的,紧接着第二个空试管口中心的压强就需要学生理解和想象了,需要在较陌生的情境中建构恰当的物理模型,明确自由液面的位置,找到这个点在大烧杯里深度减小的事实并联系液体压强的相关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障碍.
图3
错解分析:第一空“大气压强”很少有学生错,第二空选择“变大”或“不变”错解的都是不理解“试管中心”的位置发生了上移,不会联系液体压强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3.如图3所示,一氢气球用细绳系在玩具车上,静置于广场的光滑水平地面上.当有匀速的风沿水平方向向右吹来,气球和玩具车在风力作用下向前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玩具车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__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风吹离地面;一段时间后玩具车匀速前进,此时细绳__________(选填“向左倾斜”、“向右倾斜”或“保持竖直”).
点评:《课标》第3部分科学内容:“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力和运动的关系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情景的阅读理解,对非平衡力、平衡力、惯性等力和运动关系的综合分析判断.对于初中生来说,第二个填空中不在同一直线上多个力和运动的关系是理解的难点,第三个填空中玩具车依靠自身惯性继续匀速前行,重新对应二力平衡的物理模型是认识上的难点.
错解分析:本题错解主要是第二、第三空,第二空选择“可能”的错解是由于不理解风带来的水平力无法给予物体向上的作用效果,第三空选择“向左倾斜”、“向右倾斜”的错解是由于对于玩具车匀速前进是惯性运动不理解,因而无法建构一对竖直方向的平衡力模型.
例4.利用杠杆开展相关实验探究:
图4
(3) 始终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从水平位置缓慢转过一定角度,如图4所示.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拉力的大小________.
错解分析:第一空选择“变大”、 “不变”错解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分析力臂变化的方法,第二空选择“变大”、“变小”的原因是缺乏数理结合的逻辑推理能力.
点评:第一个空需要学生有动态作图分析的能力,第二个空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弹簧测力计的施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的关键信息,同时注意钩码产生的拉力方向也始终竖直向下,结合数学知识发现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值不变,再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推理得到拉力的大小不变,从数理逻辑推理能力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中考中无论是基础题、难题还是易失分题,学生出现的错误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归纳,并从归纳中收获信息.考后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反馈得到如下4个方面的问题.
(1) 由于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观察不细致,缺乏必要的观察记忆能力,反映在解题上就出现思维比较单一,就像例1那样容易上当,缺乏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2) 由于对物理规律的内涵、适用范围和条件理解不深刻,平时缺少琢磨,考时存在着应用僵化的问题,就像例2那样一遇到陌生的情境就不会判断,不会联系所学知识正确解题.
(3) 由于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对物理概念、物理量的意义理解模糊,答题时就不会抓住原理分析,大都评感觉猜测,就像例3那样不会正确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更不会通过建构二力平衡的模型解题.
(4) 由于平时缺少科学的思维训练,没有及时反思自己出现的错题,对相应的解题方法归纳和储备不足,所以在考试中一些常规性的错误会反复出现,就像例4那样对力臂的大小变化总会判断出错,同时数理逻辑推理能力也不足.
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学功利化风气的盛行,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情的研究,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了对知识源头和过程细节的回溯,忽视了有效教学路径和有效学习路径的整合.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不少老师更是热衷于通过题海战、刷题战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事实上,题目不是做“少”了而是做“多”了,课堂不是讲“精”了而是讲“杂”了,能力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
通过对学生错题点评和归因分析,我们发现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提高认识,正确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来把脉原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率.基于上述剖析,提出复习阶段的有效策略如下.
千变万变,基础不变.物理知识教学贯彻了整个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其重点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过程和方法,它们是学生发展的基础目标,也是在教学中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载体,中考的70%以上的内容来自于这些方面.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好双基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复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应用体验.
实验复习要重过程、重思维训练,尤其要把问题剖析作为主线来凸显.科学探究起源于问题,又落实在问题的解决上.因而实验复习需要在呈现实验过程的同时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展开实验的回顾,从中认识科学实验的科学性、有序性、操作性,通过实验来体验和提升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如果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再多的习题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变式训练可以通过说法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观察角度改变、由一般到特殊、由正向到逆向等策略,指导学生判断题目要求和分析关键条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生成理解和掌握方法.
知识的价值在应用,中学物理中有着大量联系实际的素材,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一些简单的原始物理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问题得到解决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重现学习时的体验,产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