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23 01:05马宗良余瑞林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江汉平原油菜空间

马宗良,余瑞林

(1.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438;2.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油料作物供不应求。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食用油人均消费量为10.5 kg,2015年则增长至10.7 kg,日益增长的食用油消费需求催动油料作物进口量迅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油料作物进口国,2016—2017年,中国对进口植物油的依赖程度高达 66%[1]。因此,在严峻的食用植物油供给形势下研究油料作物生产的时空格局演进,深入挖掘其驱动机制,能够为保障中国油料安全提供决策参考,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的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油菜和芝麻。2015年全国油料作物总产量为3 537万t,其中油菜产量为1 493万t,占油料作物总产量的42%,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研究人员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视角,围绕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等)生产的时空格局[2-9]、生态足迹[10-11]、种植结构等变化[12-14]开展了大量研究,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15-17]、产地集中度指数[18-20]、重心分析法[21-23]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变化规律,运用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24-28]分析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总结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和要素投入等[29-38]方面的因素。但现有研究中对油料作物生产的时空变化关注相对较少。

本研究选取江汉平原为案例区,以19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基于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试图揭示2000—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对优化江汉平原油菜生产布局、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维护国家粮油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汉江中下游,湖北省中南部,包括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孝感市的汉川市、应城市、荆门市的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武汉市的蔡甸区、襄阳市的宜城市、宜昌市的枝江市以及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共19个县级行政单元,土地总面积约360万hm2。平原内湖泊星罗,垸堤纵横,土地肥饶,雨水充盈,光热充足,有着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江汉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共同组成了两湖平原,平均海拔在27 m左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江汉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在国家农产品生产层面地位突出。

1.2 数据来源

空间数据收集自湖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据涵盖了江汉平原行政区划图及相关地理坐标。本研究采用油菜产量来表征江汉平原油料作物的生产水平,油菜是江汉平原最具代表性的油料作物,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产量占总油料作物产量的87.03%。本研究的油菜产量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均获取自2001—2016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部分年份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存在缺失或计量口径统一的问题,因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数据缺失和口径不一问题参照耕地面积及农业人口比例进行修正。

1.3 研究方法

1.3.1 空间洛伦兹曲线与集中化指数 空间洛伦兹曲线是将样本频率高低排序,依次计算累积比例,横轴表示样本数,纵轴表示累积比例,绘制空间洛伦兹曲线,用于表示空间差异状况,并可进行空间差异比较,是研究地理要素区域分布的重要指标和方法。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的偏离程度可以反映样本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39],并依此计算集中化指数:

(1)

式中:I为集中化指数,A为样本数据的累积比例总和,M为集中分布时的累积比例总和,R为均匀分布时的累积比例总和。I取值在0~1之间,I趋近于1时,样本在空间的聚集程度高,I趋近于0时,样本在空间的分布趋向于均匀。本研究的运用空间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揭示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集中程度。

1.3.2 重心模型 假设一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单元组成,其中,第i个次级区域单元中心的地理坐标为(xi,yi),mi为该次级区域单元某种地理现象的属性量值,则该属性地理现象的区域重心坐标为[40-41]:

(2)

(3)

由于重心的位置会受到不同地理现象发展的影响,因此当重心出现了空间上的变化时会向作用力大的影响方向移动,其移动方向即为空间格局变化的方向。本文将mi定义为油菜产量,分析江汉平原油菜生产重点的时空变化特征。

1.3.3 ESDA模型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的核心是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时间序列中相邻数值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变量在空间上是否相关以及相关程度,并对变量空间分布中相邻位置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Moran’I指数探索变量在整个区域空间分布趋同特征的强弱,其计算公式[42]如下:

(4)

式中:I为Moran指数;n为研究区域内空间单元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xi为区域i的观测值。Moran指数I的取值一般在-1~1之间,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0表示不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对于Moran指数,可以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Z的计算公式为[43],式中E(I)为其理论期望,计算公式为E(I)=-1/(n-1);VAR(I)为其理论方差::

(5)

根据(5)式计算出的检验统计量,可以对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可以由标准化Z值的P值检验来确定。在0.05的置信水平下,|Z|=1.96,当Z大于1.96时,观测值呈现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趋同分布格局;当Z小于-1.96时,观测值呈现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的空间异常格局;当|Z|小于1.96时,要素在区域的自相关性不显著,观测值在区域呈独立随机分布。本文采用Moran’I指数揭示江汉平原2000—2015年油菜生产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ISA)揭示区域单元地理现象与邻近单元的相关程度[44]。公式如下:

(6)

通过ESDA方法对江汉平原油菜生产格局进行可视化描述,能直观地表征其存在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从而揭示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1.3.4 GWR模型 GWR模型适用于研究空间差异,它能较好地研究不同空间位置的空间差异,其基本思路是将数据的地理位置引入到回归参数中,通过相邻观测值的子样本数据信息对局部进行回归估计,随着空间上局部地理位置的变化,估计的参数也随之而不同。GWR模型公式表示如下[45]。

(7)

式中:yi为n×1维被解释变量向量;xik为n×k维解释变量矩阵;βk(ui,vi)(k=1,2,3…)为因素k在回归点i的回归系数,(ui,vi)为第i个观察点的经纬度坐标;ε为n×1维向量,服从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46]。加权时一般采用高斯函数构建加权函数,使用信息准则(AIC) 法与核密度估计求得带宽,然后进行地理加权回归计算。

2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时空变化

2.1 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逐渐放缓

据《湖北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0—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总产量从9.9×105t增长到1.3×106t,增长了31.2%。近年来,在国家的鼓励和经济效益的刺激下油菜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性,油菜的种植面积扩大范围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油菜的种植土地面积会越来越困难,因而油菜产量的增速逐年放缓。分阶段考察,2000—2005年油菜产量增幅为14.8%, 2006—2010年增幅降为9.26%,2011—2015年增速进一步放缓,增幅仅为4.61%。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江汉平原油菜生产整体呈增长趋势,但是增速在不断放缓,呈现逐年降低的态势。

2.2 空间分布日趋集聚,集中于少数县市

采用集中化指数衡量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集聚程度(图1),2000年集中化指数为0.30,2005年有所下降,但总体维持较稳定的状态,2010年回升至0.30,2015年继续增长至0.32,集中化指数虽然在中途略有回落,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其走向变化与变异系数基本保持同步,说明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集聚化程度逐渐提升,在空间上日益集中于部分高产县市,集聚程度日益强化,这与变异系数变化所显示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差异逐步扩大的结论是吻合的。

具体来看,仙桃市、公安县、沙洋县、监利县、天门市、潜江市、钟祥市等地的油菜产量一直位居江汉平原前列。2015年,仙桃市油菜产量为1.29×105t;公安县油菜产量为1.15×105t;沙洋县油菜产量为1.15×105t;监利县油菜产量为1.14×105t;天门市油菜产量为9.49×104t;潜江市油菜产量为9.23×104t;钟祥市油菜产量为8.93×104t。绘制空间洛伦兹曲线图可知(图2),7县市油菜年总产量占该年江汉平原的57.73%,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应城市、蔡甸区、沙市区等地的油菜生产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且波动较大,增长逐渐放缓,研究期内多次负增长,农业生产的功能趋于弱化。

图1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变异系数及集中化指数的变化Fig.1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concentration index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Jianghan plain

图2 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空间洛伦兹曲线Fig.2 Spatial lorentz curve of rapeseed production of Jianghan plain in 2015

2.3 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形成油菜高产带

根据江汉平原油菜产量,分别以年产量4×104t和8×104t为标准将江汉平原19个县域单元划分油菜高产区(年产量8×104t及以上)、油菜中产区(年产量4×104t~8×104t)和油菜低产区(年产量4×104t及以下)(图3)。油菜高产区数量逐步增加,由2000年的4个增加到2015年的8个。其中,2005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主要集中于江汉平原的中南部。而油菜低产区也基本稳定,主要为沙市区、蔡甸区和应城县。综合来看,区域性油菜生产中心逐步凸显,区域间的生产均衡度逐步下降。油菜高产区经历了从增长到稳定的过程,高产区由江汉平原东西两端逐步向江汉平原中部地区集聚,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北—中—南油菜高产连片区域。

图3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空间格局Fig.3 Spatial pattern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Jianghan plain

2.4 油菜生产的重心持续波动

通过ArcGIS平台进行区域空间重心的计算,2000—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重心一直在潜江市境内西北部移动。2000年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重心位于金家湾与姚家台周边地区(112°42′51″E,30°25′30″N);2005年重心的空间位置向东北方向偏移,位于广华寺工农村西部区域(112°43′16″E,30°26′19″N);2010年生产重心出现了向西南方向的大幅移动,由工农村偏向戚家场与周家滩交界地区(112°41′45″E,30°24′32″N);至2015年向东南方向再次大幅移动,由积玉口镇区域转向东河支流南侧的浩口镇湖兴村周边地区(112°42′34″E,30°22′56″N)。

通过计算对比各节点生产重心位置可知,2000—2015江汉平原油菜生产重心南北波动经历了幅度由大变小再回升的过程(表1),计算生产重心在南北方向的移动距离发现,生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形成了明显的3个阶段:(1)2000—2005年向北位移1.55 km,年均移动0.31 km,移动速度较慢;(2)2005—2010年重心向南移动3.346km,年均移动约0.7 km,相比2000—2005年阶段移动速度有显著提高;(3)2010—2015年间重心向南移动2.954 km,年均移动约0.6 km,移动速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尤其在2011—2012年间重心向南发生较大位移3.834 km,之后向北回归。基于重心坐标经纬度计算重心移动起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及移动方向(表2),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油菜生产重心在空间上总体变化是“由北向南”,但在阶段上是“先北后南”的较大波动(图4),这与高产区范围的增长息息相关,体现了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高产区域逐渐由北向南扩大的过程。

表1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重心位置Table.1 Center of gravity position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Jianghan plain

表2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重心变动Table.2 Change of center of gravity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Jianghan plain

注:此处距离为重心移动起始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Note:The distance here is the straight lin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arting point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more ment.

图4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重心移动轨迹Fig.4 The trajectory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Jianghan plain

2.5 油菜生产具有局部空间自相关性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及Z值检验方法对江汉平原油菜生产进行空间自相关验证(表3),全局Moran’I指数均趋近于0,由2000年的-0.123 1增长为2015年的-0.033 9,数值逐渐增大,不断向0趋近,且Z值均小于1.96,P值显著性检验结果不成立,显著性均在30%以下。即江汉平原油菜生产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随机性,这主要是因为各县域单元邻近区域生产水平存在的差异性,并无显著的空间关联。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全局Moran’I指数始终为负,一直在向0靠近,说明其空间格局过程较为复杂,受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人口比例、区域政策等诸多相关因素影响,全局自相关特征不显著。

采取Rook方式构造空间权重,对江汉平原油菜生产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图5),其中无显著性区域数量为16,高—高集聚区域数量为3,低—低集聚区域数量为1,低—高异常区域数量为3,高—低异常区域数量为1。通过分析LISA聚集图中各类型区域的数量可知,2000—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生产呈现出一定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区域高产区集聚趋势明显,H-H(高—高)的比例逐步提高,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L-L(低—低)集聚,表明随时间变化油菜生产逐步趋于集聚。从空间格局过程看,高产区从中部逐渐向南部扩展,以潜江为中心聚集高产区,而低产区主要在东西两侧出现集聚趋势,高低产区之间的产量差异也逐年扩大。这表明,江汉平原油菜高产区向中南部集聚,低产区向东部集聚,油菜产量呈现出“中南集聚,两翼减少”的格局。

表3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和Z值Table.3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ran’I index and Z value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Jianghan plain

图5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LISA聚集图Fig.5 LISA aggregation map of rapeseed in Jianghan plain

3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

江汉平原油菜生产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因此揭示其影响因素时,最小二乘法(OLS)的区域间相互独立的假设不成立,需要对经典线性模型进行修正,引入空间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分析。基于江汉平原实际情况,从经济状况、人口迁移、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政策制度等方面选取自变量指标,采用SPSS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对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确定农业从业人口、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新技术应用5个自变量指标。借助ArcGIS对自变量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LocalR2的值可知,GWR模型在4个时点上分别能够解释油菜生产时空变化的85.89%~86.81%;68.89%~68.93%;82.98%~83.01%;77.72%~77.74%,且除极个别县域单元外,大部分地区能够通过残差平方和的检验,证明模型拟合度较高。综合来看,化肥施用量的回归系数略高于耕地面积及农业从业人口。

表4 GW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Table.4 Parameter estimation results of GWR model

3.1 化肥施用量对油菜生产时空格局的影响

化肥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支撑,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量配比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47],对油菜生产的影响在3个自变量中最大,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回归系数处于显著水平,如图6所示。在空间上,化肥施用量对油菜生产的影响在江汉平原东部要大于中西部,其中京山县、应城市、汉川市、蔡甸区、仙桃市、洪湖市等地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最突出。这可能是因为江汉平原东部属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紧张,为保障油菜产量,生产过程中对化肥的依赖性较大。在时序上,化肥施用量对油菜生产的影响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他自变量对油菜生产的影响在加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种植技术和种植制度的改进造成对化肥的需求略有下降,如2010—2015年,油菜秋冬发高产种植面积增加了47.90%,这对油菜增产具有重大意义。

图6 化肥施用量与油菜生产的回归系数Fig.6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rapeseed production

3.2 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油菜生产时空格局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对油菜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将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油菜产量进行回归(图7),可以发现二者回归系数水平较高,关系较为密切,即机械化水平对油菜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000年江汉平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5.94×106kW,2015年则增加到1.86×107kW。相对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江汉平原东部地区油菜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较快的县域单元主要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和南部的格局基本吻合,这恰恰也是江汉平原油菜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域。2004—2005年湖北省实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推进项目,先后覆盖江汉平原的松滋市、洪湖市、监利县、钟祥市、公安县、应城市和沙洋县,极大推动了江汉平原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湖北省“十三五”期间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通过对2000—2015年江汉平原机械化水平的增长趋势模型的拟合,预计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

图7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油菜生产的回归系数Fig.7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and rapeseed production

3.3 农业新技术应用对油菜生产时空格局的影响

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推进油菜生产有重要的意义。油菜“秋冬发”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秋冬温光资源,促进油菜发棵,有效发挥油菜高产潜力。采用油菜秋冬发面积表征农业新技术应用水平,与油菜产量进行回归,发现农业新技术应用水平与油菜产量关系密切(图8)。其中2000、2005和2010年江汉平原东部地区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对油菜产量的影响更大,2015年则是江汉平原西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对油菜生产的影响更大。根据《湖北农村统计年鉴》记载,江汉平原的菜种植广泛应用油菜育苗移栽技术,其中监利县、公安县、沙洋县、仙桃市油菜育苗移栽面积占比分别为14.18%、9.68%、9.60%和8.65%,与同年油菜高产区格局基本吻合。而油菜秋冬发高产栽培的技术对油菜生产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江汉平原油菜秋冬发高产栽培面积已达331.18 khm2,其中监利县、天门市、公安县、潜江市等县市应用秋冬发高产栽培技术较广,这与油菜高产区在空间中也有较高的一致性。可见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油菜生产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图8 农业新技术应用与油菜生产的回归系数Fig.8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rapeseed production

3.4 耕地面积对油菜生产时空格局的影响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面积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对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图9)。耕地面积的影响在江汉平原东部和北部表现较为突出,尤其集中在蔡甸区、汉川市、应城市、宜城市、沙洋县、京山县等地,而西南部的松滋市、公安县和石首市,耕地面积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江汉平原东部地区属武汉城市圈范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资源受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冲击,面积增长缓慢,甚至出现的负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对东部和北部县域油菜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2010年,耕地面积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空间格局发生反转,西部县市耕地面积的影响较东部更为显著,尤其是宜城市、沙洋县、枝江市和松滋市。这可能是因为2010年前后江汉平原耕地面积增速放缓,东部的蔡甸区和洪湖市耕地面积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西部县域耕地面积的增速却较高,如宜城市、沙洋县、京山县2005—2010年的耕地面积增速分别为22.30%、21.81%、20.87%。耕地面积的增加,对油菜生产带来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同时,江汉平原南部是传统核心农区,耕地资源数量相对稳定,耕地面积对油菜生产的影响十分有限。

图9 耕地面积与油菜生产的回归系数Fig.9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rapeseed production

3.5 农业从业人口对油菜生产时空格局的影响

农业从业人员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2000—2015年江汉平原农业从业人口逐年减少,由364.21万人降至251.16万人,减少幅度高达30.96%,除江陵县农业从业人口增长1.79%外,其他县域均明显减少,其中西部减少幅度大于东部,如松滋市、石首市、枝江市、沙洋县等县域的农业从业人口减幅均大于45%,而东部县域如应城市、蔡甸区、仙桃市、洪湖市、潜江市等地减幅则较小,多在25%以下。农业从业人口数量与农业生产是正相关的,图10也反映出农业从业人口减少更多的西部县域其油菜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大。但也要关注到,2000年农业从业人口与江汉平原部分县域油菜生产表现出负相关特征,这是因为20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48],对于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粮食大面积减产。国家出台各种政策促进粮食生产,江汉平原种植结构发生转变,大量农业从业人员转向粮食生产,从事油菜生产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下降,这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江汉平原东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表现出负相关的特征。此外,随着农业生产多个方面投入的增多,也可能会使得农业从业人口与产量呈现负相关的特征[49]。

图10 农业从业人口与油菜生产的回归系数Fig.10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agricultural workforce and rapeseed production

3.6 其他因素的影响

(1)区域农业政策是影响油菜生产的风向标。湖北省从2012年开始推进种植业集群建设,创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种都”,同时在荆门“中国农谷”等地建设区域性特色作物种子(苗)研发和加工基地[50];同时,湖北省制定《荆楚粮油“走出去”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湖北省粮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油产业进一步发展,使食用油消费市场得到更快发展。这对江汉平原油菜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的催化剂。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51],江汉平原油菜种植主要为秋冬发栽培,与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错期种植,与油菜同期的农作物主要为小麦。比较2000—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与小麦种植每公顷的平均收益可知(图11),种植油菜每公顷的收益明显高于种植小麦,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农民对油菜种植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小麦,这也是江汉平原油菜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图11 2000—2015年江汉平原油菜与小麦平均收益比较Fig.11 Comparison of average income of rapeseed and wheat in Jianghan plain from 2000 to 2015

4 结论与讨论

(1)江汉平原的油料作物生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对维护中国粮油安全有着深远意义。21世纪以来,江汉平原油菜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年总产量从9.9×105 t增长到13×105 t,但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其中,仙桃市、公安县、沙洋县、监利县等地是油菜主要产区,而汉川市、京山县等地油菜生产的占比波动幅度较大。在空间格局上江汉平原油菜生产呈现“中部集聚,东西减少”的特征,高产区逐步向中南部集聚,而低产区则散落在江汉平原东西两侧,相对边缘化。江汉平原油菜生产的重心一直位于潜江市西北部,研究期内主要表现出由北向南的移动,东西方向的位移相对较少。

(2)油菜生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对江汉平原而言,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新技术应用、耕地面积和农业从业人口是影响油菜生产的主要因素。其中耕地资源奠定了油菜生产时空格局的基础框架,农业从业人口的分布和变化强化了油菜的生产格局,而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则对油菜生产格局进行修正。此外,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及农产品价格变化等也是影响油菜生产格局的重要因素。

(3)江汉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油菜生产的空间集聚,有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高效利用耕地资源,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但过度集聚则会导致地域发展失衡,对粮油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对于油菜高产区,应严格保护耕地,重点建设高产带,依托高产区集聚县域培育食用油基地支柱,巩固商品粮油基地地位;对于油菜中产区应提升生产技术,增加经济收入,吸引更多劳动力返乡务农,缩小区域差距;而油菜低产区多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域,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农业劳动力数量有限,应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江汉平原油菜空间
基于GEE平台与Sentinel-NDVI时序数据江汉平原种植模式提取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基于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江汉平原辞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江汉平原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