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衍红 黄 杰 韦领英 荣登培
1.广西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545006;2.广西三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三江545200
稻田养鱼是我国传统的稻田种养模式,通过稻田套养水产品种获得种养综合效益[1]。稻田养鱼具有生态互补、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不影响原有水稻种植及产量并增加农民收入,因而近年来已成为国家大力推广的模式[2]。近年来,在稻田养鱼基础上出现了稻-鱼、稻-蟹、稻-虾、稻-蛙、稻-鳅、稻-螺等多种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5]。如湖北省潜江市发展稻田小龙虾养殖面积超过133 333.3 hm2,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 000 亿元;云南红河州哈尼梯田发展稻田养鱼超过66.7 hm2,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由于各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差异、养殖技术、市场、加工等因素,这些模式的效益、可操作性在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如稻田小龙虾扩张过快,湖北、江苏、安微、江西等省大面积养殖,造成局部地区产品滞销,同时,广西、云南等山区稻田尤其是梯田并不适合养虾也盲目跟进,由于小龙虾的挖洞习性造成梯田水土流失,梯田养虾得不偿失。本研究根据广西山区稻田实际条件和当地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在三江县、融水县等地采用“稻田一季稻+再生稻+鲤”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开展研究,并成熟推广应用,以期解决广西山区稻田传统耕作方式经济效益低下及增加农民收入制约瓶颈问题。
1)试验地点及基本条件。在三江县良口乡和里村选择3 家农户各1 块稻田设为试验田,分别编为1~3 号,面积分别为0.06、0.05、0.04 hm2,将试验田周边按照传统单一耕作模式种植水稻,稻田作对照田。土质肥沃,保水力强,具进排水沟,交通方便。
2)田基改造。在原有田基内侧用425#混凝土筑砌硬化,硬化厚度为:混凝土上部厚度10 cm,下部基础厚度12 cm;硬化高度为:以田基硬化底部基础为起点,至高出稻田种植土层表面40 cm 以上。田基改造整体要求:整齐牢固、不渗漏、能排能灌。田基表面宽40 cm 以上,便于人行走。
3)鱼坑建设。每块田在进水处开挖1 个面积15~20 m2的鱼坑(鱼坑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5%),鱼坑深度0.5~1.0 m。将鱼坑内的田土清除,堆放夯实于田基和坑基上。鱼坑内不种稻,鱼坑坑基与田基一样用混凝土筑砌硬化。坑基高出稻田种植土层表面10~20 cm 即可。鱼坑出水口与鱼沟相通相接,鱼坑上方搭盖阴棚,供鱼栖息、避暑。
4)鱼沟建设。耙田后插秧前,根据田块大小、形状不同,在田间开挖“田”字型或“十”字型或“目”字型等不同形状的鱼沟,鱼沟深度、宽度30~50 cm,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5%。鱼沟与鱼坑相通。
5)拦鱼设施。进排水口按照田块情况设置,进、出水口设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在进、出水口用竹蔑、铁筛片或尼龙网片制成拦鱼设施。
1)消毒。稻田在放养鱼苗前半个月,每666.67 m2用60~80 kg 生石灰进行稻田消毒和杀灭敌害。待5~6 d 生石灰碱性消失后,灌注水30 cm 左右,以后再逐渐注入新水。灌水时要用0.42 mm 筛孔的网袋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稻田。
2)施基肥。消毒后7 d 左右施足基肥。在耕田前每666.67 m2施有机肥400~500 kg、插秧时每666.67 m2施复合肥15 kg 和尿素10 kg 作基肥。
开挖鱼沟后即灌注浅水开始插秧。按照常规等距方式行株距为26.67 cm×23.33 cm,每666.67 m2插1 0714 蔸;或宽窄行方式移栽,插秧规格(行株距)为40 cm×20 cm、26.67 cm×20 cm,每666.67 m2插10 000 蔸。
5月中下旬完成水稻种植,推广使用适合当地气候、抗性高、品质好的野香优3 号、中浙优1 号、超级稻品种等优良品种。
插秧后15 d 左右开始放养鱼种,放养品种以鲤为主,搭配草鱼。每666.67 m2稻田投放5 cm 以上鲤鱼种350 尾,1~3 号试验田鱼苗投放情况见表1。
1)养鱼稻田的排灌。水稻田按常规排灌,但分蘖末期晒田时不能晒鱼,晒田时间短;到灌浆结实期,田中无水层的沟中灌满水;成熟期不能过早断水。
2)晒田清沟。晒田前将鱼沟、鱼坑内的泥土清理1 次,将鱼坑内清理出的淤泥堆放到田边或田外,然后再将禾花鲤集中到鱼沟、鱼坑里。晒田时保持沟内水深30 cm、坑内水深60~80 cm。
肥料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占总施肥量70%~80%。追肥用尿素、硝酸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生物肥料和复合肥,喷施根外肥;施肥避免高温天气、不直接施入鱼沟、鱼坑内。有机肥料充分发酵腐熟使用,不使用氨水和碳酸氢氨。施用化肥时,每666.67 m2用量应控制在7.5~10.0 kg,在施肥的同时还要适当加深田水。在耕田前每666.67 m2施有机肥400~500 kg、插秧时每666.67 m2施复合肥15 kg 和尿素10 kg 作基肥;插秧后7~10 d,每666.67 m2追施氯化钾7.5 kg、尿素5~10 kg;水稻抽穗阶段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施宝乐等叶面肥。
利用当地农村沼气渣水农家肥、秸秆、稻草粉、米糠、玉米粉等并经有益微生物发酵料和培育有益微生物天然饵料。
表1 试验田养殖鱼种放养情况
水稻杀虫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施药时喷头向上,不直接喷入鱼沟内。
8月中旬完成一季稻收割。收割前10 d,每666.67 m2施放15 kg 复合肥,降低水位,将鱼引入鱼坑。收割一季稻,割下稻株上面2/3 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 植株和根系,经施肥和培育后让其培植再长出第2 季稻子即再生稻。在10月中下旬收割再生稻及渔获物。
本试验田采用田基改造和坑沟式结构,在原有田基底部基础、内侧均用425#混凝土筑砌硬化,增强和改善了稻田保水、排灌、交通等功能;在进水处开挖面积15~20 m2的鱼坑(鱼坑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5%),鱼坑深度0.5~1.0 m,鱼坑出水口与鱼沟相通相接,鱼坑坑基与田基一样用混凝土筑砌硬化,并在鱼坑上方搭盖阴棚,鱼坑四周基部种植瓜菜果和藤蔓经济作物,营造了供鱼栖息、避药(喷施农药)、避晒(晒田)、避暑(高温季节)等良好环境;在田间开挖“田”字型或“十”字型或“目”字型等不同形状的鱼沟,鱼沟深度、宽度30~50 cm,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5%,鱼沟与鱼坑相通,改善了鱼类索饵、游动、避晒(晒田)环境。最终营造为水+稻+鱼+瓜菜等的综合生态系统,避免了种植水稻和养鱼之间的矛盾。2018年广西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以及2019年7月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会均在试验区召开,充分肯定了这种改造工艺及模式,值得示范推广。
根据渔获物和谷物收获情况进行统计,1~3 号试验田渔获物情况见表2,1~3 号试验田谷物收获情况见表3。试验田及对照田种养投入产出情况见表4,试验田及对照田的经济效益情况见表5。
从收获及分析结果可知,试验田开展种植一季稻+再生稻+鲤技术模式,每666.67 m2平均产鱼71.76 kg,平均产稻848.87 kg(其中一季稻500.17 kg,再生稻348.7 kg),平均投入3 769.5 元,平均产出6 488.1 元,平均利润2 718.6 元,投入产出比1∶1.72,投资收益率72.12%;而对照田采用传统单一耕作模式,只种植收获水稻,每666.67 m2平均产稻848.87 kg,平均投入2 690 元,平均产出2 894.8 元,平均利润204.8 元,投入产出比1∶1.08,投资收益率7.61%,投资收益率只占试验田模式的10.6%。
表2 试验稻田渔获物测产结果
表3 试验稻田田间谷物测产结果
表4 试验田及对照田种养投入产出情况
表5 试验田综合种养及对照田单一耕作模式经济效益对比情况
本试验养殖及示范推广区域的三江稻田鲤营养成分见表6,氨基酸组成见表7。据研究,硒是人体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抑制化学致癌物、分解致癌物质,有天然的解毒、排毒作用,可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6-7]。富硒水产品的国标标准为0.08~0.60 mg/kg,低于0.08 mg/kg 的为普通水产品。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养殖的三江稻田鲤含硒丰富[8],3个样品含硒量在0.219~0.645 mg/kg 之间,平均值达到0.392 mg/kg,富硒水产品广西地方标准规定为0.10~0.50 mg/kg[9],符合该富硒水产品标准。
本研究养殖的三江稻田鲤鱼肉氨基酸种类齐全,共有17 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TAA 为15.11 g,占肌肉鲜样的16.54%。必需氨基酸EAA为6.57%,EAA/TAA 为43.46%。非必需氨基酸NEAA 为2.68%,EAA/ NEAA 为244%。按照FAO/WHO理想模式标准,EAA/TAA 达40%、EAA/NEAA 为60%以上为优质蛋白[10]。本试验养殖鲤肌肉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其总量与黄河鲤、福瑞鲤等其它鱼类相近,但其DAA/ TAA 为38.75%,却高于黄河鲤、福瑞鲤等其它鱼类[11],且其鲜味增强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含量较高,达4.1 g,表明本试验养殖鲤鱼肉鲜美[12-13]。彭英海等[14]研究也表明,稻田养殖鲤肉质要优于其它养殖鲤或池塘养殖鲤,其鲜味氨基酸也优于其它鱼类。
表6 三江县稻田鲤常规成分及部分矿物质含量
表7 三江县稻田鲤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
稻田鲤肌肉具有矿物元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特点,肌肉中钙、锌含量要显著高于池塘养殖鲤[15]。本研究养殖的三江稻田鲤肉质细嫩,富含矿物元素,每千克鲤肌肉富含锌7.4 g、铁16.4 mg、钙548.2 mg,与稻田优质禾花鲤[16]比较,分别是其3 种矿物质的0.64 倍、2.38 倍、1.74 倍,充分说明本试验稻田鲤肌肉矿物质更高于其他地区稻田养殖鲤。
根据本技术研究及方法,在三江县核心试点应用实施“一季稻+再生稻+鲤”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面积13.33 hm2、在外围推广应用实施“一季稻+再生稻+鲤”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475.067 hm2。根据示范点的测产结果及对农户现场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估算:本研究模式每666.67 m2产鲤71.76 kg、稻谷(杂交稻和再生稻)848.87 kg,每666.67 m2总产值可达6 488.1 元。其中,一季稻每666.67 m2平均产量500.17 kg,再生稻每666.67 m2平均产量348.7 kg,平均价格3.0 元/kg,每666.67 m2均产值2 546.61 元;稻田鲤每666.67 m2平均产量71.76 kg,平均价格50 元/kg,每666.67 m2均产值3 593.3元。扣除成本每666.67 m23 769.5 元(其中稻种80元,鱼苗179.50 元,农家饲料400 元,农药100 元,有机肥80 元,化肥180 元,人工1 250 元,捕捞400元,田租600 元,稻田改造建设折旧及其他500元),每666.67 m2平均纯利润达2 718.6 元。稻田每666.67 m2平均综合产值提高了124.1%,每666.67 m2平均纯利润提高了12.3 倍,投入产出比提高了64%,投资收益率提高了8.5 倍。
从社会效益方面看:一是实现了粮鱼双增、产业扶贫。“一季稻+再生稻+鲤”技术模式利用再生稻与鱼共作,不减少面积,不增加投入,但实现了水稻、稻田鱼的增产、农民增收和产业扶贫。二是实现农旅结合,有效推动旅游发展。三江县侗族群众历来喜欢制作食用酸鱼、熏鱼干、鱼生,具有抓鱼节、烧鱼节等传统风俗。“一季稻+再生稻+鱼”技术模式提高稻渔产量,可有效推动当地旅游项目(游客参与捉鱼、烧鱼等形式)开发。如丹洲镇板江社区雷洞屯利用紫稻和普通稻混合种植形成稻田画,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因而促进山区旅游发展。
从生态效益方面看:一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稻田鱼可捕食蚊子幼虫、螺类及底栖昆虫,能够有效控制稻田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稻谷和鱼产品质量安全也得到了更好保障。二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该模式主要使用农家肥、农家饲料、微生物发酵饲料以及采用稻秆还田方式提高稻田肥力,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有效防止了土壤板结,还可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促进稻鱼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稻田的标准化改造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稻田蓄水保水能力,为稻田鱼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农田抵御洪水旱灾的能力。四是提高了粮鱼的品质。“一季稻+再生稻+鲤”模式延长了稻鱼的生长期,由于再生稻产生的稻穗、稻花能作为稻田鱼的饲料,鱼的品质随着生长期的增加而提高,2017年1月,三江稻田鲤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农户在水稻生产上也能享受种一次稻收割2 次的效益,实实在在得到再生稻种植的实惠,产生了“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的效果。
“一季稻+再生稻+鲤”综合种养集成技术方法利用稻田生态原理,一季稻收获后培植再生稻,稻田中继续放养鱼类。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收割下稻株上2/3 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 植株和根系,经施肥和培育后,让其再长出第二季稻子。在稻田养殖鱼类贯穿全部过程,田埂套种瓜菜果藤蔓植物类,创新打造出“一季稻+再生稻+鱼”的立体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一季稻+再生稻+鲤”模式。该技术方法能够在山区稻田大面积推广应用,养殖的三江稻田鲤为富硒水产品,锌、铁、钙含量高,肉味鲜美,能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