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璇 (井冈山大学医务所,江西 吉安 343009)
血常规为临床上常见的血液检验方式,可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贫血、造血功能异常等问题,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根据,且能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信息[1]。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检测结果将受到血液采集方式的影响。为提升结果准确性,需注意采血方式的科学与适用。当前临床上通常使用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方式,本研究将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中抽取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28岁,平均(22.9±2.3)岁。纳入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合并肝肾器官功能异常、全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1.2标本采集方式:在研究对象空腹状态时采集1 ml左右静脉血,放置到抗凝管中;另按照相关章程,经光电血球分析仪行末梢检测,采集20~30μl手指末梢血,置入含有1.6 ml稀释液的塑料管中保存。
1.3研究指标:①静脉血、末梢血的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按照一定比例稀释采集到的样本,充分混匀后置入两根量管中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抗凝后30 min内经日本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②静脉血、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在抗凝后30 min内检测;③抗凝后即刻、抗凝后3 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④抗凝后即刻、抗凝后3 h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
2.1静脉血、末梢血的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血两次数值差异比末梢血小。见表1。
次序例数静脉血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末梢血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首次检测505.41±1.633.98±0.82111.97±30.24218.63±68.525.54±1.713.26±0.54111.83±30.36210.49±67.32重复检测505.40±1.644.00±0.81111.95±30.15218.59±67.925.32±1.523.32±0.47107.53±29.54214.56±66.54t值0.0310.1230.0030.0030.6800.5930.7180.304P值0.9760.9030.9970.9980.4980.5550.4750.762
2.2静脉血、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血,红细胞计数高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采血方式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抗凝后即刻、抗凝后3 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抗凝后即刻、抗凝后3 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采血方式例数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静脉血505.42±1.713.85±0.53108.54±14.98219.21±65.35末梢血506.28±2.053.51±0.54109.03±15.02213.68±62.10t值2.2783.1770.1630.434P值0.0250.0020.8710.665
时间例数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即刻505.46±1.633.86±0.52108.67±15.21217.56±63.20抗凝3 h505.42±1.653.79±0.56107.98±14.30216.98±64.09t值0.1220.6480.2340.046P值0.9030.5190.8160.964
2.4抗凝后即刻、抗凝后3 h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抗凝后3 h末梢血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计数低于抗凝后即刻,血小板计数高于抗凝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即刻、抗凝后3 h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时间例数白细胞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即刻506.01±1.533.62±0.62108.73±14.76214.36±52.54抗凝3 h504.98±1.423.60±0.54107.96±13.62235.21±50.41t值3.4890.1720.2712.025P值0.0010.8640.7870.046
血常规为临床上基础的血液检测方式,其目的为测定血细胞数量、了解细胞分布情况与形态变化,为医生捕捉疾病早期迹象提供依据[2]。临床上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通常使用针刺方式收集机体静脉、动脉、末梢血液,然后经血液分析仪测定[3]。以往多使用末梢血作为血液标本,给患者造成的疼痛轻,在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随着临床实践的逐渐深入,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应用范围也有所拓宽。
本研究中,静脉血常规重复性检测结果两次数值差异比末梢血小;抗凝后3 h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比末梢血更为稳定。末梢血通常经耳垂与手指采集,操作方便,但在外界环境较低时末梢血标本容易发生溶血问题,流动性受到影响,血常规结果稳定性降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另外,末梢血成分复杂,混合有细胞内液、组织液,难以反映出真实血液循环,且对检测仪器存在一定感染。静脉血一般经肘部浅静脉采取,其血常规检测具有如下优势:机体血液中成分较为复杂,静脉采血样本受到外界干扰较少,可获取较高的血液纯度,将血液成分准确反映出来;肘部前静脉血液状态与成分稳定,能将血液循环的真实状态客观反映出来,提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静脉血经采集后通常存放在抗凝试管中,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数量变化不明显,结果更为稳定[5]。与末梢血相比,在血常规检测中采集静脉血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综上所述,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均能获取较为准确的结果,但静脉血更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