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朱炳林
“我现在呀,可是数着日子过,每过一天,乡亲们离小康生活就更近了一步。只有栗村的群众富起来了,我才能‘凯旋’!”4月6日清晨,陈文可在鲁山县库区乡栗村蓝莓基地查看完蓝莓的生长情况后笑着说。他已经在栗村驻村1051天。
陈文可是国网鲁山县供电公司的一名90后员工,于1991年出生,有着10年党龄、7年工作经历。2017年5月24日,鲁山县供电公司选派陈文可到栗村担任第一书记。肩负着责任和担当,陈文可踏上了扶贫的道路。
栗村依傍着鲁山县昭平台水库,地域总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绕村走一圈不足20分钟,是典型的“袖珍”村。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共有185户7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42人。扶贫之路,任重道远。
要想富,先修路。来到栗村以后,对基础设施的“大换血”成了陈文可扶贫的第一步。经过与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及筹集资金,该村主干道从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如今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道路两边的排水渠让“旱厕”成为历史,随处乱倒垃圾的现象荡然无存,打造的366米深井有效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为满足文化娱乐,栗村还搭建文化大舞台1处、新建文化广场1处、新增健身器材1批、新装绿化围栏500米、新栽绿化树苗1000多棵。同时,陈文可积极向国网鲁山县供电公司汇报扶贫工作,在该公司的帮扶下,改造10千伏线路0.55千米,低压线路1.29千米,新增200千伏安变压器两台,对所有村民家中下户线进行更换,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生活生产用电需求。
“我们村现在基础设施很齐全,晚上灯火通明,大家没事都会到文化广场跳跳舞、唠唠家常。”栗村村委会委员兼妇女主任张利利高兴地说。
“解决区域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陈文可和村干部一起努力的目标与方向。该村在实现“六通四有”和各项政策的快速落地以后,发展经济壮大村民“钱袋子”成为陈文可最实在的想法。
2018年,他与栗村村委成员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走街串巷解答村民心中的疑惑,提高他们对土地使用的认识,解决协调出现的各类问题。经过多次调研考察,确定了栗村“推进土地流转、集约规模经营、共同致富”的发展思路,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流转180余亩成方连片的土地给鲁山县林泽园蓝莓种植有限公司,并争取各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流转的土地上建设25座大棚作为村集体财产,通过租赁给该种植公司的方式,每年产生集体经济收益达15万元。村民还可在蓝莓基地就业务工,既实现了“土地流转金、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务工收入”一举三得的目标,也保证了村民的土地利益最大化。
陈文可(左一)荣获鲁山县第五届道德模范称号。
陈文可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热爱的事业上,也在不断收获成长。多年来,他荣获国网鲁山县供电公司职工代表、国网鲁山县供电公司“十佳孝心员工”、鲁山县第五届道德模范、库区乡党委政府“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然而这骄人成绩的背后,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早在2015年,陈文可的母亲被确诊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的脊髓型侧索硬化症,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和行动,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渐冻人”。在陈文可去栗村任职前,母亲正躺在重症监护室与病魔抗争。一边想着住院的母亲,一边还惦记着村里的扶贫工作,陈文可在孝心与职责之间深度挣扎。陈文可在任职前去看望母亲时,收到了母亲写的一张纸条:儿子,去吧,你是党员,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等你“凯旋”!母亲用仅能活动的三根手指歪歪扭扭写下的这张纸条,陈文可一直带在身边,激励他在扶贫路上勇往直前。
2019年1月11日下午2点,陈文可像往常一样正在开展工作,却接到了一个一生都不会忘记的电话。“喂,回来吧,你妈坚持不住了。”他的父亲哽咽道。陈文可立即赶到医院却还是未能见上母亲的最后一面,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掏出随身携带但早已皱褶的纸条跪在母亲病床前号啕大哭……
母亲的离世,让陈文可痛苦不已,母亲的期盼成为了一种遗愿,他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带着这份遗愿赶赴到扶贫的前线。
2019年12月,国家委托省第三方考评组在栗村验收通过,高度赞扬该村产业带动脱贫的发展模式。经过有力帮扶,栗村已于2018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现有贫困户5户14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8%。现在的栗村面貌已焕然一新,形成以蓝莓产业为重点,扶持发展血桃、食用菌和芦笋种植业及传统养殖业的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就近就业,高质量实现村集体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户的稳定增收。
陈文可的故事还在继续着,作为90后第一书记,未到而立之年的他将继续高擎“敬业”“孝道”两面大旗,挥斥方遒,书写“小陈书记的大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