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相声 石金楷
在中国北方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上,水稻的耕作一直沿用着漫撒籽、条播和水育秧的三种耕作方法。黑龙江省一直到上个世纪80 年代,最先进的方法仍然是水育秧与条播,产量始终没有突破亩产400斤。中国南北方的水稻产量一直是农业科学家们研究和要想突破的禁区,因为这种农作物的面积占全国其他农作物面积的百分之三十,解决了水稻产量问题,就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的大问题。
1981年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在北京接见藤原长作先生
20 世纪80 年代左右,南方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培育了“育种三系法”,使南方的双季稻突破了900 斤大关,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解决了一半中国南方人民的吃饭问题,也充盈了国家粮仓。然而,中国另一半的北方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水稻的产量从未超过400斤,让北方的水稻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一直在苦苦的探索和研究试验,始终在困惑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谁曾料到,改变中国“三北”地区千万亩水稻低产的历史,由一位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先生给解决了,这不是神话,是一场水稻换代伟大的绿色革命。
20 世纪80 年代初,日本农林省组织以赤津益造为团长的“日本友好黑龙江省农业考察访中团”,第二次来到了黑龙江省。第一次这个农业考察团访问了河南、河北等几个产粮大省,这次是重点考察黑龙江省的水稻主产区。在这个团队中有一位年届七十,满头白发的日本水稻大王藤原长作先生。
20 世纪30—40 年代,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的人民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尤其是日本人民的温饱压在了政府头上。日本政府把重工业基础全部转入了轻工业和农业机械,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科学家手里,土地集中在农业种田能手的手里,日本的这一振兴农业的国策确实是一种明智之举。
而在这个时期,日本国北方岩手县泽内村的藤原长作,已经从事水稻高产研究试验近30 年了,而且取得了日本水稻史上突破性的成果。
1955 年,藤原长作在多次的研究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终于在1956 年试验成功了“寒地旱育稀植”的高产技术。他研究试验成功的水稻株距9×5改为10×5,每穴一至两株秧苗,结果突破了日本水稻历史以来每公顷8900 公斤的高产纪录。他的这项高产技术很快在日本全境推广,日本农林省给了他最高的荣誉和奖励,并授予他“日本水稻大王”的称号。而中国在五六十年代仍在人民公社模式化的进程中,而且在1960—1962 年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而日本的农业却是年年丰收。
70 年代中日关系“破冰”,1978 年两国建交,中国农业虽然热火朝天地农业学大寨,但农业发展仍像老牛拉车式的缓缓地前进,水平仍处在日本农业40 年代的水准上,这巨大的差距中国人浑然不觉。日本这两次访中团虽说是农业考察,究竟是为什么目的而来不得而知。
上个世纪80年代方正县科委试验小组人员,前左三为藤原先生
1980 年8 月20 日,日本农业“访中团”一行23 人,在团长赤津益造的带领下抵达了方正县。方正县委、县政府以高规格的水平接待了这批日本友人。根据赤津益造团长的请求,方正县外事办陪同他们首先参观了中日友好园林,在解说员动情地解说下,该团全体成员被中国人民的大爱精神深深地感动。尤其是藤原长作先生第一次来方正,中国人民这种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伟大情怀令这位日本老人泪洒衣衫。此时他已经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为报答中国人民的恩德和替日本侵略者赎罪,他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奉献给中国人民。
在方正县委招待所举行的会晤座谈会上,双方通过翻译互相作了介绍。当赤津益造介绍到藤原先生时,中国的官员眼睛一下亮了,因为大家不相信这位貌不惊人的普通日本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日本水稻大王。会谈进入了实质性的话题,藤原先生开始询问县农委李自兴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方正地区的纬度、温差、积温和水稻耕作的方法,中耕管理以及生长期、亩产量等问题。李自兴一一作答。藤原先生沉默了一会儿,断然地说:方正地区的纬度与日本岩手县几乎相等,都在一个纬度上,之所以水稻的产量低是耕作的方法不对。他郑重地承诺:我要把我在日本几十年研究成功的“寒地旱育稀植高产技术”奉献给中国农业,并在贵县首做试验基地,让中国的北方水稻走出历史以来形成的禁区,打破传统的耕作模式,让水稻翻倍的高产。当翻译把他的话译出后,与会的全体人员面面相觑,都表现出惊讶、困惑和迷茫,“寒地旱育稀植”是头一回听说。藤原先生看到大家不解的表情继续说道:明年我就来方正县搞试验,请贵县给我一块试验田,请中国朋友支持并相信我。
这次会晤和座谈会围绕着藤原先生的“寒地旱育”为主题进行讨论,县政府和农委很快达成了共识,同意藤原先生明年来方正进行他的稻作高产试验,双方洽谈的气氛十分热烈。
1981 年2 月,方正县县长高凤启带着方正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去市里和省里向有关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和省、市科委的大力支持。高县长回来以后,对藤原先生的到来做了应该准备的全部工作,试验田以及藤原先生的衣食住行。
4 月16 日,正是春耕前的备耕工作,水田浸种的时间也到了。藤原先生没有食言,他带着自己培育的“松前”和“旱锦”优良稻籽回来了,在哈尔滨一下飞机在旅馆他就把稻籽浸泡上了,为的是抢农时。抵达方正县时,他顾不得休息和县委的热情招待,而是要陪他的人员立刻赶到了富裕大队为他安置的家,并马上去查看了县委为他准备的试验田和打苗床的基地。
之前,县委与县农委李自兴、刘汉学、朱国政等农业技术员就为藤原先生选择了27 亩的试验田,同时县科委又选择了117 亩的对比试验田,请方正县最好的种稻能手与藤原先生一较高低。
藤原先生的操作方法不像中国采用水育秧的育苗方法,他带着一班小青年,他亲自示范整理苗床,把苗床浸透水,撒上他带来的稻籽,然后覆土盖上密密麻麻的稻籽,苗床外用弓条罩上塑料布,棚里产生高温,这就是“寒地旱育”的方法。当时全村的农民和县里的农委、县领导都来观看,大伙也都持一种怀疑和困惑的心态看着这位日本老人在指导操作。
3 天以后,塑料棚内拱出了一片尖尖的稻籽芽,之后一天一个样,十天以后一片墨绿,之后通风、浇水,一系列的工作在藤原先生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五月左右,藤原先生的旱育苗已经长到三、四寸了,他的试验田在他的指导下撒下了大量的农家肥,继而放水、耙地,下一步就开始插秧了。
县农委准备的117 亩对比试验田也做好插秧的准备,采取的是水育秧条播的传统方法,这两块试验田就像两军对垒,都憋着谁也不说的一股劲,到底看看谁能最后获胜。
藤原先生的试验田开始插秧了,他戴着大草帽、光着脚,挽着裤腿下到田里亲自做示范。在他的严格指导下,社员们按他的要求间距,10×5,穴距5×5,每个穴内只准插三棵,入泥一寸许。为了抢农时,几天的时间藤原的试验田就插完了秧,参观的人们包括外村和县委、农委的领导,数百人站在地头,只见藤原的试验田内黑乎乎一片,那稀稀拉拉的秧苗可怜巴巴地在春风里颤抖,所有的人心都凉了,这是干什么,这不是胡扯吗?有的社员忍不住咕嘟着说:这洋老头拿咱们的一等土地闹着玩呢!秋后的公粮算谁的?
再看县农委那百十亩对比田,在种稻能手的指挥下,水育的秧苗排在田里绿油油一片,与藤原的试验田简直没有可比性,好像是壮汉与可怜瘦小的要饭花子。
人们的看不起和议论,藤原先生从表情上早已洞察,但他不动声色,每天亲自到田里视察,掌握水的深浅度,该吃吃,该睡睡,就像运筹决战前的将军,胸有成竹。
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凸显了出来,进入六月初,气温上来了,地温水温也上来了。因为藤原的试验田是10×5 的行距和株距,其空间受光好,水温也高,而且透风,那看似弱不禁风的一穴穴秧苗一天一个样,开始了大量的分蘖,每穴都分出七、八棵杈子。到了七月中旬,每穴秧苗都已分出十几棵二十几棵杈了,远看一簇一簇墨绿的,像无数个士兵小队,相互比肩成长。原来那些看热闹和说风凉话的人们全都傻了眼,不知这洋老头用了什么魔法。县农委的技术员和县各级领导看得直咋舌,同时他们也陷入了深深地思索……真是不可思议,难道这就是科学?
再看县农委的一百多亩对比试验田,由于密度高且透风、透光不良,密密麻麻地相拥在一起,显得非常“团结”,七月下旬来了几场大风,县农委的试验田由于稻秸秆弱一片片的刮倒,而藤原的试验田,由于适当地使用了钾肥,根深苗壮,抵住了几场大风的摧残,一簇簇的秧苗且在大风中坚强地屹立着向大自然示威。
藤原长作先生饱含深情的题字
这位日本老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了神话,形成了一个无可争辩的奇迹。颇有心计的县农委李自兴、刘汉学、朱国政等人立即整理藤原先生寒地旱育稀植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连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不放过。
收获的季节到了,两块对垒的试验田也到了见分晓的时候。藤原先生亲自监督收割打粮装袋、过秤。县委有关领导都在现场,同时,县农委的试验田也在打粮装袋、过秤。对等的一亩田对一亩田,其结果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藤原的试验田亩产780斤,县农委的试验田仍没有突破400 斤,这是方正县历史以来水稻破天荒的奇迹﹗什么是科学,大家深深地体会到了。然而,藤原先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样的产量根本达不到他的要求,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位老人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在县委、农委召开的工作总结会议上,藤原先生提出了来年再生产的两条意见:一是秋翻地,在一个冬季零下30 多度的低温下,杀死虫卵;其二要加大稻田农家底肥,以增加地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给藤原长作先生的奖章
九月初,藤原先生载着方正人民的祝福和荣誉回到了日本故乡。
同时,方正县农委把藤原先生的工作以及寒地旱育稀植高产的流程形成材料,汇报给省、市主要领导和科委。
黑龙江省科委把藤原先生的全部成果材料,上报中国农业部。同年在国庆节前,中国农业部、国务院邀请藤原先生去北京参加了国庆节四十周年大庆。
1982 年方正县委早早地召开了全县的春耕生产会议,县委果断地作出决定:在朝阳公社增加600亩水田作为重点试验田;并扩大全县五个乡镇选择有水田的大队、生产队跟进4556 亩水田。县农委已把藤原先生的“寒地旱育稀植”全部工作流程印成了手册,全部发了下去,各乡镇组建了技术员进行巡回指导。方正县委、农委把1982 年的水稻生产放在了重中之重,全县人民在等待着藤原先生的到来,因为这不仅仅是方正县的希望,方正县委还肩托着中国农业部的期望和中国北方千万亩水稻生产增收的大期望。
1982 年春耕生产不尽如人意,适值天气干旱,农民叫“掐脖旱”,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方正县委通过省水利部门提出打深水井以解决水源。育苗期间,藤原先生除了仍在进行自己的试验田之外,主要工作就是在各个乡、镇和大、小生产队的生产线上进行指导,同时他边指导边办学习班。县委、县农委负责生产的干部和藤原先生日夜吃住在各个乡、镇和大、小队里。藤原先生严格要求,插秧必须在六月份之前完成,因为水稻生产长期仅在一百二十天左右,当时稻籽是培育的“合江二十号”,全县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日夜奋战,终于在五月中旬全部完成了全县的插秧任务。
1990年国家农业部颁发给藤原长作先生的中国农业奖章证书
这一年是方正县委下大力气期盼和关键的一年,虽然旱情严重,水源不足,但秋后全县5000 多亩水稻却平均每亩达到了759 斤的高产,藤原先生的试验田与县农委的600 亩试验田均突破了亩产1000 斤大关。
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藤原先生的“寒地旱育稀植”高产技术的成功,举县欢庆。省、市主要领导、科委以及中国农业部,领导齐聚方正县召开了现场会和工作经验总结会,县农委详实地再次总结了1982年水稻生产的流程并补充了不足,并上报省委、科委。中国农业部、国务院派专家来方正县实地考察并与藤原先生会晤,面对从上到下的领导接见和无上的荣誉,藤原先生非常淡定,他对领导人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在报答中国人民的恩德!
1990年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右一)接见外国专家时和藤原长作先生(左一)亲切握手
1983 年初,方正县委作出了决定,把藤原先生培训的173 名水稻技术员,经请示省委、农业部领导的认可,全部派往中国的“三北”地区,全面推广藤原先生的“寒地旱育稀植水稻高产技术”。之后的1984 年—1990 年,中国“三北”地区全部采用了藤原先生的稻作技术,千万亩水稻突破了历史以来的最高产量,这一场藤原先生掀起的中国北方轰轰烈烈的水稻更新的绿色革命,让延续了几千年传统水稻的耕作法和低产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史上,在上个世纪的80—90 年代,中国南方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三系种子”法,使南方的双季稻超出了千斤的产量;中国北方有藤原氏的“寒地旱育稀植”法改变了北方水稻低产的历史,中国的粮食产量一跃而成为国际前列的水平,藤原先生为中国的粮食丰产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藤原先生感恩中国人民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人民感谢这位无私奉献的国际友人。方正县人民更是尊重这位水稻专家的几年无私地奉献,根据藤原先生的要求,方正县委决定吸收他为方正县荣誉公民。1994 年,藤原先生写下了深情的一句话:我忆念在中国的日子!
1990 年中国总理李鹏接见了藤原先生,副总理王震接见他并赠送了礼物,中国农业部刘中一部长又为他颁发了证书和奖章。
这一年,藤原先生专门去富裕村,看望了几年来对他无微不至照顾的老房东杜荫武夫妇,老杜夫妇热情招待了这位和善的日本老哥哥。临别时,藤原先生把自己一件心爱的驼绒毛衣送给了老杜,老杜则回赠方正县的土特产。
上个世纪90 年代,高龄的藤原先生又回到他曾经往返工作生活了六个春秋的方正县,方正县委和方正人民热烈地欢迎老朋友的到来,这也是他老人家最后一次探望他的第二家乡。
1998 年8 月7 日,藤原先生在故乡岩手县泽内村去世,这位把一生的精力献给日本、中国水稻事业的老人,最后的遗愿就是把他骨灰的一半葬在方正县,是以此警示和告诫世人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藤原长作先生对中国北方水稻革命的伟大无私奉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并永远地怀念您!
藤原长作先生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