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继明
摘 要:讨论是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或交换意见。历史课堂的讨论式教学是一种教师经过事先精心的设计,然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某个或某些历史问题经过课堂的辩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达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提高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讨论式学习具有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表达、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符合当今社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8-0079-01
1.课前准备
(1)设计讨论题目
精心设计讨论题目是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目的要明确。要让学生明确参与讨论的目的,即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否则 ,讨论就是缘木求鱼,没有结果。
第二,难易要适中。如果讨论的问题太深奥,学生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题目太简单,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讨论的题目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等。例如,教学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课时,如果让学生讨论“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为什么清军1683年才进入台湾?”这个题目,显然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符,题目偏难了,而且也偏离了教学重点。如课学生讨论第一课中“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学生就可以接受了。
第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实践表明,题目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讨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初中学生对于在小学或课外有过一定了解的、与现实生活有某种联系的、故事性较强的题目很感兴趣,乐于讨论。比如,讨论“对李时针、祖冲之、司马光的评论”等题目时,就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对一些影响不大的次要人物或事件进行讨论,学生的讨论積极性就会降低。
(2)准备补充材料
仅仅依靠课文中的内容或插图进行讨论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事先准备充足的资料。补充资料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可信的。补充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文字、文物、图片、音像等。还要注意的是补充的内容要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与讨论有关的原始资料、前人研究的成果等。
(3)拟定讨论提纲
教师应根据题目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及补充资料等拟定讨论题纲,这样,才能保证讨论有条不紊的进行。
2.课堂讨论
(1)讨论过程
此环节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作为本堂课的指导者,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插手过多,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为此,教师应按计划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的导入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定的代表阐明各自的见解。教师在此时应做好引导工作,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正确、独到之处给予表扬或鼓励。当然,教师也可以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阐明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学生的讨论遇到困难时。例如,在讨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一题目时,教师可就“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讨论的类型
第一,小组讨论。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应在小组中指定一位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主持本组讨论,并作发言准备。例如,讨论“鸦片的危害”、“俄国农奴制对社会进步的阻碍”等。如果题目较大,可将题目分解到各小组讨论。例如,讨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便可将题目分块落实到各小组讨论。在讨论时,本着全体参与的原则,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教师要注意跟踪指导。
第二,班级讨论。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师生通过讨论后提出各自的见解的方法。这种讨论适用于年龄层次较高,题目较难的情况。比如,组织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联系与区别”时,就可运用班级讨论的形式。
(3)讨论的安排
第一,整堂课进行。例如,讨论前面提到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联系与区别”。或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这一题目,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历史时期多,应安排一节课进行,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课前切入。此类方法适用于所学知识同旧知识联系较密切的情形。例如 ,在学习《世界历史》中“灿烂辉煌的古代亚非文化”这一目之前,就可插入“中国古代文化先进性”这一讨论题目,让学生就某一领域或某一时期的文化进行讨论,以便对亚非文化事先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课中插入。例如,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清前期的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时,可安排学生就“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情况进行讨论。这类题目较小,所需时间不多,但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第四,新课后插入。教师讲解完一节新课后,学生对某些重点或难点问题仍然难以掌握。这时如能恰当地插入讨论题目,将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节时,可让学生搜集资料,讨论中共“一大”的部分代表的事迹,从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期情况的认识。
3.课后总结
讨论课结束后,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巩固讨论成果,总结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积极评价学生的讨论,以便激起学生今后更广泛参与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求知欲。
中国古代就有讨论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大胆、主动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历史的思想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