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仓鼠
图片提供设计互联 相关设计师及其团队
Graft餐具系列是设计师邓绮云在瑞士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ECAL)研读硕士时的毕业设计。邓绮云本人是植物爱好者,进入毕业课题时又正值春天,她就用石膏为各种随手可取的蔬菜水果皮进行翻模,随后用聚氨酯树膜灌模出来,再接在一次性餐具的柄上、叉子上——这正是这一套餐具的名字“Graft(嫁接)”的由来。这只是第一步。邓绮云几乎把当季的蔬菜水果全都试了一遍,才选出材料的形状和肌理与物体本身的功能要求一致的组合。用赏心悦目的外观突破了人们对“一次性”餐具的固有成见。
Q:最初怎么定下用PLA这种材料来制作一次性餐具的?
A:聚乳酸(PLA)制作的产品不常在生活中见到,但像3D打印或者薄膜方面的应用则比较成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塑料。相对于无法降解,回收尚且困难重重的化石基塑料,我觉得生物塑料提供了一個有进步意义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的来源是可再生的植物而非可能枯竭的化石资源,并且它的降解周期大大地缩减,可以缓解传统塑料带来的环境压力。另外我认为“一次性”餐具的正当性就很值得质疑,所以也想通过向公众普及这一材料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引发更多思考再带来行动改变。
Q:这套餐具的颜色和材质很接近蔬菜的形貌,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设计?
A:在我进行设计之前,早就有PLA制作的一次性餐具,就跟所有白色的一次性刀叉勺一样。但是单纯的材料改变,反而使即用即弃的习惯显得比原来“道德”了,可能还间接地鼓励人们继续浪费更多材料。有很多一次性产品事实上经得起多次使用,只是它毫无特征的外表在刻意避免与人产生连接,使抛弃非常轻松。我想通过非常具体的视觉形象告诉人们,它是从有生命的植物而来,每一件都是珍贵的,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制造,请尽量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Q:产品本身在颜色上的过渡是如何完成的?
A:用比较形象的方式理解就是两个装有不同颜色材料的针管同时往一个模子注入,所以颜色过渡是在产品内部完成的,不是表面的喷涂或者其他后期处理,这可以达到食品接触安全标准。
Q:你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选用材料的?是否有必须要坚持的标准?
A:自从关注环境问题以后就会更多考虑材料的生命周期,即从来源、材料加工、产品成型、销售和使用、废品处理全部环节评估这种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满足设计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更环保的方案。
在设计师杨明洁眼中,任何设计都需要基于在地文化、审美、产业背景与生活方式。他认为,因为没有经历完整意义上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在文化与设计上存在着断层。但现在,随着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数字化、柔性化、小批量的制造工艺又再次给了中国设计一个新的空间与机会。而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之中,杨明洁自身也不断尝试挑战材料创新的可能性,采用杜邦纸制成的折纸沙发“在云端”正是他在这一征程中所迈出的一步,不仅使材料与自己的设计理念巧妙糅合,完成的作品兼具舒适体验和视觉上的愉悦优雅。
设计师杨明洁
Q:最初是怎么想到用杜邦纸这种材料来制作沙发的?
A:在这件作品中,我尝试用折纸的概念设计一张兼具舒适与美学价值的坐具。将特殊的纸张通过层层折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材质柔软、轻薄、坚韧的特性,形成了纤细轻盈的视觉肌理。这样的结构也使得沙发更加结实耐用,并且让使用者获得了舒适的坐感体验。
Q:沙发形态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A:来自于材料本身的质感,我希望最终的结果是纯粹的,轻盈的。如同“云”一般纯粹的褶皱设计贯穿于整个内部钢管,形成了一个中空的造型。在这个空间内可放置正在阅读的书本,或是成为宠物嬉戏的空间。最终在美学与功能层面上达到了统一。
Q:你的设计中,包括这件“在云端”,都不乏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吸收和运用,你认为传统元素对当代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我觉得不必去刻意强调“中国的”或是“传统的”。这是一种民族自卑感与自尊心在设计中的双重体现。好的设计应该是基于文化、审美与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形成的。我的设计教育背景很大程度是来自德国的设计体系,但我的作品依然会流露出东方的美学与价值观,这是与生俱来的。
Q:你是否会考虑继续用杜邦纸这款材料设计新的产品?
A:一直都在试验各种新的材料如何应用于设计当中,纸是其中的一种。除了座椅,我们还用纸做了包袋、本册、口罩与灯具等产品。
Q:你认为好的产品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A:设计师思考与解决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友善的,而非对立的。好的设计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人类社会是友善的。优良的产品应该传达一种正面的社会启迪意义,传播与启蒙创新而有意义的生活理念与方式。
材料乘以设计TM团队认同设计应该针对人的需求而非人的欲求,而可持续材料的设计则是他们的核心方向之一。用土豆制成的食品包装材料,边角布料、西瓜皮、茶叶渣做的代替塑料和石料的桌面材料、废弃手机贴膜塑料回收再造的衣架,塑料瓶加工成的再造砖,从2011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到2018年10月成立公司,材料乘以设计TM带着“如何让建筑空间成为拉近人类及环境之间距离的连接媒介”这一好奇,致力于弥合可持续材料研发与设计应用这两个市场上比较割裂发展的环节,“留给人类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我们希望可以尽力去做我们能做的。”
材料乘以設计TM创始人雷雨霫
设计团队:材料乘以设计TM(NANOxARCH?)
Q:有哪些日常人们不会想到的废弃材料,被你们进行了再设计?
A:材料乘以设计TM(NANOxARCH?)聚焦的“可持续材料”包括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垃圾再造材料、快速可再生的自然材料、通过可持续化学方式合成的新材料,以及场景废材(比如工厂因为给客户做错尺寸而囤积的门窗布匹,展览或设计中的废材等)。其中垃圾再造材料囊括了大家可见的所有垃圾类型,比如厨余垃圾、电子垃圾、农作垃圾、纺织垃圾等等。
从物质的角度,所有“垃圾”都是被部分人为否定了价值但尚有使用价值的材料,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再次利用,有些并没有改变材料形态,你可以看出它原有的样子或纹理(upcycle),有些已经完全看不出(recycle),比如鸡蛋壳做成的仿石桌子。
Q:这些废弃材料的再应用产品要大规模投入市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我们观察到国内极少有人做这样一个串联:做材料的在研究材料,要不然就要付出额外的市场销售成本,于是设计师拿到的所谓“新材料”价格就很贵,难以推广,同时做产品设计或空间设计的也很难去了解到材料的方方面面,也很难说服客户去选择,而做可持续文化推广的又常见是一些环保NGO等,成本环环叠加。所以我们专攻可持续材料设计,是链接可持续材料研发与设计应用这个市场上比较割裂发展的两个环节。同时亦为客户提供可持续整体解决方案。
Q:你们未来的设计方向是什么样的?
A:我们目前仍然是以可持续为重心来发展,智能是下一步的事情,但我们也已经在逐渐尝试将智能逐渐引入我们的部分业务中以节省人力投入。这近十年期间,我们也看到了VR、AR、3D打印等被逐步导入应用到设计行业的,未来设计行业应该会迎来更多的跨界融合。同时,我们也持续看好仿生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
2008年,“5.12汶川地震”为人类生活留下巨大的创痛,如何从倾圮的废墟之中重建家园,成了当务之急的命题。曾经的居留之所虽然成了一地颓垣瓦砾,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仍然饱含着曾经寄托的情感。同时,正值5月麦收,受到灾情影响的乡村企业也急需重振,正是这些观察,让设计师刘家琨构想出了“再生砖计划”——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秸秆作为纤维,加入水泥、沙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于灾区的重建工作。也正是类似“5.12汶川地震”以及近期的“新冠肺炎”这样的社会事件,让刘家琨及其团队,在设计的过程中投入更多对于建筑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
建筑师刘家琨
Q:“再生砖”使用材料的最初构想是如何产生的?
A:“再生砖计划”始于2008年6月,即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当时的计划着重于民间个人生产自救,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作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
Q:除了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之外,现在“再生砖”有哪些新的应用场景?应用效果如何?
A:随着地震重建工作的逐步完成,再生砖也逐渐脱离地震应急救灾的概念,进入了“拆除建筑废墟旧材料再生利用”这一广泛的环保产品领域,现有产品逐渐多样化,如透水基层、透水地砖、承重标砖、空心围护砖,面层砖等,并已开始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比如成都的水井坊博物馆,西村大院,以及上海的诺华C6等。也作为那个时期的特别记忆承载,在各地作为艺术品展出过。
Q:你期望中“再生砖”最理想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样的?
A:我希望“再生砖”是一种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动手生产的低技低价合格产品:就地取材,手工或简易机械就能生产,免烧,快捷,便宜,环保,因地制宜,尺寸随机,适应性强,无名有用,不受专利掣肘……我希望再生砖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Q:你会回访应用了“再生砖”的一些建筑项目吗?回访过程中是否有发现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A:回访过。因为再生砖是免烧砖,虽然更环保,但防渗性不如烧结砖好,因此要注意保证防水基层工艺和辅料的品质。
Q:你理想中的建筑形态是什么样的?
A:建筑设计是很多元素的综合结果,我不单独考虑形态问题。我希望最终选择的形态,能与现场及任务氛围有合理的关系,能提炼并升华场地精神。
2017年,UABB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深圳南头古城开幕。当时,深圳独特视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称“独特视野”)参与公共水饮区的设计,因为室内的使用空间有限,为了创造更多的休息空间,主创设计师李甫认为有必要设计一款更机动的家具,使室内空间延伸到室外。恰逢共享单车的泡沫开始出现,“独特视野”从小鸣单车以及各个小区的废弃单车里回收了五花八门的车型,最终将它们改造成了移动单车桌,原本统一着色的想法被放弃,花花绿绿的颜色与城中村色彩纷繁的马赛克相映成趣,“而且这种回收的做法特别有城中村那种自在和随性的气质。”
獨特视野的主创
李甫
设计团队:深圳独特视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Q:现在这款产品是否已经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之中了?有什么你们在设计之初忽视的问题吗?
A:这款产品获得了2019年的红点最佳概念奖Best of Best。虽然并未上市销售,但我们一直用在各种活动、展览以及自用。单车桌本身蕴含的灵活性在此后走进社区的多次活动中都得到应验,例如蛇口无车日,鳌湖的村民日志活动。居民边用边玩单车桌的方式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单车桌是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若干迭代逐渐成型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很完备。我们设计的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变形虫”。
事实上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不周的考虑,但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初我们在电脑上草模提出了车桌的概念,并造出了第一辆样车。桌腿是可以翻起来当推车把手的,测试以后觉得桌面太小,放置不稳,不够实用。于是调整桌面比例,改成固定桌腿,成了现在的雏形。后来在制作中又有更多改进,例如让全部零件可以便捷地拆装,方便运输储存。关于桌面如何铺装,也经过若干次推敲尝试。我们请师傅即兴地测试了水泥、瓷砖和各种马赛克的混搭,最终确定了参加双年展时的马赛克效果。
Q:对于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如何在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A:因为回收材料的不规则性,制作起来往往更贵,更费时,更费人工。我们这些车桌都是请城中村的工人自己造的,每一辆车的尺寸,螺孔的位置都不一样,需要逐一处理,它的成本比规模化和机械化的产品更高。但是,我觉得价值不能这样简单计算。时间在废弃材料上所留下的痕迹和故事才是最珍贵的,自行车使用多年留下的划痕,碰伤和各种不完美,都是它独特生命的记录,是不可能复制的。另外,让旧的物件注入新的活力,需要特别创造性的个人脑力投入。这样的时间痕迹和个人投入,很难以批量化的商业价值来衡量,但是却可以在情感上获得更高的价值。换言之,愿意认同这种情感价值的人,就会认同其商业价值,为多出来的部分买单。这是一种小众与个性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