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人生 无私奉献

2020-05-21 02:50彭季
老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清华大学大学

彭季

“到了我这个年纪,喜欢回首过往、品味人生,我觉得自己还是过得非常充实的,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研究,也忠于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非常艰苦的大环境下,没有退缩过,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迎难而上,为国家教育事业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培养了一些人才,最值得骄傲和欣慰的是在推动南昌大学进入‘211工程这个光荣使命中出了一份力……”今年已经85岁的吴志强教授谈起自己的经历,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保持着单纯和谦虚的品质。

八闽才子 德才兼备

1953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年,也是吴志强考入清华大学的那一年。当年,年仅18岁的吴志强来到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们6名来自八闽之地风华正茂的同班同学一路的欢声笑语。他们乘轮船转汽车换火车,从福建到江西到上海再到北京,一路北上,进入让他们激动不已的清华园。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吴志强再也没有离开过大学,一直坚守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1935年,吴志强出生在福建福州的一个职员家庭。吴志强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小学毕业那年,虽然全家住在福建南平、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是父母还是下了决心,把12岁的吴志强送到了福州最好的私立中学——英华中学(今福建师大附中前身之一)。因为住校,从初中开始,吴志强就学会了独立安排学习和生活。1949年8月,福州解放时,他刚上完初二。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并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市学联副主席等职务,在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许多锻炼。1953年,吴志强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时,吴志强报了汽车专业,后来服从分配到了焊接专业。当时真是没有几个人懂什么叫焊接,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服从分配来的,思想一时想不通。到了三年级(当时学制是五年)时,还有同学写了一首打油诗:“今日清华开专业,凑成讲师一个半;讲了上联忘下联,大眼小眼团团转。”如今,吴志强饶有兴趣地念起这首打油诗,还解释“讲师一个半”中的“一个”就是潘际銮院士。他不时开心、幽默地回忆起当年老师们边学边教的情景,让人感觉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使命,非常强调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开展科研、从事生产活动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焊接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参加了各种生产和科研攻关工作,从初始简单的制造锅驼机、起重吊车,逐渐到制造2500吨水压机蓄势器,用电渣焊制造800毫米轨梁轧机机架、核反应堆池壳和其他部件的焊接……当时,这些任务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往往是“白手起家”,需要开展“大兵团作战”、众多参与者协同配合才能完成。毕业分配时,吴志强留校当助教,但还没等到人事处报到,就参加了轧钢机机架电渣焊的大会战。毕业前和毕业后,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和训练的。

从清华大学的学生到留校当助教,到教授,到教研室主任,吴志强获得过不少的荣誉。在50多年的时间里,吴志强不能不提他非常尊敬的一个人,也是对他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一个人,那就是潘际銮院士,南昌大学第一任校长。潘际銮是吴志强的大学老师,是把吴志强引进焊接科研领域的引路人,也是培养吴志强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领路人,他们之间有说不清的缘分,这也造就了吴志强和南昌大学的一段情缘,一段抹不去的回忆。

从弱到强 缔造昌大

1993年春天,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吴志强接受时任江西省省长吴官正之聘,抛家舍业跟随潘际銮来到南昌大学。他们身负使命而来,就是要参与打破江西省教育界无院士、无博士点、无重点大学“三无”的局面,并且在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与全校师生一道推动南昌大学进入“211工程”,完成江西重点大学零的突破任务。

当时,南昌大学处在创办阶段,困难很多,经费很少,环境很艰苦。1993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办公楼没有空调,为了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大家仍然坚守岗位组织和撰写材料。艰难时期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吴志强就是这么一个人,喜欢啃“硬骨头”、打硬仗、迎难而上。也许正是清华大学的培养和历练,锻炼出了他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执着的情感、平和的心态,凡事顾大局舍小利。

办好一所重点大学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两校合并初期,南昌大学教师队伍的状况与建设重点大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吴志强清醒地看到了这个差距,同时也看到了合并之前两个学校的教师的潜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组织,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开展科学研究,承接国家或地方的重要课题,让老师们在攻坚克难、完成任务、获得成果的同时得到提高,培育一批学术造诣深、有组织领导能力的骨干。基于这种认识,吴志强抓住学校建立重点学科和建设一批科学研究中心的机会,加紧科研体系的梳理和教师资源的整合,常常带着科研处干部和相关专业老师在省内跑企业、进机关,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渐渐地,南昌大学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汽车模具、电厂粉煤灰利用、粉末油脂开发、蓝色发光材料、吉安后河治理、赣文化研究、赣客方言比较、中密度纤维板连续平压机生产线设计等项目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每个项目都对应着一支队伍,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的科研、教学骨干。吴志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项目名称和负责老师的名字。经过不懈的努力,没过几年,南昌大学的科研面貌便焕然一新,改变了过去“小打小闹”“散兵游勇”“夫妻店”的落后局面,一大批项目取得了过硬的成果,为学校进入“211工程”增添了不小的分量。

1993年对于南昌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当年12月,南昌大学成为江西省第一个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了一个博士点和两个博士生导师,同时一下子增加了9个硕士点。此后,每两年一次的学位点评审时,南昌大学都有博士点“进账”。从1993年进校开始,吴志强就着手“211工程”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注意积累资料。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南昌大学于1996年1月通过“211工程”的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我国地方院校中第一所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江西省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所重点大学,吴志强来赣工作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吴志强副校长在昌大创业的5年时间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是南昌大学进‘211工程的重要人物。他办事得力,认真,有魄力。他的爱人留在北京,他身边没有人照顾,吃饭东一顿西一顿,经常有人找,所以现在胃和心脏都不太好……”这是潘际銮对他真实而平和的评价。的确,那5年,吴志强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寒暑假,没有正常的生活作息,没有家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经常吃隔夜饭,吃饭经常被打断,经常一大早便被敲门声吵醒,饮食和睡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拉肚子或胃不舒服时有发生,但是南昌大学的老师从来都没有听到过他的抱怨和不满,因为他总是微笑着,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乐于奉献。他喜欢朱镕基学长的一段话:“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出高徒;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这段话被他当作自己前进途中的照明灯。

急流勇退 回归清华

1998年,63岁的吴志强向南昌大学递交了辞呈,回到了清华大学,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在南昌大学的5年可以说是他人生最有价值、最具考验的一段时间,也是他人生最绚烂、最闪光的一段时间。虽然回到了清华大学,但他还是非常关注南昌大学的发展。2003年,南昌大学举办合并10周年庆典,他受邀回到学校,参观了正在建设的前湖校区;2007年冬天再次回到南昌大学,此时的南昌大学已经具备了一所现代化新型大学的规模和实力,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吴志强感慨万分:南昌大学就像自己的孩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她的成长、她的发展融合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泪水!相信每个为南昌大学出过力的人都会为之自豪、感动。

回到清华大学的日子是吴志强最熟悉的也是最简单的日子。每天,他都要路過二校门,路过照澜院,还要路过60多年前那条滚落行李的水沟。从焊接馆到教工宿舍,从教工宿舍到焊接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和奉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习惯了停不下来,停下来反而很难受。”他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生活、简单工作的人。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吴志强还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担任顾问,还专门讲一门课:讲述什么是清华,什么是清华精神。其实,他是在讲述他自己,讲述他的清华人生、简洁人生,那就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清华大学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至善
Book review of Climate change a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hazard
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南京大学:那我叫哈?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