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战略转型与风险控制研究

2020-05-21 10:23刘雨卉吴军
中国市场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风险控制

刘雨卉 吴军

[摘 要]数字化战略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关键抉择。文章分析了广东省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战略转型动因,提出了基于“速度—程度”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模型,并针对不同数字化战略模式风险进行剖解,从提高数字化认知水平、锻造数字化能力以及防范数字化风险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风险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4.020

1 引言

“十三五”时期,以大数据应用为背景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互联网企业巨头纷纷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例如,2018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重构了企业战略,树立了“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腾讯也启动了新一轮的战略升级,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提高到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让人疑惑的是,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是否也面临着互联网巨头同样的数字化战略转型问题呢?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动因

2.1 数字经济引领

广东省是数字经济大省,数据资源十分丰富、数字产业基础较为雄厚、数字化制度体系较为完善。根据《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未来5~8年时间,广东将建设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和全球数字经济创新中心[1]。由此可见,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挑战和机遇,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中小微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中小微企业的数字活力,将有利于推进数字化进程。

2.2 数字化技术驱动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企业活动,驱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同样面临数字化技术需求。例如,SAP就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为中小微企业赋能。

2.3 突破资源和能力诉求

企业的竞争终究是资源和能力的竞争,企业有哪些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模仿的资源,将会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往的中小微企业资源有限,能力不足,而数字化时代中小微企业通过云平台、数据联盟等方式突破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束缚。

3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逻辑:速度—程度模型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发生根本变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战略进行了研究。从中国运营商的角度,严若森等[2](2018)认为数字化战略需要实现商业模式转型、业务转型、平台治理以及自主研发等;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谢治春等[3](2018)认为金融科技背景下不同银行数字化战略不同,应该从基础支持体系、数字化渠道和流程、数字化风险控制以及数字化营销进行数字化战略转型;从工业企业角度,李君等[4](2019)认为,业务综合集成困境是数字化战略转型的主要问题,应该从数字基础、组织流程、数据挖掘以及用户价值等方面进行努力;从传统产业的角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5](2018)认为,传统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主要包括引领/跟随战略和开放、封闭战略。

由此可见,以往数字化战略转型研究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或者传统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等问题,而对于中小微企业如何合理选择数字化战略模式缺乏研究。虽然已经有少数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小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例如,唐雪芩[6](2018)研究认为,德国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战略转型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数字经济指数增幅甚至大于大型企业;郭云武[7](2018)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战略转型绩效影响因素是数字化转型能力,包括团队能力和行动能力。但这些研究没有考虑中小微企业到底要不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及以数字化速度和深度如何等问题。

本文认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往往都是非结构化、不系统、不全面的,这对于企业战略转型模式选择尤为重要。结合战略相关文献,本文提出一个基于“速度—程度”匹配的中小微企業数字化战略转型理论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按照数字化战略转型的速度快慢和程度深浅,会出现四种类型企业:

类型1:数字化促进者(Promoter)。该类企业数字化转型速度慢,程度深。

类型2:数字化引领者(Pioneer)。该类企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快,程度深。

类型3: 数字化反对者(Dissenter)。该类企业数字化转型速度慢,程度浅。

类型4: 数字化跟随者(Follower)。该类企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快,程度浅。

4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与风险控制

企业的任何战略行为都要考虑风险因素,无论是战略的选择、制定还是实施,在此过程中都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数字化时代,战略风险更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对于广东省中小微企业而言,虽然数字化战略转型可以帮助其塑造新的商业模式,甚至会发挥其创新驱动的示范效应,但是数字化同样会面临数字化风险甚至数字化悲剧。因此,针对以上四种不同的数字化速度和程度,战略风险也不一样。

4.1 数字化促进者

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中小微企业立足于企业本身的数字化创新,从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战略转型入手,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改善组织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理解客户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数字化道路。但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迅速响应数字化战略,中小微企业难以最大程度地捕获数字红利,从而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4.2 数字化引领者

这种情况意味着中小微企业不仅能迅速响应数字化转型,还能够彻底进行战略重构,是理想选择。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本身创新能力要求高、技术投资成本大以及收益不确定。

4.3 数字化反对者

这种情况意味着中小微企业对于数字化持反对意见,企业领导者对于数字化战略响应程度不足,不愿意进行数字化改革和数字化投资以及包含对数字化战略的收益抱以怀疑态度。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往往会遭受“不转型等死”的现实境遇。

4.4 数字化跟随者

这种情况意味着中小微企业能够迅速地响应数字化转型战略,意识到数字化战略带来的好处。但经常企业也盲目地追求数字化转型速度,而没有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真实业务诉求就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结果往往不甚理想。

5 结论及建议

数字化战略转型不仅是对传统转型问题的回应,更是顺应数字时代的转型形势,对于政府和中小企业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广东省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战略转型,分析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因,并提出了基于“速度—程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模型,并针对不同数字化战略模式风险进行了剖解,认为未来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5.1 提升认知水平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首先是提升企业领导和员工认知水平。认知水平包括数字化战略认知水平和企业本身认知水平。目前而言,大多数企业主,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员工对于数字化战略转型和企业自身真实情况认识程度不够,很多人认为企业数字化是首席数字官(CDO)的事,跟自己无关。因此要积極拓展数字化形式,开展相关的数字化培训,积极参加数字化议题的相关论坛和会议,培养数字化团队,提升整体认知水平。

5.2 提升数字化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速度和程度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和能力不足。因此,中小微企业要提高数字化能力。例如,提高数字化营销能力,利用数字化客户管理,提高对于客户的理解程度,并采用精准营销和内容营销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字营销、品牌传播以及市场洞察等。

5.3 合理地选择数字化战略模式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战略并不是固定一条死路,企业会面临数字化程度和速度都不一样。企业要根据自身对于客户的理解程度,对数字化技术认知程度以及对战略风险控制,选择成为数字化促进者、数字化引领者、数字化反对者以及数字化跟随者。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征求意见稿[EB/OL].(2018-04-12).http://3ms.epipe.cn/resourceman/details/c553fa6bc3f44afe800cb33401cf87c6.

[2]严若森,钱向阳.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8(4):172-182.

[3]谢治春,赵兴庐,刘媛.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战略转型[J].中国软科学,2018(8):184-192.

[4]李君,邱君降,成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业务综合集成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9(7):113-118.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EB/OL]. (2018-03).http://www.drc.gov.cn/.

[6]唐雪芩.德国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与效果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7]郭云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双维能力与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共建项目“广东省中小微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GD18XGL44);广州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与风险控制研究”(项目编号:XJYB2017014);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州商学院电子商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ZDXK201601)。

[作者简介]刘雨卉(1994—),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广州商学院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吴军(1990—),男,安徽安庆人,硕士,广州商学院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企业数字化战略。

猜你喜欢
中小微企业风险控制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压力及策略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