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式评价,激活幼儿美术课程的创意

2020-05-21 09:52吴群红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预设色彩美术

吴群红

幼儿园美术课程是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创意”为核心,遵循幼儿的认知曲线以及学习方式,既关注幼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美术创意学习过程及形成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活动的结果比较注重,重点放在结果评价上,在内容上强调模仿和再现,从而导致大部分幼儿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创意、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强。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除教给幼儿技巧外,还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享受创作过程量的积累和体验,将结果评价前置在幼儿创意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介入式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多种创意方法,使作品效果丰富多彩。从近几年在主题绘画活动教学的尝试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以点带面的过程性评价,模仿率高

教师往往发现好的创意作品后马上进行表扬,引起同伴的效仿,最后呈现的作品都是“模仿秀”。如在泥塑活动“美丽的热带鱼”中,有幼儿用牙签、火柴等辅助材料创作了独具匠心的“刺猬鱼”,教师将这个创意给予肯定,引导其他幼儿大胆想象。但在作品展览中发现了很多的“刺猬鱼”。教师不经意的引导无形之中限制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泯灭了很多孩子的创作灵感。

问题二:隐性指导下的过程性评价,能否凸显个性

有时教师随机性的指导和引领反而框死了幼儿的创作思路,使作品没有了个性特征。如主题画“房子”中,教师发现幼儿的画面内容过于单一,就进行了及时评价,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按部就班的画,完全没自己的创意。这样的隐性指导无意中操纵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创意不见踪影。

以上问题的产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并及时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对过程指导观念比较保守,缺少有效性评价;过程评价的点比较单一,致使作品存大同求小异;对弱势幼儿的创意关注度不够,致使这些弱势群体的创意空间狭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学习动力严重受阻。

教师在美术课程创意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介入式评价,对幼儿来说不仅是一个和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是提升经验的契机,能把幼儿的直接感受转化为内在的审美体验,对下一次美术活动的开展起到铺垫作用。

一、聚焦美术课程的创意本征,预设细节精思介入评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度。所以在教学之前,将介入评价的方法进行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一)方案预设到位,介入方法多样

方案预设就是为了使幼儿实现有效的学习,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在主题内容选择上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具挑战性;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有趣的绘画题材、精心的环节设计、多样化的介入方法,为幼儿绘画技能及情感的表达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如在主题“树朋友”的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线描画发展的水平,设计了“千奇百怪的树”,在方案中预设评价主要围绕树的形态和线条组合、疏密度等方面展开,以及幼儿在绘画时可能出现的线条疏密度进行了不同方法的介入评价,在“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環节,预设中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将树的线条装饰的有粗细、疏密之分,把线条疏密度掌握好的作品及时呈现,采用教师点评与幼儿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给其他幼儿创作设计提供指导性的改进与帮助。

(二)预设目标周全,介入时间适宜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预设美术活动目标时,教师要从本班幼儿年龄与发展水平出发,梳理评价重点项目,将目标具体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评价始终围绕重点进行,让评价有中心、有主题。如“小水珠变变变”活动,我们将目标预设为:大胆想象创作拟人化的小水珠外部形象,学习运用锯齿线与点或其他图形组合装饰小水珠,感受线条组合变化的乐趣。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拟人化造型,大胆创作跳天鹅舞的小水珠以及水珠姐姐等形象,教师及时介入活动,展示想象力比较典型的作品,就造型细节方法上教师点评与幼儿互评相结合,有效地关注全体,引发了幼儿更多的个性化创作,使作品效果更完美。

(三)预设问题出现,介入解决措施

预设问题是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最直接的一种师幼互动形式。绘画活动中的问题预设应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保证幼儿回应的有效性。如在“我们去郊游”的想象画活动中,预设目标重点放在了“手臂的前后摆动位置”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如卡纸做的四肢活动的“小人”,让幼儿感受有动感的人物效果并用简笔画画出步骤图。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介入,将动感逼真的作品放在投影仪下展示、欣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二、凸显美术课程的创意价值,捕捉亮点巧做介入评价

卢梭认为:儿童的美术创意活动是指儿童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想象的智力活动来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天生就拥有各自独特的创意。教师如果能抓住幼儿的创意亮点,随机介入有效评价指导,就能在无形中激发创意灵感,让幼儿在奇思妙想中收获更多。

(一)捕捉新异构思,随机跟进,点评辐射

大班幼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并具备了一定的创作技巧。教师要充分引导幼儿展开联想,指导他们确立创作形象。如“第二次龟兔赛跑”泥塑创意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不服输的兔子和乌龟各有什么办法赢得比赛,乌龟和兔子以怎样的新形象出现,途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更新了幼儿的创意,泥塑作品呈现大胆:戴着太阳帽的乌龟、穿上了运动装的兔子整装待发、兔子划着船过河、 兔子给满头大汗的乌龟送饮料……看到新异构思的作品,教师随机介入跟进,及时将幼儿构思中精彩的创意如“兔子乌龟互相帮助关心”展示给同伴分享,评价让创意最大化。随机跟进介入不仅能扩大幼儿创意个性,还能让幼儿在教师的跟进介入中学会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创作思维,发现作品背后的“互帮互助”教育价值,随着主题的推进让活动更加饱满。

(二)捕捉色彩内涵,随机展示,抓住眼球

丰富的色彩对幼儿是非常奇妙和具有吸引力的,幼儿的绘画不受物体固有色彩的影响和限制,画中充满着色彩的对比和夸张的表现,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用鲜艳、强烈的色彩抒发感情,将画面渲染得五彩缤纷。我们引导幼儿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并学习色彩的调配,表现画面的深浅、冷暖关系,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并对自己创作画面中的色彩搭配进行评价。如在装饰画“美丽的花盘”中,幼儿对色彩的把握非常有自己的特点,乐雨昕小朋友在装饰盘子边沿时用到了由里到外渐变色的方法,使整个花盘的边沿色彩搭配非常亮丽。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么好的色彩创意,利用多媒体放大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幼儿的眼球。由于幼儿天生对色彩的敏感度,他们大胆地表达对画面的想法,在欣赏、评价中有了对色彩搭配更高度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对美的表现力。

(三)发现涂层厚度,介入互动,提升创意

在幼儿绘画作品的色彩创意中,我们还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颜色给同一内容进行反复涂色,层次重叠越多,厚度就越重。画面表现出来的效果越明显,作品就越有立体感。在主题活动“秋天的树”中,幼儿进行有关“树”的创意活动,在观察了幼儿的色彩创意后,发现瑞瑞画的树叶色彩很有特色,她先后用了黄色、绿色在树叶上来回涂色,使树叶呈现出两种色彩互相交错融合的感觉,教师对作品及时介入引导:“秋天的树叶还可以有什么颜色?”后来瑞瑞又在黄色的边缘涂上了橙色,渐变之处的颜色搭配非常协调,立体感很强,她的树叶成了“大树”主题墙上非常亮丽的风景。除了随机介入与个别幼儿互动,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一些创意点后也可以马上引导其他幼儿互相欣赏、学习,还可以随机拿出作品让幼儿参与评价,这样的互动评价就能达到双赢的作用。

三、突破美术课程的创意盲点,研读需求智慧介入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这种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在关注弱势幼儿的作品评价时要独具慧眼,通过审读作品,理解幼儿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发现其作品的“闪光点”,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和帮助,让这些弱势群体同样拥有自信,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高。

(一)研读突破重围的需求,点拨性介入评价,诱发创意萌芽

在《纲要》指导下,我们倡导开放式教学,让活动更有弹性。作为教师,应了解每个孩子的绘画水平,当看到一些孩子在创作中思路狭窄,没有创新,只能模仿教师和同伴的范画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语言上的点拨与帮助,拓宽思路,让幼儿从不会到会,从害怕尝试到乐意尝试,提高作品水平。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其实是最为常见、但又十分关键的一步,不仅是对孩子的鼓励,更能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宇达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绘画技巧也非常薄弱,他的画面表现出来的线条和色彩简单,常常一种颜色画到底。但是他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经常会说一些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他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事件以绘画形式进行再现。对于这样的孩子,在后来的绘画活动实施介入评价和指导时,我们经常采用引导观察、谈话激励等方法,让他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观察同伴的绘画作品,鼓励他由临摹开始,通过学习,不断尝试自己非常有个性的画面,拓宽思路,完善各种绘画技巧。现在宇达的作品画面丰满,色彩斑斓,已经远远超出其原来的水平。

(二)研读弱势呵护的需求,保護性介入评价,诱发创意自信

教师在介入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有效沟通。或许,通过幼儿对自己作品的分析,我们就能从画中找到精华,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 “树叶”创意画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认真地想象着七彩树叶、树叶房子时,一阵笑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来几个孩子正在讨论一幅很有个性的“抽象派”作品。整个画面就是由一大堆的黑色和旁边一点一点的咖啡色组成,但是通过小作者对作品的诠释,让我们看到了“抽象派”作品背后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纯真的爱心:“树枝被人弄断了掉在路边,这是它的眼泪,希望大家以后要爱护小树……”教师及时肯定了他的作品:“熠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他用自己的小手画出了让我们保护小树的美好愿望,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教师的这次评价不仅放大了作品亮点,极大地保护弱势幼儿的创作欲望,还从作品中挖掘了能让幼儿分享的一些教育价值,积极推动着主题的发展。

(三)研读多元拓展的需求,发散性介入评价,诱发创意生长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所谓“改善”的实现,即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从而对教学加以调节,使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因此,我们在美术评价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着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幼儿学会多角度地去感受作品中的美好事物,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及时介入评价中激发幼儿无限的创意。在手工活动“瓶子娃娃”中,当教师发现了有幼儿用剪得细细的彩条做娃娃头发时,及时介入引导:“除了用彩条做头发,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头发?除了这样的发型,还可以给娃娃设计怎样的发型? ”通过引导,激发了其他幼儿无限的创意生长,幼儿大胆创新,有毛线做的头发、扭扭棒做的头发,还有的将纸头用铅笔卷弯,设计了一个波浪卷发,将毛线扎成了蝴蝶结,设计出马尾辫、麻花辫等多种花式编辫法。在眼睛的设计上幼儿也采用了瓶盖、豆子、毛线、珠子等多种材料制作。教师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内在需求,及时引导幼儿求异创新,让其他孩子的创意破土而出,激活了原本枯燥乏味的幻想空间,激发了幼儿的创意灵感,提升了幼儿的创意效果。

在美术活动中进行介入式评价的探究,能激发幼儿更多的效仿、求异等创意,并及时调整创作思路,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 有效的介入式评价提高了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在幼儿的“作品成长足迹”中,我们发现幼儿绘画作品从原来的色彩单一,布局重复到现在画面中出现冷暖色调的搭配、渐变色的呈现和比较完整的构图,进步非常大。有效的介入式评价给幼儿极大的创意空间,在不断的学习中,幼儿的画面更丰富、构图更合理、色彩运用更巧妙、也更具表现力。

2. 有效的介入式评价拓宽了幼儿的创新思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及时介入评价能拓宽幼儿的创作思路,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挖掘主题的应有价值,促使幼儿从神奇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快乐体验,幼儿个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 有效的介入式评价有助于师幼间更好的互动。我们发现,当预设问题出现时师幼积极互动,智慧碰撞,在随机评价中师幼平等交流,捕捉画面亮点,教师不仅仅是材料的提供者、观察者、引导者,更是幼儿活动中的伙伴。

猜你喜欢
预设色彩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