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平 刘喆
2020年开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缅甸成功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他提出了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睦邻友好主张,得到了缅方的积极响应。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习近平主席对缅甸的历史性访问,使中缅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对中缅关系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而特殊的意义。从此,中缅双方正式开启了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模式。
一、习近平总书记访缅的几个特别之处
自古以来,中缅两国人民就建立了深厚的“胞波”(即“兄弟”)情谊。1954年6月,中国与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迄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大准则。
2020年开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邻国缅甸的历史性访问有几个非同寻常的特别之处,彰显意义重大。
其一,这是在进入2020年新年之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首次出访,且是一次外交上的单访,时间虽短但却并非“工作性质”的访问,而是正式的国事访问。当习近平总书记的专机抵达时,缅甸军方出动了战机护航。在外交礼仪中,一个国家派出战机为外国元首专机护航,表达的是对访问的重视和对来访领导人的敬意,是一种高规格的外交礼遇。习近平总书记抵达缅甸首都内比都的前一天,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缅语版)展播仪式在缅甸旧都仰光举行。
其二,这是在中缅两国建交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国最高领导人到访缅甸的,并借访问之机共庆两国建交70周年,可谓喜上加喜。抵达缅甸的当天晚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中缅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事实上,在2020年与中国建交满70周年的远不止缅甸一个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将今年的首访选在了邻国缅甸,寓意非常深刻。这既是对以往中缅关系的高度重视,也旨在引领未来的中缅关系前行,具有谋篇布局之意。與此同时,在2020年1月10日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缅甸的媒体发布会是由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主持并正式宣布的,更是凸显不同寻常之处。这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党中央着眼中国外交全局而采取的一次重大周边外交行动。
其三,今年是缅甸的大选年,定于今年年底举行的选举结果将决定未来四年缅甸的内政外交走向。在访问缅甸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缅甸20位不同政党的领导人分别举行了会谈。此外,还与智库人士及媒体等各界代表举行了会面,与各阶层朋友都有着广泛的交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缅甸媒体发表的著名文章《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所引用的中缅两国一句共同的谚语所形容的那样:“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
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在新年伊始把邻国缅甸作为他首访的国家,意义的确非同寻常,他也是继江泽民同志19年前访问缅甸后首次访问这个东南亚邻国的中国领导人。访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温敏总统一致同意以这次访问为起点,共同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
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最高领导人并没有访问过缅甸。2009年,习近平曾以国家副主席的身份访问过缅甸,这次是习近平第二次来到缅甸访问。
二、中缅友好体现“患难之交”
在缅甸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威基耶基纽所著的《四个时期的中缅关系》一书,系统地描述了从十一世纪的蒲干王朝时期的中缅关系到近现代中缅关系,从一个缅甸学者的视角向大众呈现了中缅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历史。他认为中缅两国在许多重要的时刻所选择的是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他看来,中缅两国总是与邻为善,从来就没有过以邻为壑的交往史。缅甸还是世界上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在进入21世纪之后,和平友好、合作双赢仍是中缅关系中的主旋律,巩固和发展友好关系对中缅双方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更是如此。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出席了北京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亲自担任缅甸政府共建“一带一路”实施领导委员会主席,推动缅甸发展战略同中国倡议更好对接。民盟执政后,她出访的第一个非东盟国家正是中国。
对缅甸政府而言,良好的中缅关系有利于改善其国际环境,提高国际地位,而鉴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则有利于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搭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顺风车;对中国而言,中缅两国友好有利于中国周边国际环境进一步向好,更利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大力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确保中国西南能源战略通道的安全。在民盟政府执政之初,囿于此前的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个人的西方背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强了与缅甸的接触,同时对其减少经济封锁和制裁,其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缅甸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香饽饽”。然而,随着缅甸国内的罗兴亚问题不断发酵,且愈演愈烈,貌似良好的外交局面突然间急转直下。世界舆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指责缅甸军方和政府,为“罗兴亚”群体站台喊冤。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都公开站出来,指责缅甸军方对罗兴亚人采取“过度的行动”。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缅甸军方和民盟政府成了对少数族裔的迫害者和加害者。
昂山素季本人也因为在罗兴亚人问题上不发声而受到西方社会和伊斯兰国家舆论的广泛批评。在过去一年的时间中,英国各大学、各城市更是争先恐后地把曾经加戴在她头上的光环逐一剥去。加拿大议会取消了2007年授予她的“荣誉公民”称号。2019年12月10日,她走上了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法庭。这一天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国际人权日,同时也是昂山素季被正式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8周年的日子。28年前的这一天,在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授予她诺贝尔和平奖。而28年后的这一天,她却出现在国际法庭的被告席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她与当年被认为是迫害她的缅甸军方共同坐在被告席上,成了被告。他们共同面临的指控是:针对罗兴亚人的“种族灭绝”。在西方世界的逻辑中,他们永远可以做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演绎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游戏规则。这其中深层次的因素应该是成为缅甸新权力核心的昂山素季并没有在当选执政之后回馈当初支持她当选的西方世界,即并没有沿着西方国家为她设计的反华亲西方的“路线图”走下去,而是基于缅甸自身的国家利益选择了完全相反的路径——睦邻友好,这使西方恼羞成怒。
在西方舆论抹黑和打压之下,昂山素季和缅甸军方仿佛成了众矢之的,在国际政治舞台空前孤立。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国依然坚定不移地表态支持缅甸,选择站在缅甸一边。在习近平总书记结束访问缅甸后中缅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方特别强调,中方支持缅甸在应对人道主义状况、推进若开邦和平、稳定和发展上的努力。在访问缅甸期间和昂山素季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这样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情。对此,缅甸学者严奈乌在《与资本大国中国共舞》评论中认为:“自军政府时代至民盟政府时期,在联合国始终像长城一样支持缅甸立场的国家正是邻国中国。民盟政府所面临的若开问题,中国一直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坚定地支持着缅甸。”中国是值得缅方信任的好朋友。的确,当一方有难而另一方雪中送炭时,方知友情的珍贵。
当前中缅双方都正面临着大变局时代逆全球化以及单边主义日益盛行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抗压。缅甸面临西方世界的舆论打压以及不明真相国家的跟从,甚至联合国的制裁;而中方则面临南海问题、国家安全、主权与统一等方面的危机与挑衅,这些都需要两个邻国携起手来,守望相助,相互支持。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缅甸的联合声明中,缅方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认为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支持中方处理台湾、涉藏、涉疆问题的举措”,可谓掷地有声,句句千钧。[1]
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四个“好”字来诠释这种休戚与共的睦邻关系,即坚持做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心心相印的好胞波。
三、中缅将共同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
根据地缘政治学的理论,通常国家间距离越近,对彼此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即所谓的“距离衰减原理”[2]。缅甸与我国山水相连,我国的能源管道途径缅甸,对我国周边安全十分重要,如今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将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在2020年1月中旬对缅甸的历史性访问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缅都已进入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双边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在欢迎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缅甸总统温敏的会谈中表示:“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这个地球村里的各国能够和睦相处、互利共赢。”温敏总统随后在会谈时立即回应称,缅方完全支持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同中方积极构建缅中命运共同体。至此,它充分表明中缅两国一拍即合,双方均有意共同建设并推进命运共同体,而非一方强加给另一方。事实上,中缅命运共同体是在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深厚基础的背景下推出的,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水到渠成,意味着双方为了给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而共同致力于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打造。
中缅决定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开启了双边关系的新时代。中缅命运共同体是继中柬命运共同体和中老命运共同体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构建的第三个命运共同体。它表明,中国政府更加注重与邻国构建一种睦邻友好关系,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从周边做起,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缅甸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双方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两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表达了对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期待与厚望。
2.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在访问缅甸期间出席缅甸总统温敏举行的欢迎宴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缅关系领域中的三个“坚持”:即坚持心意相通、真诚相交的胞波情谊,坚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方针。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则回应说:“命运已把我们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缅方愿与中方继续同甘共苦,构建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进一步诠释了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他说:“我同温敏总统一致同意共同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政治共识深刻诠释了中缅两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特殊关系,生动体现了两国人民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谊,全面擘画了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因而,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全部内涵,概括起来说,应该包括战略上的全面对接,外交上的相互支持,经贸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以及人文领域的扩大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同时也是中缅文化旅游年。
外交上的相互支持则是中缅命运共同体内涵中的核心,如上文所述,中缅两国要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格局。在缅甸有一句俗语,大意是“命运是相同的”,意在倡导家人、朋友、邻国之间要荣辱与共,责任共担,相互分享,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完全是相通的。
在经贸领域,2017年11月19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访问缅甸时首次提出了“中缅经济走廊”的概念,希望打造一个北起中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至曼德勒,然后再分别向东延伸到仰光新城、向西延伸到皎漂经济特区的“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形成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2018年9月9日,中缅双方正式签署了这一谅解备忘录。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中缅经济走廊已经由概念规划转入实质性建设,中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迈出了十分坚实的步伐,为缅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中缅经济走廊是中国官方首次正式向缅方提出建设“中缅经济走廊”的倡议,也是中国政府在以往“六大经济走廊”之外最近第二次提出与单个国家建立经济走廊,它意味着中缅两国及两国人民的命运从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笔者曾率团对缅甸多地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在调研中,许多缅甸民众均对我们表示,缅中经济走廊有助于带动缅甸就业和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缅甸人的生活水平。
如今,中国是缅甸的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投资合作伙伴、最大外国游客来源国……从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缅甸获得了重要的机遇,这种合作共赢的结果正是当下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日趋严重的背景下處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典范。昂山素季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示,缅方愿积极推进缅中经济走廊建设,全力落实皎漂项目,加快推进交通、能源、产能、人文、边境、地方等领域合作。她强调,缅方愿同中方携手前行,共同构建缅中命运共同体。历经风雨、历久弥坚的中缅胞波情谊,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3.推进中缅命运共同体具备了良好的机遇
民盟执政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缅甸并没有倒向西方。相反,中缅关系稳中有升,而2020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缅甸的成功访问则已经将中缅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未来的中缅关系走向,特别是两国高层共同倡导的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有以下一系列因素将会对其产生重大影響,使中缅合作及两国关系长期保持积极、健康、稳定,达到双赢的结果。
高层引领两国关系前行。缅方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且态度最为积极。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在2018年就已牵头成立缅甸“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领导委员会并亲任主席。在2020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缅甸的访问中,中缅两国签署了多份基础设施建设及经贸协议,决定共同推进中缅命运共同体。昂山素季也表示,“邻国只能永远团结一心”。在百年未遇的复杂大变局下,两国高层将会把握正确的方向,不断引领两国关系前行。
大选助推中缅全面合作。当前,缅甸的皎漂港等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甚至缅甸媒体中也有了恢复密松水电站的声音。2020年是缅甸的大选年,民盟方面迫切需要提振经济来为今年的新一届大选打下基础,这无疑为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目前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也是缅甸最大的邻国,也成为民盟政府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缅甸的访问中与缅方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将会逐一落实。
“五年规划”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访缅时,中缅双方签署的合作文件中明确表示,要推进两国经贸合作未来的五年规划,有效对接发展战略,落实好两国经贸和产能合作。这指明了未来在中短期两国间经贸的合作方向和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
中缅双方将共同推进缅北和平。自民盟执政以来,民族和解进程不断推进。温和的和平主义是昂山素季战略思想最突出的特质之一。昂山素季一直秉持和平理念,反对一切暴力,认为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昂山素季多次强调缅甸民族和解是其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缅甸期间同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会谈时强调,中方支持缅方推进国内和平进程、实现民族和解,愿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在中缅联合声明中,中方支持缅方秉持“彬龙精神”,通过政治对话推进国内和平和解进程的努力。
四、结语
2020年开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成功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的首次出访,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再度往访。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缅甸,为缅中友好交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为中缅两国共建经济走廊增加动力和活力。在未来中国企业对缅甸的投资与商贸合作必然会呈井喷之势,从而助推中缅关系不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成功访问缅甸及“中缅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将肯定会推动中缅关系迈入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两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成汉平,宁威.国家利益论视角下的中缅关系[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1).
[2]陆俊元.地缘政治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191-197.
(成汉平: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喆: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