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王悦琴 彭雷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南京市浦口区始终坚持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区委、区政府统揽全局,围绕“发展农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保障乡风文明”“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生活富裕”总框架,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发展水平持续位列江北第一方阵。作为江苏农村的典型缩影,浦口区既有苏北的乡村模样,又有苏南的工业基础,其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高度契合,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产业兴区”:以农村产业发展为根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浦口区是国家级江北新区的重要板块,也是南京新一轮城市规划明确的“江北新主城”重点区域。推进浦口乡村振兴,必须将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作为根本支撑,依托产业集聚人气与财气,扎扎实实走好“产业兴区”之路。
振兴乡村特色品牌。构建特色产业支撑体系,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闭环。集成电路产业高效集聚,2019年集成电路实现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100.36%。着力培育农产品优质品牌,全区20家以上规模生产主体纳入省级平台实行追溯管理,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完成绿色食品认证22个。在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的同时,做精做优绿色蔬菜产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30%以上。构建区级水质物联网监控平台,在水产养殖塘口铺设监控探头274个。将乡村秀美的浦口特色品牌做大做强,打造出一批“宜居宜游”街道,实现了美丽乡村的“串珠成链”。
推动产业集聚融合。从激发特色小镇发展活力入手,推进乡村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全区职能部门关口前移,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政策指导、人才吸引等全方位服务。大力培植农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举办南京·浦口望月海棠花节、永宁“滁之春·金花节”、雨发特色节庆等活动集聚人气。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15万农户致富增收。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让更多的新农民、新主体掌握农产品网络营销技能,建成“一村一品一店”省级示范村4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5%以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浦口区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于2017年7月基本完成。同年9月,以“优秀”等次通过省市农业农村、财政、国土、规划、档案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验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清产核资、股民身份确定、股权量化、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工作。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高达3.2亿元,股民21.9万人,惠及7.1万户。2018年,该区55个合作社进行了分红,分红金额达到2130.77万元。
“环境靓区”:让乡村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最大潜力,也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主攻重点,整治污染,完善配套,让乡村成为诗意的栖居地,扎扎实实走好“环境靓区”之路。长期的低端发展与过度开发,一度让农村成为“回不去的故土”。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必答题。浦口区给出的答案是,既修“面子”又补“里子”,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该区以推进农房改善为契机,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围绕生态宜居做好乡村振兴文章,美丽乡村建设展现盎然生机。
规划先行,示范引领。浦口区委托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多家高水平设计团队,提前完成16个整村整治示范村和5条精品线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村庄布局规划优化。将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统筹规划,分类施策,按照“尊重民意、适当超前”的原则,组织设计一批贴近农民喜好需求、体现田园风貌和乡土特色的户型方案,无偿提供给农民选用。近年来,累计打造美丽乡村重点示范片区166.6平方公里。
整治污染,美化环境。浦口對辖区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生态环境巡查小组,建立环保长效管理机制。针对省、市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迅速整改,同时严把项目审批关,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一手抓硬件,学习上海市松江区就地就近集中处置的经验,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一手抓软件,探索建立人性化奖惩机制,让村民逐渐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等良好习惯。同时,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全区新建提升绿化示范村3个、“三化”示范村11个,持续保持在全市乃至全省县(区)的领先地位,“美丽浦口”的现实模样值得期待。
加强配套,完善设施。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实施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推进景观示范路以及靠近集镇、美丽乡村片区、旅游景区等乡村道路绿化美化,对农村道路提档升级,新建农村林荫道路31条共65公里。近三年来,铺设供水管网200多公里,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全区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率达90%,8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探索开发新模式,以打造江北设计小镇为契机,推进3.25平方公里内的相关基础设施、市政配套项目建设。
“文明兴区”: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轮驱动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将弘扬时代新风作为价值考量,党员带头、典型引路,物质和精神双轮驱动,扎扎实实走好“文明兴区”之路。浦口区以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为引领,党委班子举旗定向,层层落实责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四有”要求,推进乡村文化广场和综合文化中心全覆盖,实现每万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2585平方米。在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移风易俗,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以上率下营造氛围。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强力推进。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重点部署,三级党委领导以身作则,带领班子成员亮党员身份以上率下,用“人品”换“人心”,用“公正”换“公信”,用“实干”换“实绩”。以党员志愿者服务为抓手调动各方力量,区委书记、各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书记“既挂帅、又出征”,三级负责人分别担任志愿服务队队长,带头参与乡村文明实践活动,带动在职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模范人物、高校师生、社会组织等加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积极为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生产生活、科技文化、卫生健康服务,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民生的“幸福指数”。
选树典型播撒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长期以来,浦口区注重从普通党员中选拔宣讲员,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正能量,用普通群众的典型故事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素材,使党员宣讲团队一步步成长为独具“草根”特色的基层宣讲团体。千余场次“好故事”的宣讲,变成精神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浦口大地,并逐渐长成一棵棵精神文明的“参天大树”。同时,浦口区还积极探索信用体系正向激励机制,以“周周有计划、天天有项目、时时有活动、处处有声音”为目标,努力做到“群众在哪里,党员就服务到哪里,乡风文明就吹到哪里”。近年来,涌现出星甸巾帼志愿服务“文心工作室”、永宁法律服务“吴锋工作室”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以良好家风淳化乡风。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淳化文明乡风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目前,浦口区建立家风主题广场50多片,用身边的好人好事为引领,以良好家风带动淳朴民风。据统计,2018年浦口区共涌现出10名第三届“美善浦口人”、6名“南京好人”、3名“江苏好人”、1名“中国好人”。此外,该区还组织“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美教师”等多种评选活动,形成了“学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和谐氛围。
“智慧护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基础,完善体系、化解矛盾,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扎扎实实走好“智慧护区”之路。浦口区强化答卷意识,把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坚持重心下沉,把更多的资源充实到基层,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浦口区独创社会治理“大联勤”工作模式,自主开发“大联勤网格综合信息平台”和网格巡查智能系统,按照“城市500户左右、农村300户左右”标准,统一划分社区网格。紧扣“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在全区划分467个网格,健全网格公示、走访等制度,明确网格员巡查事项清单15类84项,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网格体系,实现了乡村网格化治理全覆盖。该区依托大联勤网格,将全区各类社会治理事务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将城市公共服务、环境整治、重点人员、自然资源等信息要素集聚在网络平台,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各类民生信息畅通流转,真正实现“看得见、管得着、办得快”的新型智慧治理格局,通过“互联网+”为民服务方式,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民服务。
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武巡、车巡、摩巡、步巡、监巡”的“五位一体”巡防体系,强化农村地区重点部位亮灯巡防,推进大联勤网格化巡防。在全区467个网格设置6425个巡更点位,织密强牢巡防网络,实现了网格巡防的全覆盖。推进“智慧巡防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警车、单兵、网格员及社会巡防管理力量可视化指挥,巡防路线轨迹全程记录,有效提升了巡防力量实战调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目前,全区已实现主次干道、支街背巷、重点区域及行业场所监控的“全覆盖”。
完善矛盾化解机制。浦口区借鉴“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人民调解联动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坚持“三调联动、多调对接”,积极探索第三方调处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打造“桥大叔调解工作室”,借助法律顾问、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乡贤等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专项行动,将人民调解力量下沉至网格,实现源头防范。健全和落实常态化领导接访等信访维稳“八个常态化”机制,推动全区矛盾化解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人员吸附在当地,推动长效措施落地落实。
“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勤为政者,贵在养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乡村振兴必须以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为目标。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人。从浦口区情况看,该区仍有5700多名农村低收入人口。其中,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的约占54.5%。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检验标准,拓宽富民惠民渠道,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扎扎实实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该区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以富民政策为抓手,多措并举,让农民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拓宽富民惠民渠道。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和财税优惠方面进一步挖掘政策潛力。制定并出台《浦口区聚焦富民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推进计划》《浦口区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制定并出台《浦口区乡村振兴十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农民增收行动的实施方案》,确保到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居民“隐性财富”,以标准化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性,减少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支出,提高群众收入的“含金量”。同时,启动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工作,全面实现城乡就业、低保、养老等制度并轨。
促进创业就业增收。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新动能等方面,着力拓宽就业空间,大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依托各开发园区和众创空间,加快“双创”平台建设。重点鼓励本土大学生、农民创业,积极探索“支部+电商+产业”新路径,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返乡创业者,通过区工商联、青年商会等平台,以精准化服务帮助其渡过难关。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12元,增幅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
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户树立生产生活信心。鼓励和指导经济薄弱村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浦口区制定了《低收入农户脱贫攻坚政策清单》,积极衔接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围绕“政府主导、放大标杆、鼓励自助、形成机制”的思路,制定“六项机制”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大力实施“能保尽保”,72%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80%的经济薄弱村实现整村脱贫。
梦想无疆,凿路而行。窥浦口发展之“一斑”,可见全国乡村振兴之“全豹”。从内涵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着眼于农村经济建设,也要促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解决好钱、地、人等要素供给,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让外面的资源引进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王海军、彭雷: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王悦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