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
——古琴音乐创作发展之概观

2020-05-21 02:20
中国音乐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琴作曲家创作

○ 张 纯

古琴,拥有三千年历史和独特精神意蕴的古老乐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独树一帜,始终以其脱俗的品质绵延持续。古琴艺术崇尚自然意境之美、追求淡泊人格之雅,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特征的体现,自然洒脱、意趣幽深的古琴曲,不惑于短暂的愉悦和华丽的形式,追求内在意蕴,曲漫情缓。

在源远流长的传承历程中,古琴音乐一直备受古代文人青睐,为文人学士怡情养性、栖息心灵的“桃花源”,是古代社会文化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诗经·小雅·鹿鸣》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中记载着古人在山林田园中,三五文朋墨友,寄情于山水,操缦于旷野的情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听弹古渌水》中,也曾产生“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的情感共鸣,而后发出“西窗竹荫下,竟日有余清”的感慨。明末琴家徐上瀛对古琴音乐的热爱则更加纯粹:“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①[明]徐上瀛著、徐樑编著:《溪山琴况》,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7页。然而古琴的延续并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在经历明代的鼎盛时期后,清朝后期古琴逐渐没落,习琴者竟只有百余人。到了20世纪50年代,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古琴发展几近奄奄一息,所幸有识之士和古琴爱好者将古琴遗产整理保存,将古曲研习传承至今。到了21世纪初,将近沉寂半个世纪的古琴再度焕发出令人瞩目的曙光。

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对于古琴来说,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历史性的时刻。申遗成功后,古琴文化和古琴音乐的传播速度令人惊叹不已,一派欣欣向荣。我国政府颁布了多项关于古琴艺术保护传承的实施项目政策,鼓励传统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古琴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古曲的传授及打谱,并出版了大量古琴名家名曲CD,为古琴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琴社、琴馆和古琴艺术培训机构更是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为社会普通大众接触古琴提供了便利的资源。时至今日,研习古琴的人数已是申遗前老一辈琴家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古琴热也带动了古琴制造业的发展,民间斫琴匠人逐年攀升,甚至连古琴拍卖行业都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创造出世界器乐拍卖价格的记录。以上种种迹象都印证了古琴这一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物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然而,在与古琴发展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在崛起的时候,“推动(古琴)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琴曲的创作”②龚一:《关于古琴音乐的社会定位》,《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第18页。也有崛起之际。

1949年以来,中西方音乐交流日益密切,在多种音乐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古琴在寻觅生机和未来走向,一些相继问世的古琴新作便坚定着探索创新的脚步。著名琴家李祥霆创作的《三峡船歌》《风雪筑路》,许国华、龚一共同创作的《梅园吟》《春风》,周成龙创作的《江流》,金复载的水墨动画古琴作品《山水情》,罗忠镕运用十二音技术为古琴与十三件打击乐器而作的《琴韵》以及关乃忠为古琴、钢琴创作的双协奏曲《太极》,朱践耳的融诗、琴、乐队于一体的第十交响曲《江雪》等等,这些作品都推动着古琴一步步坚定地迈向未来。从这些古琴新作来看,在创作题材、演奏技法与记谱、舞台表现形式等方面,作曲家们都在不断挖掘古琴的潜质,打破常规、与时俱进,赋予古琴新的生命力。

一、作品表达内容

古琴作品的表达内容在不断拓宽。古人遗留下来的作品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叙事咏怀等,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广陵散》《梅花三弄》《秋塞吟》《山居吟》《阳关三叠》等等。而现今古琴创作的主题不再限于赞颂伟人,抒写美景,很多作曲家开始在古琴音乐中探索和思考生命的哲学。

关乃忠先生为古琴、钢琴创作的双协奏曲《太极》便是这样一首探索、对比东西方哲学的作品。作曲家用古琴代表东方,用钢琴代表西方,这两种乐器同时还代表了太极中的阴阳两极,使东西方文化和智慧在音乐时空中对峙交融。《太极》的引子用钢琴、打击乐和弦乐相互交错展现天地开始前的混沌状态,轻轻一声锣响,古琴从浑浊不清中“徐徐走来”,简洁的旋律阐释了东方哲学中的“大道至简”,而后用短笛重复古琴的旋律,阴中有阳。再经一片混沌,古琴、大提琴等一起引出复杂有序的钢琴声部。在钢琴阐释西方智慧时,又有琵琶相伴,可谓阳中有阴,因而太极的阴阳两仪生之。最后,一场东西方哲学思辨在清澈明朗的锣声中尘埃落定。这首作品可谓是当下古琴创新现代化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古琴能够阐述的哲学深度。

此外,中国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在1997年至1998年为吟唱、古琴和大管弦乐队而作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也是一首富有哲学意义的作品。作曲家这样诠释:“这部交响曲,并非单纯为古诗谱曲,也不在写柳宗元的个人遭遇,而是借助于诗的意境,以吟、诵、唱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古琴新韵,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给以交响化、现代化的表述,以弘扬浩然正气的独立人格精神。”③黄白:《当代交响乐的中国巨鼎——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2期,第72页。与用音响探索东西方哲学的《太极》所不同的是,《江雪》注重表现对人性、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作曲家借柳宗元的诗、中国戏曲的韵、古琴的旷达淡泊以及管弦乐队的宏大,展开了一场壮阔的音乐哲思之旅。作品中的吟、唱、诵是作品中人性的代表,也是诗句中情感的直接袒露,其中戏曲腔调的运用更能体现出豁达、傲视世俗、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古琴是这种人格精神的外显,相比人声的表现力稍显委婉,但能达到“柔弱胜刚强”的效果。颇具规模的管弦乐队制造了壮丽的千山飞雪图景和世俗的嘈杂喧嚣。三者一体,弘扬浩然之正气。

二、古琴记谱与创作技法

传统的古琴曲采用减字谱记谱,标记弦、徽位、指法和演奏方法,不记节奏和力度。这与五线谱、简谱有着明显的区别。五线谱标记音高、节奏、力度、速度、演奏法和各种表情术语等,它要求演奏者通过这些标记去正确地表现作曲家意图,演奏者在乐谱中追寻着莫扎特、肖邦,极尽所能去成为他们作品最精确的诠释者。而古琴减字谱不记音高力度的形式则给予演奏者更宽阔的阐释自己个性的空间,穷其所想、尽其所能地去表现自我。因而,古琴演奏者操缦更多是在追寻自我,完善自我。我想自古流传的很多同名异曲的作品,也许就是由不同人奏相同的曲而来。同时,这也体现了古琴艺术中崇尚自然的包容性、开放性。随着作曲家们对古琴音色的不断探索和作曲技术的发展,古琴的演奏技法和记谱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古琴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减字谱已不能满足它与其他乐器的合作交流,除去古琴独奏曲,许多古琴作品开始运用五线谱记谱,谱面上会运用各种创新的演奏符号或文字对特殊的演奏方法加以说明。

朱践耳先生创作交响曲《江雪》,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打破古琴传统的定弦方式,在原定弦基础上改变了两个重复音,使古琴七根弦的空弦音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五声调式中缺少的小二度和大七度。这种定弦方式既包含了传统的五声性音调,也适宜演奏运用十二音创作的旋律。在用五线谱对古琴进行记谱时,用罗马数字标记古琴琴弦,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徽位(见谱例1)。下谱例中第一个音上方标有“荡揉”演奏方法,下边标有“VI9”,还有向上的弧形箭头,意为上六弦九徽。对于较难用符号表现的特殊演奏方法,作曲家还标有文字说明,以达到符合作品意境的音响效果。

谱例1

在古琴创作技法上,近年来的许多作品一改古曲旋律叙事、描述的特性,运用十二音、无调性等现代作曲技术,来开拓古琴的表现力,如罗忠镕先生为古琴和室内乐而作的《琴韵》(1993)。这是一首运用十二音技术创作的作品,它借鉴了《水仙操》第7小节(♩=40)以弱的力度开始,第20小节(♩=50)《幽兰》到第37小节(♩=48)《平沙落雁》,再到第57小节的《潇湘水云》,第69小节的(♩=30)《普庵咒》,第116小节的(♩=80)《流水》,结尾时第130小节的(♩=60)《醉渔唱晚》等多首古曲的音调片段与其复杂的室内乐重奏乐器交叉错落,互补渗透。作曲家将传统古曲的旋律音高进行编辑,作为序列中的集合素材,与其他序列集合进行严密又富有逻辑的组织运用,民族五声性的旋律和现代性的无调性旋律使作品极富现代性又深藏古典意蕴。

三、旧曲新用

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作品总是经典的、永恒的。今人在拜读、研究传统作品时,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当今,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作品不仅活跃在众琴家的音乐会中,还被许多作曲家创新借用。

琴曲《梅花三弄》算是一首借鉴率颇高的作品。传统古曲《梅花三弄》音色古朴、情致高雅,赞颂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自古至今被人们青睐。这首作品俨然成为一种高洁情操和无畏精神的代表,被许多作曲家拿来创新再用。在朱践耳先生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中,直接借鉴古曲《梅花三弄》的旋律,来表现独立高洁的精神品质。一树梅花凌寒盛放,那“独钓寒江雪“的老翁正是这凌寒盛放的梅花,有着孤高的精神品格,不理世俗,在一江冬雪中毅然独立。作曲家运用衬腔式、模仿式等复调手法,将《梅花三弄》的音调在相距大六度的两个调式上进行模仿(见谱例2),弦乐用很弱的力度演奏固定音型进行衬托,以突出主题形象。

谱例2

此外,在关乃忠先生为古琴、琴歌与中乐团而作的大型交响诗《琴咏春秋》第三乐章“咏梅”中,也多次运用了《梅花三弄》的旋律,同时还伴有大提琴、弦乐或乐队声部,来咏颂梅花的无畏严寒的不屈品格。在《琴咏春秋》的第二乐章“短歌行”中,作曲家还运用了《酒狂》的旋律。古曲《梅花三弄》的旋律还出现在青年作曲家王鹤霏为古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丹青》中。该作品以“丹青”为题,用古老的琴声和现代的电子音乐声共同勾勒出一幅琴画合一、以静为美的水墨丹青山水图画。《梅花三弄》的音调,为作品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作品一方面借电子音乐中的钟声、水流声、风声等自然音响来写实,另一方面又用古琴“清、淡、和、雅”的音色来写意,“吟猱绰注”间一幅音乐水墨丹青跃然眼前。

四、舞台呈现形式

在古代,琴曲大多是独奏曲的形式,或时有箫、瑟伴之,为文人雅士怡情养性所用。随着古琴走向越来越大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关注,古琴曲开始有更多样的舞台展现形式。如著名琴家杨青创作的古琴二重奏《鸿门宴》,选用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借古琴不同的音色和演奏技法来描述刘邦、项羽这两位大王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感慨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以及作曲家本人对命运的思考。还有一大批古琴协奏曲,如陈其钢的《静音》、唐建平的《云水》、陈若欣的《尽殇》和关乃忠的《离骚》和为古琴和钢琴创作的双协奏曲《太极》等。此外还有关乃忠的交响诗《琴咏春秋》、朱践耳的交响曲《江雪》等等。

在《江雪》中,作曲家运用预制音响和现场大管弦乐队结合的形式,在演出前录制好古琴和人声声部,演出时与现场大管弦乐队共同呈现作品。由于古琴和人声音较小,现场演出时较难与乐队保持适当的音响平衡,所以,这种预制音响的方式能够使现场演出效果更佳,不失为古琴今后与乐队合作的较好形式。古琴还能与当今流行的电子音乐结合。青年作曲家王鹤霏的《丹青》就是一首为古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作曲家用电子音乐再现高山流水的自然情境,古琴现场演奏与之配合,为听众带来一次现代返古体验。这是一次古琴与电子音乐结合的成功尝试,对今后古琴音乐的创作颇有借鉴意义。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当代的古琴音乐创作能够与时俱进,不仅能够表现深刻的哲学思辨,同时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人情怀。古琴音乐正迸发着蓬勃生机,在历经一段长久的沉默绵延“涅槃”期后,古琴终于在21世纪迎来了重生的曙光。

结 语

古琴承载着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音乐符号,肩负着走向世界的重任。它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我们需要更多不负时代的优秀古琴作品诞生,我们期待更多青年一代作曲家能够积极投入古琴等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和探索实践中,共同推动古琴及中国音乐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古琴作曲家创作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寻访千年古琴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