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根图娅,尹雪峰
1.赤峰学院 2.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3.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控制与废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2018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发展农牧区经济、推进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重要前提。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四大放牧区之一,其草原总面积达86.67万k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68.18万km2,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7.63%,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7.04%。全区牧业人口为192.9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13%[1],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 408.32 td[2]。大多数放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生活垃圾收运设施配套率低,垃圾无害化处理不足,对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因此,亟待开发一种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以推动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解决制约放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于2015年、2016年先后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培育发展农村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市场主体实施方案》[3]。然而,目前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放牧区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曲海月[4]介绍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宣传措施的贯彻情况,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培育发展农村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市场实施方案》的固体废物管理方法学定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宣传对策。包泽明[5]对现代化背景下半农半牧区蒙古族村生活垃圾的排放进行研究,发现放牧区嘎查(村)中生活垃圾除以塑料组分为主外,还包括玉米棒、秸秆、酒瓶、旧衣服、点滴瓶、化肥袋等。何艳珍[6]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半农半牧区村落牛粪和秸秆的利用和处置,发现在牧民意识中,牛粪、秸秆并不被划分在垃圾的范畴中,但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来说,非规模化种植场和养殖场的固体废物应划分在生活垃圾的范畴之内。生活垃圾组分的物理特性是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重要参数,但目前鲜见关于放牧区生活垃圾组分方面的定量研究。
国内学者对与内蒙古自治区相似的四大草区域——西藏自治区在放牧区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对西藏高原放牧区村落的生活垃圾组成性质、收集方法、处理费用与效果等进行了报道,同时注意到了牧民环保组织在放牧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如平措等[7]对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沙布夏村及临近村庄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进行了定性描述,初步分析了垃圾的组成,计算了塑料、金属、纸类的比例;周雁等[8]针对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地域广阔、居民分散、生活垃圾采样分析困难等问题,利用基于CAD-Excel的表面采样-图像分割技术对59个乡(镇)的生活垃圾图像进行了分析,量化了生活垃圾的组成,结果显示该牧区橡胶、厨余组分占比明显较农区低,而塑料、纸类组分占比较高;肖圆[9]研究了玛曲县牧民环保组织在草原、村落、寺院垃圾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及垃圾治理经费来源等。西藏自治区放牧区生活垃圾组分量化及采样分析方法的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放牧区生活垃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由于放牧区经济方式的变迁,单纯的牧业、养殖经济已经逐步变为养殖、种植和旅游服务的复合经济模式,其生活垃圾出现了相较城市生活垃圾更为复杂的特点[10],这给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增加了难度,因此,亟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笔者选取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部以放牧、旅游为主的3个典型苏木(乡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活垃圾物理组分和产生量的时间变化,剖析区域生活垃圾特点及收集方面的问题,研究生活垃圾的治理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特别分析了牧民环保组织在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作用,以期为推动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北部,中部为沙地,北部为草原,平均海拔为1 100 m,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4 ℃,无霜期为60~150 d,年降水量为250~500 mm。克什克腾旗是内蒙古典型的牧业旗,拥有天然草牧场1.77万km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1.47万km2。研究区为克什克腾旗西部的达日罕乌拉苏木、达来诺日镇和巴彦查干苏木(图1),3个苏木草场总面积为0.69万km2,总人口为3.5万,共有8 884户。
图1 研究区位置示意Fig.1 Schematic map of the research area
2018年前,达日罕乌拉苏木、达来诺日镇和巴彦查干苏木的30多个嘎查的生活垃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垃圾堆存量巨大,堆存时间长,异味浓烈,普遍出现垃圾围村的情况,尤其是属于危险废物的过期兽药及各种疫苗未被单独收集,而是集中堆放在生活垃圾堆垛上,潜在环境风险很大。2018年初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施“十县百乡千村”的环境示范引领行动,选择12个旗县的100个苏木(乡镇)、1 000个嘎查(村),建立“政府-嘎查集体-农牧民”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鼓励农牧民和嘎查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环境整治建设、运营、管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放牧区和草原区生活垃圾处理的各类环保公司、环保志愿者组织及社会团体因此逐渐组建起来。
克什克腾旗沙里河游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于2018年开始负责放牧区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工作,在生活垃圾治理的“政府-嘎查集体-农牧民”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中,该公司承担生活垃圾的运输与分类工作,社区和环保志愿者负责生活垃圾治理的宣传,居民负责自己院落生活垃圾的收集。2018年初,该公司针对生活垃圾产生特点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蒙家环保”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模式,与达日罕乌拉苏木、达来诺日镇和巴彦查干苏木的246户(个)居民、学校和医院签订垃圾回收协议,由公司和村委会为住户免费配置可移动垃圾桶,配备专人负责垃圾收集,并在垃圾分类站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
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研、随机访问、数据收集等,对研究区生活垃圾及治理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生活垃圾特点及组分;根据公司于2018年3—6月(84 d)对研究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和物理特性的连续分析,每3 d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生活垃圾组分特性,计算生活垃圾产生量,评价研究区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回收情况;根据公司在垃圾收集方面的财务数据,对研究区生活垃圾治理成本进行分析。
经过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放牧区生活垃圾组分与城市生活垃圾有较大区别。放牧区生活垃圾中,厨余组分可以作为动物养殖的饲料添加物直接利用,因此排放的生活垃圾中厨余组分非常少,可进行分类回收的组分包括纸类、塑料包装袋、酒瓶等。当前,放牧区生活垃圾分类与收集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各嘎查之间的距离远、住户分散,在嘎查建立垃圾分类站投入较大;已有的大型废物回收站设在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和林西县等,距离嘎查120~150 km,加上垃圾分类业务是公益性的,经济效益非常低,使嘎查垃圾回收成本较高。考虑到克什克腾旗牧区处于自然保护区内,不可能建立垃圾填埋厂或焚烧厂,因此,提出将垃圾分类收集与回收作为放牧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策略,采取定时和定点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即上门回收和垃圾站分类收集方式相结合;在3~5个嘎查联合建立1个垃圾分类站,将10个嘎查作为1个分类回收区域,每天收集1次垃圾;为每户配备1个垃圾桶,为每10个嘎查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收集了一定规模的可回收垃圾后即可运输和出售。
表1 CJT 313—2009中生活垃圾分类目录
Table 1 Classification catalogue of domestic waste in CJT 313-2009
表1 CJT 313—2009中生活垃圾分类目录
类别目录厨余类各类动、植物食品(包括各种水果)的残余物纸类各类废弃的纸张及纸制品橡塑类各类废弃的橡胶、塑料、皮革制品纺织类各类废弃的布类(包括化纤布)、棉花等纺织品木竹类各类废弃的木竹制品及花木灰土类炉灰、灰砂、尘土等砖瓦陶瓷类各类废弃的砖、瓦、瓷、石块、水泥等块状制品玻璃类各类废弃的玻璃、玻璃制品金属类各类废弃的金属、金属制品(不包括纽扣电池)其他各类废弃的电池、油漆、杀虫剂等混合类粒径小于10 mm,按上述较难分类的混合物
由表2可知,对于放牧区生活垃圾,首先按照有无潜在的回收可能性分成资源回收物、厨余物、一般垃圾,其中资源回收物又细分为纸类、瓶罐类、废电池、光碟片、废塑料袋、碳粉匣、泡沫塑料(保丽龙)等。该分类目录充分考虑了分类工作的回收度,发挥了人工分拣的分类优势,适宜于在放牧区推广应用。对比表1可知,研究区所采用的分类标准接近CJ/T 313—2009的组分分类标准,同时考虑了放牧区一些特色固体废物,如碳粉匣、泡沫塑料(保丽龙)等,总加权分类准确率在87%以上。
研究区生活垃圾日收集量、日收集组分变化分别如图2、图3所示。
表2 放牧区生活垃圾分类目录
图2 研究区生活垃圾日收集量变化Fig.2 Variations of domestic waste collection in the study area
图3 研究区生活垃圾组分收集比例变化Fig.3 Variation of recycling proportion of domestic waste in the study area
由图2可知,研究区生活垃圾收集量为80.1~145.3 kg/d,平均为122.09 kg/d;户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50 kg/d,远低于我国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1.12 kg/d)。由图3可知,研究区可收集垃圾平均收集量为116.58 kg/d,收集比例为87.27%~100%,平均为95.48%;其他垃圾收集量为5.15 kg/d,收集比例为0~11.57%,平均为4.22%;有害垃圾收集量为0.36 kg/d,收集比例为0~3.45%,平均为0.30%。研究区生活垃圾可收集物比例远高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估算数据(50%~70%)[11],这可能与可收集物统计口径有关。另外,本研究的分类目录中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目类,但属于牧区特色废物的农药、兽药废物及包装物为危险废物管理豁免类别,可以和生活垃圾一起收集和管理。
研究区生活垃圾收集成本估算见表3。由表3可知,研究区246户(个)居民、学校和医院垃圾桶损耗折旧更换需费用6 000元/a,宣传费用为3 000元/a,垃圾运输费约2 000元/a,2名垃圾收集人员的人工费合计为72 000元/a,生活垃圾收集总费用为83 000元/a。计算得到垃圾收集成本为1 848.76元/(t·a),户均费用为337.39元/a。可见,放牧业区较为分散的居住条件给生活垃圾收集带来很大的挑战。放牧区生活垃圾收集费用的主要环节为人工费,因为放牧区人口密度比例仅为城市居住区的1/30~1/15,单位生活垃圾人工收集成本较高。按照2014年广州市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为1.37 kg/(d·人)计算,放牧区生活垃圾收集成本是广州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表4)的9倍。
表3 研究区生活垃圾收集成本估算
表4 2014年广州市人均垃圾分类管理费用[12-13]
如果考虑要达到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放牧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潜在成本应该更高,因为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程度、无害化处理率非常高,而放牧区分散社区的处置工作基本没有开展。这也是制约当下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最关键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蒙家环保”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模式解决了嘎查生活垃圾污染的问题,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得到当地群众的较高评价,是具有推广意义的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公司将“蒙家环保”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模式应到用达达线公路沿线,开展了达达线垃圾清理活动。达达线公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全长135 km,起始于达里湖,终结于大兴安岭的南端,由于沿途风景优美,被称为中国最美公路,但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公路沿途垃圾丢弃现象严重。公司在达达线公路两侧及核心区的达里诺日自然保护区、巴彦敖包自然保护区、阿斯哈图景区等推广“蒙家环保”垃圾分类模式:即每5户牧民家之间配备1个3 m3垃圾桶,在交叉路口、旅客休息点配备1个3 m3垃圾桶,在苏木机关单位、社区、医院及商店门口各配备1个3 m3垃圾桶;同时,配备专门的垃圾压缩车辆,对垃圾桶的生活垃圾进行定期清运回收。经过努力,有效改善了达达线区域因旅游、观光活动带来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2015年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垃圾治理实施方案》[14](简称《方案》)提出了放牧区垃圾治理的目标任务、工作安排、保障措施,其中关于放牧区苏木(乡镇)生活垃圾的工作安排为:配置可利用垃圾回收设施和场所;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性垃圾收集场所、设施,嘎查配备垃圾桶,用于收集生活垃圾;嘎查可使用密闭式简易车辆将生活垃圾运输到垃圾中转站,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辆将生活垃圾从垃圾中转站运输到生活垃圾处理厂(场)。《方案》还明确了工作责任,做好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发动农牧民参与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鼓励嘎查集体出资和农牧民个人缴费,探索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从实地调研结果看,研究区的3个苏木均已建立了垃圾回收设施和消纳场所,垃圾桶和运输车辆的配置指标均达到或者高于《方案》的指标要求(表5)。公司下一步将采取免费和公益业务相结合的生活垃圾治理经费的新模式,并发挥民营企业、社区组织的作用,推动形成“居民+公司+环保志愿者(协会)”生活垃圾治理的协作方式,探索解决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经费难题。
表5 研究区垃圾处理现状和《方案》指标对比
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是响应国家建设生态宜居政策的必要措施,但由于放牧区居民分散,距离集中式生活垃圾处理场非常远,因此,收集、清运、处理成本非常高,而实行分类收集,实现资源回收是治理放牧区生活垃圾的必由之路,克什克腾旗的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实践充分体现了该策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目前开展的“蒙家环保”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模式使嘎查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建议今后采取“居民+公司+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模式,由公司提供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的场地、设备和车辆,由协会提供生活垃圾分类与收集的部分人力资源,以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收集过程中人力成本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