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综合后评价研究

2020-05-21 12:36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渠系辽阳节水

杨 静

(辽阳灌区管理中心,辽宁 辽阳 111000)

0 引 言

1950-1970年我国兴建了许多灌区水利设施,在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当时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和历史环境等条件限制,灌区原配套程度与建设标准低、水利设施老化、渠系淤积及水资源损失量大等问题突出,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自1998年,我国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旨在保障农业粮食生产和提升灌区的用水效率。由于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的影响因素多、涉及范围广且资金投入大,科学合理的评价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可为评判建设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优化设计节水改造方案等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1-3]。

目前,诸多学者针对灌区节水改造效益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张会敏等对黄河地区的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效果运用过层次多目标模糊理论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纪立民等对蛤蟆通灌区改造项目的工程效益,从生态、社会与经济3个层面开展研究;邵付伟等综合考虑环境、输沙、输水等因素评价分析了潘庄灌区改造项目的综合效益[4-6]。

辽阳灌区位于太子河中部的平原沿河地区,自1958年灌区主干工程完建以来,灌区普遍存在灌溉方式粗放、渠系分布不合理、大部分骨干建筑物老化失修、灌溉技术落后、输水损失大等一系列问题,水利设施完好率为60%,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利灌溉的正常运行,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为适应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利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灌区内优质水稻的总体生产水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深入发展和广泛普及灌溉节水技术,确保农业稳定、高质、高效、优化发展,辽阳市相关部门开展实施了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7]。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节水改造措施逐渐发挥作用,而关于节水改造项目的后评价研究还鲜有报道,为全面掌握各项水利设施的工程效益,本文对辽阳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开展后评价研究,以期为后续工程方案的优化设计及其合理性分析提供科学指导。

1 后评价指标体系

1.1 灌区概况

辽阳灌区属于中型自流灌区,位于太子河中部的平原沿河地区,介于E122°35′-123°41′,N40°42′-41°26′之间。葠窝水库经太子河输水提供灌区水源,城东鹅房建渠首拦河坝,利用护城河为引水总干,穿城而过。灌溉范围为辽小公路与沈大公路两测,北地河以北,柳壕河西岸,太子河以南,辽阳城郊以西,控制总面积185 km2,实际灌溉面积67.3km2。受益乡镇有辽阳县的黄泥洼镇、沙岭镇、、柳壕镇、刘二堡镇、太子河区太子河乡、祁家镇、望水台街道等7个乡镇和驻军部队农场。

灌区渠系布置设总干渠一条长13.69km;支渠6条,总长度49.85km;斗渠71条,总长度106.6km;农渠432条,总长度345.6km。灌区骨干配套水工建筑物150座,其中各级闸、渠系建筑物104座,主要有跌水1座,渡槽3座,渠首拦河坝1座,渠首进水闸1座,分水闸73座,泄洪闸3座,倒虹吸3座,节制闸21座,桥46座。

1.2 节水改造后评价理论

根据时间点的不同可将工程项目评价分为项目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前评价,其中系统控制和可持续发展为项目后评价的2个主要思想,具有多目标多元性、指标参数难以量化性、工程用户体现与管理者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通过对比分析项目目标和实际的实施效果,形成能够有效反馈信息和促进项目实现程度的体系,即闭环系统控制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后评价闭环控制理论

1.3 后评价方法

将节水改造项目依据后评价理论可分为3类方法:①统计预测法,对各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运用统计学原理预测分析,具有可行度高、客观性强等特点,但对于定性问题的测量其精确度较低;②有无对比和前后对比法,前者是将无关要素剔除,后者是比较前期评估目标、可行性研究与实际的实施结果;③逻辑框架法:将各要素通过扩机分析划分为项目投入、项目产出、项目目标和宏观目的4个层次,然后依据假设条件、验证方法、客观验证指标等构成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逻辑框架基本结构

1.4 构建后评价模型

根据辽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管理目标要求及续建配套项目特点,在遵循针对性、可获取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从既定的评价角度提取不同层次下的后评价参数,然后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逻辑分析框架法进行分析整理,从而构建节水改造项目综合后评价逻辑框架模型,如表1所示。

2 结果分析

2.1 单层指标达标分析

1)宏观目标层。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可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末级渠系防渗处理和支渠以下的斗、农渠的建设物更新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整个灌区的灌溉保证率和水稻生产灌溉用水率。灌区改善面积、恢复面积区粮食增产分别为3000kg/hm2、4200kg/hm2,经济作物和水果增产分别为8000kg/hm2、11000kg/hm2,将规划基准年的人均农业收入提高至2481元,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和亩均粮食产量。

表1 综合后评价逻辑框架模型

2)具体目标层。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可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007hm2、600hm2,完成规划面积的67.0%、38.2%。

3)产出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渠系用水利用系数,分别将之前的0.271、0.442提高至0.443和0.558,骨干渠道年节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期望值的56.38%、75.25%、85.42%。

4)投入层。辽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涉及12928项,其中渠道防渗建设253295m,田间进水闸12665项,农渠进水闸263项,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市、县(区)和农民共同负担投资劳资金37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农发资金1125万元。

2.2 后评价结构框架

关于目标层产出层的贡献率为工程效果后评价的主要内容,从项目产出、具体目标、宏观目标3个层面分析辽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达标情况,结合相关资料和项目实施具体情况构建后评价逻辑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工程效果后评价逻辑框架

2.3 问题分析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和辽阳灌区水利设施运行实际情况,现阶段节水改造工程仍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 根据设计的修建规模,各项骨干工程在覆盖全灌区水源条件下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效应,部分水利设施存在资产积压、投资浪费的问题,按照重置费用估算这些积压的工程投资约0.6亿元。

2) 灌区内通讯调度手段落后且管理设施缺乏,当时计划紧急和历史条件和影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吃大锅水”的传统思想,灌区节水意识薄弱且大部分农业用水无控制性措施,灌区计量用水设施配套不完全,按亩收费的用水管理方式对水费的计收产生不利影响,且不利于节水灌溉的普及。

3) 现有大多数渠系建筑物未配套至支渠以下,而仅仅配套至干渠和部分支渠,受经济条件和历史环境限制大部分渠道无衬砌结构,在输水过程中渠系渗水严重,用水效率低约为0.4。根据水利产业相关规定和政策要求,应以成本收取灌溉用水的标准,然而受历史条件影响即使收入低于成本价的水费也存在较大的困难,灌区内仅有30%的水费收取率,且水费收缴难度大。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本文从如下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落实配套资金的主体责任;加大田面工程与剩余骨干工程的投资力度,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和水利设施;完善水价计收标准,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加强渠系防渗衬砌建设,提高灌区用水效率。

3 结 论

本文对辽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运用逻辑框架分析法进行了后评价研究,项目投入运行后显著提升了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但仍存在效益欠佳、水费收缴不合理、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未来的续建配套项目中应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渠系辽阳节水
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影响的渠系水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受防渗标准影响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问题探讨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辽阳博物馆藏清王国卿卖地契约简析
节水公益广告
辽阳雷锋纪念馆
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模式可持续性生计评价研究
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