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芳,马 兰,李颖菲,李 越,田庆丰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 郑州 450001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 019万,占总人口的10.61%。预计到2030年,河南省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为14.97%[1]。随着老年人口的迅猛增长,老年抚养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在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背景下,为更好地整合和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及影响因素是首要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河南省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倾向及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及相关服务机构制定老年人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依据。
1.1调查对象2019年1月~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第一阶段,选取18个省辖市作为初级抽样单位;第二阶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依据2018年河南省人均GDP水平由高到低将所属137个县区分为高、中、低三层,在每个直辖市分别抽取3个城区和3个乡镇;第三阶段依据河南省60~、70~、80~、90~岁4个年龄段老年人的比例将抽样人群分为4层;每个城区/乡镇抽取5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
1.2调查工具
1.2.1 老年人基本情况 采用自行编制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采集信息,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医保方式等一般信息,以及残疾、痴呆、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患慢性病病种数,近30 d内是否发生过意外事件等疾病相关信息。其中职业分类根据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选择国家机关等八大职业的人员归为有职业,选择无职业的归为无职业。养老费来源包括退休金/养老金、子女补贴、亲友资助、劳动收入、政府补贴、其他等6项。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其他等7项。近30 d内意外事件涵盖跌倒、走失、噎食、自杀、其他5个方面。
1.2.2 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 采用民政部2013年颁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4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3]。根据4个一级指标的分级和等级变更依据,将老年人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0级为能力完好,4级为重度失能。
1.2.3 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 采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中F15(您是否希望社区为您提供下列服务)和F16(您希望哪一种居住方式)两个问题提炼老年人的养老意愿[4],两个问题详细内容见表1。将F16中选项“1”或“2”或“3”视为家庭养老,“4”视为机构养老。F15中至少有1项选择“是”视为社区养老。
表1 2011年CLHL调查问卷中F15和F16问题详细内容
1.3调查方法调查队伍由课题组研究生和预防专业本科生组成,经专业培训后,两两一组入户调查。调查前,向老人和家属说明目的,确保调查对象自愿参与本研究。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和测量法,由调查员询问、观察和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并双人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1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和一致性检验,应用SPSS 21.0对整合完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基本情况、能力等级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1基本情况共调查6 094名老年人,回收有效问卷5 914份(97.05%)。5 914名老年人中,女 3 061名(51.8%),男2 853名(48.2%)。年龄分布方面,60~岁组2 412名(40.8%),70~岁组2 369名(40.1%),80~岁组1 013名(17.1%),90~岁组120名(2.0%)。文化程度方面,文盲1 896名(32.1%),小学2 143名(36.2%),初中1 138名(19.2%),高中及以上737名(12.5%)。婚姻状况方面,未婚159名(2.7%),已婚4 413名(74.6%),丧偶及离婚1 342名(22.7%)。居住情况方面,独居561名(9.5%),与配偶/伴侣居住3 233名(54.7%),与子女居住1 836名(31.0%),其他居住状况284名(4.8%)。
2.2养老意愿5 914名老年人中,4 633名(78.3%)倾向于家庭养老,692名(11.7%)倾向于社区养老,589名(10.0%)倾向于机构养老。其中,机构养老方式中,倾向于普通机构养老者180名(30.6%),医养型170名(28.9%),养医型91名(15.4%),医养联合型148名(25.1%)。
2.3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不同基本情况、能力等级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见表2。不同性别、城乡分布、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医保方式、经济收入、患慢性病病种数、能力等级及有无职业、有无残疾、有无痴呆的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基本情况、能力等级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比较 例(%)
2.3.2 多因素分析 以养老方式(家庭养老=1,社区养老=2,机构养老=3)为因变量,以性别、城乡分布、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医保方式、经济收入、有无职业、有无残疾、有无痴呆、患慢性病病种数、能力等级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3)表明,城镇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养老;独居、有残疾、患慢性病种数少于等于3种、有居民医保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或机构养老。
表3 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1河南省现阶段的养老方式本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78.3%的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与朱蓓等、刘晓晨等[5-6]的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①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7]。河南省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以家庭为单位养老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我国“孝道”、“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8]。一方面,父母抚养子女长大,子女有责任也有义务赡养自己的双亲。另一方面,老年人认为选择入住养老院会让他们的孩子被批评为不孝,并让自己和子女被别人瞧不起。③老年人生理机能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使他们容易感到陌生和孤独,不愿与陌生人交流。家庭养老可以使老年人有更高的归属感,且子女的照顾也更加细致和贴心,使其更容易获得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④家庭养老成本相对较低。老年人收入来源少,收入结构单一,社会保障不足,难以支付昂贵的养老费用[9]。此外,老年人在家养老还可以帮助子女照看家庭和孩子,缓解子女经济负担和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毋庸置疑,家庭养老是河南省养老方式的主流。为满足老年人家庭养老的服务需求,缓解河南省老龄化压力,现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文化,把感恩和孝道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做好相应的宣传与弘扬工作,鼓励子女在为父母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外,积极关注老人的精神寄托,增强和父母之间的交流[2,10]。二是培训一批家庭养老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包户服务,完善家庭服务内容,使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在家里也能得到满足。
3.2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3.2.1 城乡性质 分析结果显示,与农村老年人相比,城镇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养老,这与孙鹃娟等[4]的研究结果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①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城镇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更容易接受家庭养老以外的新的养老方式[11-13]。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思想比较封闭,更愿意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②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更依赖于子女的态度和安排。城镇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当子女远嫁他乡或外出工作时,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方式来获得精神慰藉。农村家庭子女数量较多,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的轮流照顾。③农村卫生院养老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水平欠佳,不被老年人和子女信任,他们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相关报道[14]显示,留守家庭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家庭形态,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且数量仍在急剧攀升,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2.2 居住情况 独居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使老年人需要有人照顾。社区或机构可以满足独居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需求,同时同龄人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使老年人更容易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3.2.3 医保方式 相对于无医保者,有医保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和机构养老。这可能是医疗费用报销降低了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实际支出,弱化了老年人医疗消费的财务约束。社区和机构养老成本较高,医疗保险制度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可以使他们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中解放出来。
3.2.4 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残疾者和患1~3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或机构养老。这表明选择社区或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基本都是刚性需求人群,对于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的需求较高[6]。患病老年人选择去社区或机构养老,可以实现陪护式和专业化的护理,减少路途上的折腾,同时也能减轻子女负担。但是,当慢性病患病种数较多时,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可能是因为在身体饱受疾病折磨时,老年人容易产生怀旧心理和童稚心理,更渴望得到子女的陪伴,家庭养老可以满足他们陪护和情感交流的需求。
3.3整合社会力量,完善社区养老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养老不仅能让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同龄人的认同,还能满足他们的生活照料和卫生保健等养老需求,具有地理邻近性、心理信任、经济可接受和效果显著等一系列优势。相关调查[15]显示,河南省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着人群认可度低、老年人专项服务不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利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宣教方法,加大对社区养老模式的宣传,改变传统养老观念。鼓励有经济能力和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接受社区养老服务。②对老年人进行能力等级评估,针对不同等级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突出“适老”特色。此外,借助网络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和便捷的养老服务[16]。③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公开招聘或定向培养,打造总量充沛的高素质养老专业人才队伍[17]。
3.4顺应时代新特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河南省老年人口特点决定了机构养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2016年,河南省启动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地区。2017年,河南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2]。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了多种运营形式的机构养老模式。一方面,政府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给予养老机构许可审批、财政配套及医保报销政策优惠,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养老机构纳入医保的标准,借鉴国内外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做法,将护理项目纳入医保,缓解老年人入住机构的经济压力,提高入住率。
家庭养老是河南省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但在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河南省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或省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省省情的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