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第二课时
——以“称谓分析法”品读史笔

2020-05-21 04:21杨梦醒
课外语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李陵苏武板书

杨梦醒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48)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课文皆为史传类文本。《苏武传》选自《汉书》。《汉书》具有官方正统色彩,加之班固本人有浓厚的宣汉正统思想,因此,在人物塑造上忠奸分明,善善恶恶,苏武乃典型的爱国忠君正面人物,因此,作者的情感倾向尤为明显。《汉书》的语言特点,又以详瞻严密、含而不露著称,是典型的史家之笔,适合品读分析,从看似平静的字句中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人物形象。在品析判断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会得到提升,对于史笔的含蓄美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审美感受将会更加深刻。此外,《汉书》喜用古字骈句,风格典雅,对于学生文言水平的提升也将会有一定帮助。

二、学习者分析

优势:在必修一阶段学习过《鸿门宴》等课文,接触过中国古代史传文本。学生来自重点校,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度和文言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弄清文章大意,做好初步预习,思维活跃,具有探究挑战的热情。

不足:深读、细读文本意识不足,容易脱离课文,空谈对历史人物和主题的认识。

三、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意,落实实虚词,增强语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从称谓入手品读史笔的阅读方法,贯通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阅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史笔的幽微之妙、含蓄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武忠君爱国、无怨无悔的艺术形象。

四、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称谓,品读史笔,体会作者含而不露的情感倾向和人物形象,学习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鉴赏方法。

五、学习评价设计

优秀 合格 待改进称谓收集 1.称谓收集全面。2.在原文中找齐支撑例句。称谓收集不全,有个别遗漏,或例句支撑不全。 进度严重滞后。问题发现1.多角度进行比对。2.将比对结果、发现的问题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述。1.单一角度进行比对2.比对结果或问题表述不清。未进行比对,或对比后未进行总结。

问题解决1.能从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逻辑自洽,能自圆其说2. 联系文本,言之有据3. 语言表达清晰流畅1.能从某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能提出明确见解或假说,但不够严密。2.文本依据不足。3.语言表达模糊。未生成观点,或者观点不明。

诊断量规:人物称谓收集——分析——解决

六、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梳理概括

教师活动1

要求学生阅读全文,梳理《苏武传》情节脉络。

落实文言实虚词。选取典型的、与情节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虚词提问,督促学生落实。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因厚贿单于//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引佩刀自刺//君因我而降 畔主背亲//

学生活动1

阅读全文,梳理并绘制《苏武传》情节脉络逻辑图。

圈点勾画,做好笔记。根据教师的提问,回忆相关情节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本文与《廉蔺列传》《张衡传》由多个事件组合、塑造人物不同。《苏武传》,单一事件贯通全篇,因此要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阶段。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劝降——拒降”部分,此部分也最能体现苏武人格魅力的“拒降”部分。因此,我们做了更加细化的概括整合。检查预习,实虚词,并促进学生熟悉课文情节。

环节二: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2

请学生分小组活动,检索有关汉武帝、李陵、苏武人物称谓的语句,将人物称谓绘制成表,对比总结称谓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试做解答。

表1 《苏武传》汉武帝称谓变化

【明确】表格中虞常和李陵二人是投降匈奴的汉臣,但是对于汉武帝的称呼却不一样。李陵虽然抱怨汉武帝刻薄寡恩,但是口称陛下,与忠心守节的苏武保持一致,表明虽然变节在内心深处仍然把自己当作汉臣(板书:深层意识)。作者将李陵口称陛下的情节内容呈现出来,即表明了对李陵内心思汉,不得已才变节,表现了对其惋惜同情(板书:惋惜)。虞常虽然要为汉朝廷立功行刺卫律,但是对于汉武帝的称呼与单于保持一致。后文证实了他此举仅是为了求得赏赐。

表2 《苏武传》卫律对苏武的称谓变化

【明确】卫律突然连用尊称,反差极大。暗示卫律劝降的阶段策略,体现卫律反复不定、恬不知耻的小人嘴脸(板书:操守品德),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卫律的鞭挞批判(板书:批判)。

表3 《苏武传》李陵和苏武互称变化

【明确】李陵称呼苏武子卿,亲切,表明故友身份,暗含希望用感情软化苏武的用意(板书:目的动机)。苏武称呼李陵为王,名尊实贬,表明李陵变节投降匈奴才受封,道德操守上存在污点,有讽刺之意(板书:情感色彩),且此处从政治视角出发,表明对方是匈奴王,而自己是汉使,身份阵营不同,应该划清界限。(板书:价值立场)。由二人的出发点可知,李陵由私人身份出场,所谈内容也关乎个人崇辱,而苏武具有国家民族的高度,其价值追求也超越了个体(板书:褒扬)。最终,李陵称呼苏武为义士,从道德立场出发,真诚赞美苏武,相对而言,自己就是叛徒,因此也有自我忏悔之意(板书:情感色彩)。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研究人物的称谓,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任务进行驱动,促进学生深读文本;学习通过人物称谓体察人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从而感知史笔的幽微含蓄之妙。

学生活动2

小组活动,检索全文中汉武帝、李陵、苏武人物称谓的语句,绘制成表,总结分析。

小组轮流展示组内研究成果。

每一个人物分析完毕,组员即根据量规(学习评价表)分析小组表现,反馈给本组成员,进行自我修正。

环节三:总结明确

教师活动3

【明确】通过人物使用的称谓,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了解其目的动机、品格操守、情感色彩、价值立场,以及作者的种种写作意图。作者虽未明言,但读者已然会意,这就是史笔的妙旨所在(板书:史笔妙旨)。

学生活动 3

做笔记,落实通过“合作探究”环节提炼总结的相关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学习过程,提炼总结通过人物称谓解读史笔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策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完成梳理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深读文本,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明确了通过人物称谓,分析人物深层意识、目的动机、操守品德、情感色彩、价值立场以及作者情感倾向,从而习得史传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以称谓入手阅读史传文本仅仅是一个角度,相对单一,如能与动词的使用、异文对读相互结合,形成系列课程,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饱满,更加扎实。

猜你喜欢
李陵苏武板书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奋不顾身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苏武传》说课稿